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安定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2023-01-04张永文李继忠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8期
关键词:安定区淤地坝水土保持

张永文,李继忠

(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站,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曾一度因干旱、贫瘠,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难,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全区总土地面积3 646 km2,2021年底水土流失面积1 197 km2。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年均降水量430 mm左右,年均水面蒸发量高达1 580 mm,属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工作任务重。

安定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要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总基调,尊重自然、保护优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以梯田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及安全运用、预防监督为重点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为全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示范区,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安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1.1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战略选择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这为安定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安定区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区位优势明显,长期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资源流失,大量的泥沙下泄危及黄河安全。因此,安定区要坚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民生为要的原则,加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高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水土资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态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水土保持是半干旱山区治理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是国土整治、江河安澜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安定区水土保持在农业提质增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3 提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城市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安定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污染也愈加严重,城区汇流面积大幅增加,特别是老城区防洪排涝的地下管网老化,淤积堵塞严重,公园广场和绿化景观提升改造滞后,人居环境公共绿地人均占有率不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2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2.1 注重综合治理

2.1.1 提升坡面治理的标准

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推进高标准梯田(宽幅梯田)及其田间道路、防护林、渠系管网等配套工程建设,减少水力侵蚀,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耕地利用率,提升梯田的基础服务功能。在≤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工程,对老旧梯田(部分人工梯田)实施提质改造工程,以满足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助推马铃薯、牧草、蔬菜及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坚持适地适树、以水定林,满足植被生长发育需求。在>25°的坡耕地和宜林地,采用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工程和对位配置措施,通过对雨水资源的调控、富集和利用,解决干旱山区林草植被供水不足、土壤干化的问题。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以自然保护为主,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2.1.2 加大沟道和源头治理力度

对现存160座病险淤地坝逐步实施除险加固及提升改造工程,并在适宜修建淤地坝的地方开展新型淤地坝的建设,切实建立起安全稳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最后一道防线”,从山顶到沟底形成功能完备的水土流失防治和开发利用体系,减缓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加大源头治理,安定区南部生态基础功能较强,适宜开展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通过生态自然恢复,利用引洮工程补充超采区地下水资源,让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对较为干旱的区域,开发引洮工程和淤地坝生态用水功能,实施引水上山,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2.1.3 加大城市和乡村水土流失防治

结合安定区实际情况,必须将预防性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严格落实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推进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切实以建设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的“五宜”城市为目标,落实好“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生态景观工程。要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率,对于城市弃渣(土、石)、垃圾堆放区域,边复垦边复绿;对于空闲地、裸露地等区域及时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要综合治理城市周边的荒山、沟道、河滩,实施全域无垃圾清理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镇化发展品位。要进一步通过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四荒”治理,路、沟、渠、宅“四旁”绿化美化工程,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综合整治,大力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让生态宜居成为农村优势资源,持续维护好农村生态安全和乡村田园风光,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

2.2 加强监测预报

为准确、及时、全面反映安定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发展趋势,落实国家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的考核,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提供科学依据,必须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实时监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对监测站(点)实行标准化建设。采用遥感、地面观测等方法,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持续监测,综合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类型、分布、面积、强度、治理措施动态变化及其效益。通过在主要流域布设水土保持定位观测场站,以及利用主要河流的水文站,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及土壤流失量的持续性定位观测。通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取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面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地表状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情况,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效果。适时开展水土保持普查及对侵蚀沟、淤地坝、坡耕地的专项调查,调查水土流失的分布、类型、强度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预报能力。

2.3 加强信息监管能力建设

根据“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及监督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运用遥感全面提高实时监控、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处置能力。建立分级监管机制,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政务公开,增加监管透明度,有效管控第三方技术服务行为。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成集水土保持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形成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重点项目数据库建设,推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典型流域治理措施图斑矢量化、管理精细化,依托国家及水利行业信息网络资源,统筹和优化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资源,建立用于共享共治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水土保持信息资源数据库,推进“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控。

2.4 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

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降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水土流失区域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全面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效果。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增强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和科普宣传的综合效应。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监理、评估等第三方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建立质量和诚信评价体系,引入退出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加强水土保持乡土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猜你喜欢

安定区淤地坝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大中型淤地坝安全度汛“四预”模型的重点主题及其算据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施工时序安排探讨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存在问题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