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西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及价值

2023-01-04尚新明刘文峰单书林康月琴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8期
关键词:定西市梯田水土保持

尚新明,刘文峰,单书林,康月琴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定西 743000)

2014年定西市人民政府结合整村脱贫攻坚任务,在全市创建“千村美丽”建设示范点194个村。经过7年的探索、实施和建设,2020年底“千村美丽”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21年1月,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和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为切实解决现行工作中的短板及瓶颈,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设立了“定西市美丽乡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及成效调研”课题和“定西市美丽乡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证研究”项目。通过历时1个月对全市6县1区14个典型村的走访调研,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发现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短板等问题,同时也看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一批以清洁流域治理构建美丽乡村、依托资源发展产业助推美丽乡村、以产业结构调整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范例。现将这些范例总结出来,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 定西市自然概况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又称陇中,总面积1.96万km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52.41万人,现辖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海拔1 420~3 941 m,年降水量350~600 mm,年平均气温7 ℃。渭源县渭河以北、陇西县、通渭县、安定区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源县渭河以南、漳县、岷县南部为高寒阴湿区。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曾以“苦瘠甲天下”而出名,一度被认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因此摆脱贫困是定西人民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

2 水土保持历程及成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战天斗地、战贫脱贫的奋斗史,而水土保持事业伴随着战贫脱贫的发展历程书写着不朽的篇章。以1983年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建设为开端,定西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出“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的另谋出路”的治理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水利、梯田、农电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使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实现基本解决温饱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6—2000年,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将定西7县(区)全部列为国家贫困县进行重点扶持为契机,定西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原则,按照“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和“调整结构+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结构,种草植树、退耕还林还草,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膜种植、马铃薯种植、梯田建设、集雨补灌四大工程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中药材、畜草、果蔬四大产业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涌现出一批以官兴岔小流域治理、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花岔小流域治理、张山小流域治理等为代表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裙子、沟底穿靴子”(简称“四子”)的综合治理模式,在全国水土保持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到1999年底,定西市历史性地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扶贫攻坚阶段目标,结束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2001—2011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随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水土保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生态保护优先,大力开展梯田和淤地坝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与整村扶贫攻坚相结合,围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和全省草食畜牧业基地,真正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铺垫了绿色基底。到2011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7 565.11 km2,已治理面积8 752.0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3.64%,森林覆盖率达12.5%,林木绿化率达18.6%,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贫困人口由90.2万人减少到39.3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98%下降到17.04%。

2011年至今,定西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山水林田草路村系统治理,创新生态扶贫模式,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截至202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6 853.69 km2,已治理面积9 463.42 km2,水土保持率达65.05%,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78.79%,大气、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全市7县(区)1 1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高质量打赢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战,如期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及价值

3.1 梯田建设支撑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

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是定西市的基本特征,全市耕地总面积81.33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5.40万hm2,补灌面积也只有2.20万hm2。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93%的耕地为旱作农地,其中坡耕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活困难,饥饿和贫穷长期胁迫人们的生活,梯田就成为群众的保命田和口粮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将梯田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深度融合,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14个调研村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9个村梯田面积占到家庭耕地面积的82.0%,人均0.163 hm2;南部土石山区5个村梯田面积占到家庭耕地面积的36.5%,人均0.041 hm2。梯田粮食产量比坡耕地增产15%,梯田产值贡献率在农业总产值中占到15.7%,其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占到20%,南部土石山区占到22%。由于梯田保水保肥增产,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后,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地膜玉米”“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食畜”等多种产业模式。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088.5元。2013—2020年粮食生产连续增收,到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60万t,人均635 kg,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定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子,为旱作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3.2 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框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景观生态的绿色基质

全市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山水林田草路村,综合治理沟、梁、峁、坡,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对位配置的“四子”治理模式,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不仅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由单一措施向多种措施配置转变、治理模式由单纯防治模式向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模式转变、治理方向由生态小流域治理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转变,而且在生态空间格局上构建了多层次生态系统(沟底坝系水生生态系统、沟坡林草生态系统、山腰农田生态系统、山顶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以前几乎濒危的动物狼、狐、锦鸡等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些湿地和水域成为候鸟的迁徙地,生态系统内油松、云杉、落叶松、桃、杏、梨、核桃、沙棘、文冠果、杞柳、槐、柳、杨树等和地被植物生长茂密,为区域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构建了基础框架。14个典型村通过治理,建成了安定区九华沟、通渭县长川、陇西县桦林等各具特色的综合治理示范流域。治理后小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达47.6%,其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覆盖率30.7%、南部土石山区湿润区林草植被覆盖率73.0%;森林覆盖率达20.4%,其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覆盖率19.6%、南部土石山区湿润区森林覆盖率21.7%。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生态价值进一步提高。

通渭县常河镇南河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千亩(15亩=1 hm2)山楂产业园,创建“山楂小镇”,举办山楂采摘节,开展民俗文化及休闲娱乐体验,2020年林草产业的产值首次提高到占总产值的50.4%,超过了长期占据第一位的劳务收入。2020年9月举办的“山楂小镇民俗文旅节”吸引游客2.05万人次,旅游纯收入达60.2万元,人均增收523元,当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地处牛谷河源头,人口1 630人,该村和长川村相邻,耕地全部梯田化,是通渭县百万亩梯田示范区。每年端午节,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吸引上万游客观赏休闲,2020年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7 150元的5.6%。

陇西县桦林村清洁小流域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约20万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 000元。

渭源县峡口村位于渭河东源景区和渭河源景区的核心位置,是国家森林乡村。其村庄绿化率在40%以上,河两岸绿化率达80%以上,河流水质达Ⅲ级以上,游人身临其境时,可以感受到山青、水秀、村美。峡口村依托天井峡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年总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 000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600元。

岷县吴纳村属于洮河一级支流迭藏河大族沟,面积24.74 km2,水土流失面积0.024 km2,森林覆盖率11%,林草植被覆盖率94.6%。由于环境优美,村集体依托山地高原天然草场风貌,建设山水林草为一体的牧马滩景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约175万元,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 100元。2019年吴纳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3 沟道治理筑牢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拓宽美丽乡村致富的路子

定西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全市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约45 605条。到2019年,累计建成淤地坝379座,骨干坝和中型坝设计总库容11 245 m3、拦泥库容5 435 m3、滞洪库容5 810 m3,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33.8 km2、淤地1 067 hm2,基本实现了泥不出沟、清水下泄,减少了入黄泥沙,发挥了削峰、滞洪和上拦下保的作用,极大地保护了沟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淤地坝拦蓄洪水,集蓄的水资源在干旱季节可作为应急抗旱水源,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淤地坝连通了沟壑两岸,坝顶成为桥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大地改善了沟壑区的交通条件,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沟里打道坝,再旱也不怕”,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从调研情况看,淤地坝建设不仅构筑了水土流失防护体系,而且建成的沟道景观还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陇西县桦林村和蒲家山村,围绕清洁小流域积极开展淤地坝建设,将淤地坝建设和沟道治理结合,打造生态沟道景观,每年游客在3万人次以上,全村年增纯收入20万元以上。

漳县四族镇马莲滩村属龙川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村坡耕地全部梯田化,草场面积200多hm2,草地覆盖率15.4%。沟道面积1.2 km2,修建骨干坝1座。坝内绿水滢滢、鱼翔浅底,村集体在坝内开展箱式养鱼,年收入大约10万元。

岷县大族沟村位于岷县秦许乡东南部,地处土石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2017年,为打造具有人文内涵与科学精神的美丽乡村,创建了花苑式村社,以“生态打底,人文造境;山水村田,相融相通”为理念,栽花种草,修整河道,改造河塘沟渠。在沟道修建石谷坊6座,修筑河堤防护工程2.1 km2,栽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利用自然的生态底色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景观风貌改造,营造“山水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居住环境,不仅防治水土流失2.15 km2,而且有效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800元,居194个“千村美丽”示范村前列。

4 结 语

调研发现,定西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斐然。进入新时代,如何破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在投入资金不足、项目储备少、产业化规模小、科研水平低、监测手段技术落后等方面的瓶颈,有效融入振兴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还需要强化宣传、增加投入,提高技能、注重效益,深入实践、为民解难,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划水平,强化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作用,创新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规划、分类施策、精准施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土保持产品,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定西市梯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原继斌作品精选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