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十载初心不变 新时代再创辉煌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80周年发展综述

2023-01-04谢登举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8期
关键词:天水水土保持流域

谢登举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黄河水利委员会 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 天水 741000]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创建于1942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80年来,天水站始终坚持为黄河治理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之路,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土保持优良植物育种、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树立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现代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水土保持科研事业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天水站接续坚守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的前沿阵地,在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黄河流域水行政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新战场,以推动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守初心使命,聚焦主责主业,继续谱写着探求人水和谐的壮丽篇章。

1 加强水土保持观测试验,积累水土保持科学数据

自20世纪40年代起,天水站开展了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径流泥沙、气象、重力侵蚀等试验观测研究工作,积累了我国时间最早、系列最长的水土保持科学数据(1942—2021年)。其中,1943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水土流失径流观测场——梁家坪径流场(包含坡耕地、梯田、林草径流小区),开展了我国最早的坡面径流观测试验;1944年建立了梁家坪气象站(1958年停测),观测气温、湿度和降水等9项内容,填补了天水市气象观测空白;1957年,根据苏联专家扎斯拉夫斯基的建议,在罗玉沟小流域桥子东沟(已治理)与西沟(未治理)分别进行径流泥沙观测,开创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对比观测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吕二沟、罗玉沟小流域开展了重力侵蚀观测研究,对认识重力侵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天水站拥有32个坡面径流小区、2处气象园、3个径流泥沙观测基地、15个重力侵蚀监测点、5个库坝淤积监测点、22个雨量站,长期开展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2022年国家级黄土高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罗玉沟试验场建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坡面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体系。天水站长期积累的径流泥沙等观测数据,已纳入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为相关行业提供了数据参考,为黄土高原及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目前,天水站已成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并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试验研究。

2 坚持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推动水土保持科技进步

80年来,天水站在水土保持科研、治理、规划等方面开展了1 500多个试验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

1942年,在梁家坪试验场开展了我国首次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从此开启了天水站长达80年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推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同期,创建了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土保持牧草试验原种圃,培育出的优质牧草在西北大面积推广,其中抗逆性强、产草量高的草木樨被誉为西北地区的“宝贝草”。

1943年,开展的优良树种造林试验,使刺槐成为黄土高原封坡固沟的先锋树种。同年开展的大柳树沟综合治理,探索出了“农林牧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经验。大柳树沟流域成为我国第一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

1946年,开展了国内最早的杨树杂交育种试验,成功培育出抗逆性强的“叶氏杨”,为我国后来的杨树杂交育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开展了国内早期的梯田建设试验研究,取得了梯田修筑技术、土壤熟化等12项科研成果。

20世纪80—90年代,培育的早熟沙打旺等草种,通过了全国牧草评审委员会的认定;完成的沙棘杂交育种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林业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948”优良植物引进与繁育项目,引进并繁育了多个优良水保草种,并推广到藉河示范区。应用遥感技术完成了渭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开创了水土保持措施遥感调查的先河;创建了“频率分析法”和“以洪算沙分析法”减洪指标体系,创新了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理论。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履行好主责主业,近年来,天水站立足于流域特色和区域特点,开展了“黄土高原菌草生态工程技术的示范应用”“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和预测”“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滞洪减沙作用初步研究”和“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清洁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个研究项目,为践行“绿色中国”作了有益尝试。开展了水利推广项目“黄土丘陵区桥子东沟小流域生态清洁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研究微润灌溉,并取得了创新成果。建成了水肥一体化微润灌溉系统,开展了埂坎种植枸杞、配套微润灌溉试验,项目完成的生活污水处理、果园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微润灌溉、生物陡坎及滑坡治理等技术,契合了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完善清洁小流域治理体系具有示范作用。在龙王沟、梁家坪试验场开展了大果沙棘等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种质圃建设,累计繁育水土保持优良植物7万株,开展了“良种沙棘品系试验示范与繁育研究”,为选育适合当地的沙棘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坚持“开放科研”的理念,与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在罗玉沟试验场挂牌建立了兰州大学地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天水市科普教育基地,为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80年来,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了各类科技论文1 74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上交流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9部,汇编论文集6册;83项科研成果获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含黄委)奖30项。多项成果被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为流域水土保持决策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推广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80年来,天水站始终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培育了武山邓家堡、清水河流域,秦安王窑等一大批综合治理的典型。特别是1998年立项实施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工程,作为黄河流域实施区域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首批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树立了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样板,标志着以大支流为骨架,以地、市为项目区,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片)为单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在项目组织实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改造和拓展了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方法和管理方式,构建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实现了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治理动态及项目区建设效果的实时监测,从而全面提升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综合管理水平。

通过一、二期工程的实施,将藉河示范区建成了一个集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城郊绿化美化、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具有高质量标准、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为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罗玉沟试验场作为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野外试验基地和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中心野外观测试验基地,近年来,按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标准,以“小流域生态清洁技术集成与示范”和“水土保持设施维护”两个项目为依托,以埂坎治理为重点,不断完善水土保持设施,打造新时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样板。2022年,罗玉沟试验基地建设正式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秦州区藉关项目,标志着天水站与地方合作迈出了新步伐。结合项目实施,将龙王沟繁育成功的大果沙棘引种至罗玉沟试验场,并开展了试验研究,实现了科研、生产、经济的融合发展。

4 发挥水土保持技术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天水站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天水站拥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4星级评价证书,先后开展了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工程监理、设施验收、水资源论证与防洪影响评价等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服务区域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河北、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区),涉及矿山开采、电力输送、农业灌溉、公路建设、天然气输送等领域。自2000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新疆轮南—郑州荥阳段)水土保持方案”“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施工期水土保持监理”等100多个技术服务项目,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为流域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5 与时俱进拓展职能,创新方式强化监管

2000年,在继续保留水土保持科学试验职能的同时,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与天水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3年,成立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直属天水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工作职能由科研、示范与治理拓展到水政监察、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土保持监测,开启了从单一职能到复合职能、从内向型到开放型的发展之路。

5.1 落实最严格河道、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强化流域“四统一”

认真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河道巡查和重点河段监管。先后对黄河上游干流、重点支流3 700多km河道内300多项涉河大中型建设项目开展了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大了省际界河水事纠纷的排查、化解和处理力度。通过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内水事活动,强化了取水许可管理,完成了甘肃、青海2省29个限额以上取用水单位的年度核验等日常监管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辖区内所有取用水工程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无序取水用水的现象得到遏制。

5.2 严格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配合上级对甘肃、青海、新疆3省(区)150多个部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和跟踪督查。水土保持监测率、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等显著提高,已从试点、示范向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

5.3 新技术助力水土流失监测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自成立以来,对甘肃、青海接壤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先后承担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重点支流治理(二期)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建设、小流域监测评价数据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祁连山-黑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项目等。采用遥感监测等方法,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和变化情况,为全国水土保持公报的编制提供了可靠数据,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6 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步入新发展阶段,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天水站将以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流域特色和区域特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理念,坚守初心使命,聚焦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建立科研团队,不断提升科技能力。

6.1 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

一是继续开展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对长系列观测成果资料进行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加强观测资料的“挖掘利用”,使观测成果“用起来”“活起来”,不断提高其效益;二是积极引进自动化采集、传输等先进设备,不断提高监测站网的自动化水平;三是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及生态修复等,进行水土保持创新理论研究,探索新时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

6.2 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示范推广

一是积极参与申报“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整沟高质量发展罗玉沟试点项目”,实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产业经济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示范样板。二是积极推进罗玉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借助罗玉沟试验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秦州区藉关项目的机遇,推广水肥一体化微润灌溉、埂坎绿化等先进技术,着力将罗玉沟试验场逐步打造成集科学试验、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强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示范推广。以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高效水保植物示范建设”项目为依托,以引进的大果无刺沙棘等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种质圃为基础,建立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示范园区,繁育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并进行示范和推广。

6.3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继续做好承担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中甘、青、宁3省(区)内的28万km2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坚持创新引领,综合应用遥感监测、现场调查、水土流失模型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围绕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持续开展全覆盖区域监测,科学定量评价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分析年度动态变化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的落实提供支撑。

6.4 强化流域水行政监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履行流域监管法定职责,进一步强化流域监管,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严格的执法手段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运用智慧化手段和方式,加强管辖区域水土保持、水资源、河道等监管,以科技支撑提升监管和治理效能。

7 结 语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水站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依法加强流域监管,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立足新时代,再创新辉煌,努力为黄河治理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猜你喜欢

天水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