移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3-01-04吕一萌刘宏斌
吕一萌,刘宏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移民数量庞大,增速迅猛。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焦点不再拘泥于移民政策和国际移民的普遍问题,而是逐渐转向世界典型国家移民管理的具体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移民现象形成原因、移民产生的影响、移民管理和移民融入等方面。国内外文献对于移民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对移民管理所用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为使现有理论成果应用于移民管理,更好解决国际移民问题,需对国内外移民政策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总结。
一、国际移民动因理论
在对国际移民产生和发展缘由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出现推——拉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及世界体系理论。伴随国际移民持续发展,各理论向纵深演化并日益完善,逐渐诞生了移民网络说、连锁因果说、移民文化说及移民系统理论,旨在从综合角度研究国际移民的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按研究视角将国际移民的动因理论分为经济学、政治历史、移民延续三个维度。
(一)经济视角下的移民动因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和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帕夫洛娃·克里斯蒂娜正是依据经济学视角下的移民动力机制,分析俄罗斯国际移民出现的原因,并在生产要素国际制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俄罗斯移民政策进行评价[1]。
1.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为拉里·萨斯塔。迈克尔·多德罗在其基础上构建了“多德罗模型”,主张国际移民迁移的根源是国家间的收入差距,并且随着移民跨境迁移,移入国和移出国之间收入的差距会愈来愈小。批判者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过于强调收入差距在移民迁移动因中的地位,忽视了文化因素等非经济因素对移民行为的影响[2]。
2.新经济移民理论
新经济移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奥迪·斯塔克和爱德华·泰勒,该理论认为,受所在地区和社会地位不同的影响,相同收入差距对于不同人群所产生的意义不同,因此地区间绝对收入的差距并不是引发移民迁移的主要原因。相反,将相同地区和同一群体收入差距进行对比而产生的“相对失落感”是移民迁移的首要原因。新经济移民理论秉持多元思路,将移民与环境间的关系囊括在内,但视野狭窄,仅局限于移民移出输出国的原因。
3.双重劳动市场理论
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又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迈克尔·皮奥里。该理论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来探析移民迁移的原因,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均衡,发达国家出现的双重劳动市场,会导致社会经济对国际移民产生结构性新需求。上层劳动力市场以高收入、高保障、优环境为特征,下层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发达国家劳动力不愿进入下层市场时,则需外来移民予以补充。
(二)政治历史视角下的移民动因理论
政治历史角度下,国内外学者将全球化时代背景与移民迁移动因相结合的趋势日渐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该理论认为,国际移民的本质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以此将边缘国家纳入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此过程必然存在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跨国流动,也包含世界政治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是国际各要素的流动加快了人口迁移进程。世界体系理论着眼宏观,秉持市场经济全球化导致移民行为发生和扩大的观念[3]。
(三)移民延续视角下的动因理论
对移民迁移动因研究的逐渐深入,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移民行为延续性的思考,包括移民网络说、连锁因果说、移民系统理论及移民文化说。
1.移民网络说
移民网络说(Network Theory)由“社会资本论”衍生而来,是指海外移民或归国移民与亲朋好友、同胞间的联系。该理论认为,一系列人际关系通过血缘、乡缘、情缘、神缘、业缘等因素组建成移民网络,这种社会资本促使移民行为遵循滚雪球效应,规模不断扩大。移民网络为移民行为提供全方位的支援:移民信息在紧密联系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更加广泛和准确的传播,从而降低移民行为的成本及风险,促进移民浪潮的推进。
2.连锁因果说
连锁因果说(Cumulative Causation)也称累计因果关系说,认为移民行为具有自身的持久性和内在延续性:一方面,认识移民越多的人移民倾向越强烈,过去的移民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再次移民行为的发生,并带动周围亲友与同胞;另一方面,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汇回的侨汇,在无形中造成无侨汇家庭的“相对失落感”,扩大原居住地的收入差距,导致新移民行为产生。
3.移民系统理论
移民系统理论(Migration Systems Theory)认为,随着移民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移民输入国与输出国之间逐渐建立稳定的纽带,这些纽带成为移民系统空间的压舱石,造成更大规模移民行为的发生。移民系统理论在评释移民的形成、生存和发展方面较为权威,它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对移民移入国和移出国两方的移民网络、中间组织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总体性研究,但目前只提出了宏观框架,研究潜力尚待挖掘。
4.移民文化说
移民文化说(Migration Culture Theory)认为,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随着国际移民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新文化,在融合移入国和移出国价值观念、人生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相对自由的、跨越国边境的立体空间。此空间中金钱上获得成功的移民,其行为规范被当地居民奉为圭臬,年轻人的就业目标和人生理想与移民国外相杂糅,“移民”成为此群体共有的社会文化资源[4]。
上述不同视角的移民动因理论中,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主张理想化、自由化移民,与当今世界限制移民的主流方向相矛盾;与新经济移民理论相似,双重劳动市场理论过于重视经济因素,忽视对于政治、宏观干预等其他因素的深层次考虑;世界体系理论坚持国际移民以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主导,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发达国家内部政策调整的影响。此外,移民政策凸显了移民网络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移民延伸、衍生理论的发展演化。由此可见,不存在完美贴合所有移民问题与对策的移民理论,随着时代变迁与全球大环境变化,世界各国的移民问题都呈现出新趋势与新特征。因此,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移民管理的具体研究至关重要。
二、移民管理政策理论
研究移民管理问题,应借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中程理论”,通过具体实证研究,阐述每一个特殊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和移民现状展开具体分析。因此,分别对美国、欧盟等主要移民国家或地区的移民管理政策展开研究,并对中国的移民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借鉴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移民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国外的移民管理政策
1.美国的移民管理政策
在对美国移民管理政策的梳理方面,戴超武还原了美国对亚洲国家移民政策从排斥到部分松动再到重新修订的历史过程。丁则民的研究侧重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进程和正负影响。潘军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非法移民管理政策,包括政治庇护制度,雇主制裁条例和大赦法令或特别保护令[5]。李晓蕊从国内和国际合作两方面梳理了美国现阶段的移民管理政策:国内方面列举了当前适用于移民控制的法律,诸如《非法移民改革与移民责任法》和《移民改革与控制法》,国内执法涵盖了边境管理、对企业和工厂等工作场所的监管、严惩和遣返非法移民以及社会政策控制和管理;在国际合作层面,一是援助非法移民来源国,通过经济援助、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非法移民来源国的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主要是美墨之间的合作[6]。
在对美国移民管理政策的反思方面,代表性著作是2007年出版的《移民问题的解决方案》(The Immigration Solution),全书包括作者不同、主题相同的十篇文章,着重分析美国移民政策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趋向。史蒂文·马兰加在“正确的移民政策(The Right Immigration Policy)”一文中分别将美国与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就美国现存的移民政策问题提出改革措施。2019年,学者刘铭娟在多元管理理论及认同理论的指导下探寻美国非法移民合法化困境的根源,认为多元管理失衡是造成美国移民问题的根源,并在多元管理理论指导下,提出下放管理权限、完善管理网络、重塑认同等对策措施[7]。一方面,美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民族认同观,驱使立法者制定永久性的移民政策;另一方面,美国拥有稳定的政党系统、多元宽松的立法环境,加之受联邦制政治体制的影响,移民问题呈现碎片化状态。
2.欧盟的移民管理政策
陈志强在《欧盟移民政治研究》中,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理论和外溢理论证明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欧洲移民政策必然一体化[8]。潘军在相关著作与文章中梳理了欧洲各国的非法移民管理政策。安东尼·奥格力尼在文章《国际移民和移民政策——聚焦意大利与欧洲联盟》中描绘了移民政策的新趋势:从“一维”到“多维”,从“双边移民政策”到“多边移民政策”,通过国家、超国家、次国家三个层次对欧盟非法移民管理的规则与措施展开分析。
括而言之,欧盟的移民管理有三种典型政策模式:英国在“宽容的政策模式”下,对外部仅实行“边界控制”,而在内部未实行个人身份证制度和移民迁移等级制度;德国的“拒斥模式”造成从外部申请进入德国的手续烦琐、边境管控严格,内部移民的身份和居住登记严格,外国人管理机构体系严密的局面;南欧的“合法化模式”在外部放松边境控制,在内部对已进入的非法移民采用大赦或身份合法化模式。
(二)中国的移民管理政策
国内对于移民管理政策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近年来研究重点从海外华侨和移民理论转向国内非法移民管理,相关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移民融入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例如移民政策实施后造成的影响,但对于制定移民管理政策所用理论的研究,观点错综复杂,缺乏清晰的归纳与分类。
本文所论述的移民管理政策主要针对我国输入移民,按其所用理论进行流派划分,产生三种主要的移民管理理论类型:
1.经济理性选择论
经济理性选择论认为一国的移民政策由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状况决定,主张国际移民是资本主义扩张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2009年,学者李芳和李明欢就在《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再探讨》中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对西方移民政策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美国拒绝给予外来移民社会福利和公共财政支持,加拿大在移民计分制度中提升移民受教育和掌握专业技能的比重等;周清旭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移民贫困管理研究》中,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认为应当构建以移民发展能力培育为基础,以社会网络重塑、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本提升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为保障的贫困管理体系,以解决移民贫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9]。
2.制度主义论
制度主义论认为一国的移民政策由以下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形态和移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评估。移民管理的本质是人口管理,而人口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度主义论大致包含以下理论:
(1)协作管理理论
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协作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公共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运用协作管理理论研究非法移民管理问题,深入探讨涉外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原因,将有助加快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步伐,促进国内非法移民问题更好解决。协作管理的宗旨是致力于通过协助或其他手段达到“善治”目的。协作管理理论作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解决公共困难的主要手段。然而,针对非法移民问题,学术界主要从其流向、成因、机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协作管理理论应用于非法移民层面的研究较少。由于经济因素吸引众多非洲移民的广州市和因地形因素导致“有边无防”局面的云南边境地区为国内学者的移民管理政策研究提供了实例,“协作管理理论”成为相关文献中重复最多的字眼。
广州市方面,阮旭贤运用协作管理理论,从当地政府、各社会组织、广州市居民、非洲裔移民自身等方面对广州市非洲裔移民的协同管理提出了管理建议,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强化联合行动[10]。赵江南以协作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广州市天河区非法移民管理提出了创新路径:将公民和社会组织纳入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中,共同推进协作管理能力提升;破除信息“桎梏”,为入境外国人发放内嵌集成电路(IC)芯片,形成入境全流程动态信息采集;出台覆盖内容全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移民法》,颁布配套的司法解释及实施细则[11]。云南边境地区方面,宗宏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针对云南边境地区的非法移民合作管理模式,强调权力重构、立法先行、多元共治和国际合作[12]。王冉冉对当前中越双方的边境非法移民合作管理措施进行了梳理,提出排除理念障碍、密切国际警务合作、加强遣返工作等改进措施[13]。
(2)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任尔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广州移民问题,主张多元主体参与涉外社区管理。以北京望京社区和上海浦东花木社区的涉外管理为例,阐述科技力量和社工机构在涉外警务管理中的优势,并就G社区移民管理提出对策建议:建立真实“大外管”工作机制;整合涉外管理资源;增进政府、社会、社区互动;保障高水平国际移民来华定居渠道的通畅[14]。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转变,从掌控社会转为服务社会;打破传统的政府中心论,将公民视为公共行政的中心,强调公民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茅健在《外国人在华管理模式研究》中,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从形成管理合力、转变工作理念、健全法律规范、加强平台整合等方面提出移民管理的改善对策[15]。
(3)政策变迁理论
俞苗晗运用西方学界广为流传的政策变迁理论,将中国移民管理政策的变迁归属于常规政策的变迁,适应于特定时期的管理语境与范式,不同于任何西方国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并指出在社会管理新时期,为移民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需明确界定国际移民的概念,在各类法律文本中统一国际移民的内涵与外延,并加快构建移民管理法律体系,制定移民管理专门法律[16]。
(4)社会管理现代化理论
伴随管理理论向纵深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现代化理论。社会管理现代化是指促成社会管理体系的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强调从参与主体、管理方式和参与主体的管理能力三个方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17]。王慧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入境非法移民管理问题新思考》中使用了社会管理现代化理论,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同时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移民管理;从行政决策、电子政务和行政沟通三个层面促进管理手段科学化;管理过程中坚持法治思维;规范管理机制。
由此可知,新时期制度主义理论认为,移民管理已不再是被管理方单方面执行、落实政府的政策决定,而是经过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主观能动性,以此保证移民管理效率。然而当前对于多元主体参与移民管理的重视程度仍不够,对于“大外管”机制的职能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结合实践,在具体案例中分析移民管理合力和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跨国主义论
跨国主义论从国际关系视角制定移民政策,主要体现为地缘政治学理论。鸿鸣运用地缘政治学理论,认为地缘经济因素是促成移民行为的主要原因,人口从相对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是全球资源配置的结果。在国际关系影响下,英国新技术移民政策、德国绿卡政策以及法国优秀人才居留证政策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鸿鸣认为,中国的非法移民属于国际非法移民的一部分,应放眼全球,在全球化视角下研究中国非法移民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寻求国家间积极、稳定、长久的合作[18]。
总的来说,我国不属于移民国家,接收外来移民的历史也较短,相较于国外已然体系完整的移民管理理论,国内学术界更多从加强政府管理、丰富政府管控手段、增强管控力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基于不同视角对我国移民管理提出了理论框架与解决思路,具有一定针对性与可行性,但更多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移民管理,缺乏微观视角的探索。未来应结合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移民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留意移民问题的动态变化与崭新特征。
三、移民融入政策理论
(一)移民融入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个体社会融入是指个人在不同的社会中取得相应位置,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获得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感的动态过程。移民融入属于个体社会融入的特殊方面:移民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与输入国迥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面临新文化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考验,恩泽格尔认为,移民在流入地社会要面临经济、政治、文化、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拒斥四个维度的融入[19],这些形式各异、涉及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决定了移民融入的多维性,也决定了移民的社会融入涵盖取位、文化适应、互动和认同四个层面。
移民融入问题对于中国等非移民国家来说属于崭新课题,但迁移行为最终会导致移民融入新社会,适应其生产体系和社会互动规范。作为移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移民融入与移民管理同等地位。
(二)国外研究综述
伴随移民迁移规模扩大和移民社会影响的显现,国外学者逐渐将研究重点从移民迁移动因、移民管理转至移民融入问题。最早对移民融入展开研究的是20世纪的美国,芝加哥学派认为移民融入的最终阶段是实现同化。芝加哥学派之后最负盛名的是米尔顿·M·戈登的同化理论。研究过程中,移民融入政策的主线清晰可见,始终是同化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平分秋色。
学者克里斯·李从社会学角度系统梳理了移民融入研究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典同化理论及 20 世纪 60 年代后在继承“经典同化理论”基础上不少学者衍生出的多向分层同化、空间同化等理论。米尔顿·M·戈登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移民融入的三种模式,即知名的熔炉论、归同盎格鲁论以及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文化多元论。
霍利菲尔德在1997年提出根据三种移民融入模式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移民政策:德国的“临时打工者”移民政策模式,在“临时打工者”模式下,德国以经济为目的的临时性移民,以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为首要目的,亦会随着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与周期变化而流出德国;政策制定者受此模式影响无法将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视同一律,因此制定者认为无须针对“临时打工者”制定特定的移民融入政策。法国的“同化模型”,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移民政策遵循“同化模型”,与德国不同,法国将移民视为能够拥有合法政治地位的永久性居民,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社会吸纳政策,对待外来移民与本地公民一视同仁,给予其相同的公民权利,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同化移民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外来移民对法国社会制度和环境的认可[20]。英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在英国,移民被视作永久性居留群体,在移民融入的社会政策方面,允许其保留原始移民特性,由此,移民群体得以在新社会中重新构建文化社区。在“多元文化主义”模式下,一个多民族、多族群和睦共处的多元文化社会已然建构而成。
(三)国内研究综述
梁波、王海英等学者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个维度分析了移民融入的内涵,强调运用收入水平、社区网络、选举权利和规范习得等指标来判断移民的社会融入状况[21]。徐如明在《社会融入研究综述》中,运用“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来分析移民的社会融入现象。方明提倡用“四维”视角改善移民融入现状,消除文化隔阂,“四维”分别为:心理认同,文化认可,行为适应以及政治、经济融入。黄匡时阐述了国内学者在研究移民融入问题时,存在没有区分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指标不统一,流动人口移民融合指标缺乏指数化等问题。胡春喜以移民融入理论为指导,全方位评估了首都外籍人才移民融入机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创造性见解:在结构性移民融入方面,应依照人才类别,简化居留延期手续,细化申请条件,保障永久居留待遇。在社会——文化移民融入方面,鼓励家属团聚,增加中外教学互动,提倡汉语人文熏陶[22]。
国内学界对于移民融入的研究,仍处于介绍理论和评估判断国内移民社会融入状况的阶段,落实到移民在我国社会融入的具体研究较为有限。应在实践中借鉴西方国家移民融入政策的可取之处,结合国内实际,打造国际移民社会融入的中国路径;在文明开放、包容好客的中华文化理念指导下,迎接全球化和跨国经济,以经济融合促进社会融合;吸引留学生、学者、海外华侨华人归国,作为连接移民和本国社会公民之间的桥梁。
四、结语
如何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应用于国际移民管理,更好地解决移民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国外学者追本溯源,从移民迁移的原因入手,逐渐扩展到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移民管理的研究,并创造性地从移民融入的角度探讨移民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国内学者在非法移民问题的研究上,多受国外学者影响,已从动因研究深入拓展到了管理研究,成果显著的同时,对移民管理及其理论的研究仍存在滞后性与薄弱环节:
首先,对非法移民概念的研究存在迟延性。我国目前尚无关于非法移民的官方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未形成共识,为进一步完善移民管理理论,应对非法移民的定义进行深入研究,一边着手整合散落在各个法律内的移民规范,一边尽快明确非法移民的法律概念,并进一步探析“非法移民”和“三非人员”“难民”等概念间的关系。
其次,公安机关对外国人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公安机关移民管理体制尚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也应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公安机关对外国人管理工作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思路和公安警务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下,坚持全社会协同治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地方公安机关移民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移民管理的技术手段,将大数据工具应用于案件分析与平台完善。
再次,对非法移民遣返内涵、外延的把握和对遣返法律制度的研究较为薄弱。执法中存在将遣返直接等同于限期出境、遣送出境和驱逐出境三种法律处置的现象,局限了执法机关的思维和视角;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关于拘留程序、遣返中止、遣返具体手段等措施缺乏系统性规定。应结合中国非法移民治理实际,围绕遣返综合治理的目的,对遣返的原则、主体、对象等进行多角度探析,进一步完善移民遣返程序。
最后,落实到移民在我国社会融入的具体研究有限。完善中国的移民管理政策必须立足国情,只有符合中国实际的移民管理政策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未来应在文明开放、包容好客的中华文化理念指导下,迎接全球化和跨国经济,增加各类贸易、投资、博览会活动,以经济融合促进社会融合;吸引留学生、学者、海外华侨华人归国,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促进移民问题的更好解决和社会资源的良性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