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探讨*
2023-01-04贺建豪
贺建豪 陈 铭
骨质增生是指因维持关节应力和人体平衡而在骨关节边缘增生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病理上表现为骨小梁增多和骨密度增高,形似口唇或鸟嘴,故又称骨刺、骨赘[1]。骨质增生多见于45~75岁的人群,但如今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据统计21~30岁的群体中有11%患有骨赘。其高危因素有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外伤、长期卧床、接触水和潮湿环境等。骨刺多发于活跃和负重的关节,如颈部、腰椎、臀部、膝盖、足跟等。通常以单一关节的发病起始,随着病程的推移,可表现为多发[2]。现代医学认为骨质增生只是一种骨质形态的改变,有学者[3]指出,影像学呈现的骨质增生与患者的疼痛症状之间往往不是简单对应的因果关系,并认为如果并未引起疼痛症状,则无需干预,如引起症状也只能对症治疗及手术切除。鉴于此,笔者试图从中医藏象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骨质增生的形成,以期为临床防治骨质增生提供新的思路。
1 骨质增生的组织结构
骨质增生从组织学上看主要由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4]。有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骨质增生其组织成分会有所不同,骨组织是随时间慢慢形成的,最早期看不到骨化,只有其他2种组织,到中早期骨组织慢慢增加但整体占比小于20%,再到中晚期骨组织比例大于20%,最晚期发展为骨赘阶段[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形成骨质增生的基础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其基本特点是可以维持自我的更新和定向的分化潜能不改变,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非常高的可塑性,在组织发生损伤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信号刺激激活,然后有针对性地分化为特定的细胞,保持组织的更新[6, 7]。有实验证明[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骨、脂肪、肌腱和韧带等间充质组织中的各种细胞。
2 中医学关于骨质增生的认识
《说文解字》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斦,阙。增“益也”,从土曾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由质地致密,抗压能力强且位于骨表面的骨密质及分布于骨内部的海绵状骨松质组成。“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细胞数目增生的现象。骨质增生在中医学中未有明确的名称、解释或论述,但当骨质增生朝向四周刺激神经、血管、韧带、肌肉引起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时,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中医“骨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3 骨质增生与中医脏腑的关系
3.1 骨质增生与肾肾为先天之本,是人类生命起源,生长发育的动力,也是机体衰老的归因,而肾如此重要归因于肾所化生和闭藏之物——“肾精”,肾精包含先天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骨质增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属成体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现代医学认为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可对应于胚胎干细胞,后天之精可对应于成体干细胞,并且将干细胞理念纳入“肾藏精”理论之中,不断丰富了“肾藏精”理论的内涵[9]。有学者对比肾精与干细胞的异同,发现两者在来源上一致、分布及特性上都相似[10]。《黄帝内经》云:“肾主骨、藏精、精生髓营骨”,中医认为在生理上,机体骨与髓的生长发育及修复等过程都需要肾中之精的滋养,肾精充足,由精所生的髓海也会充足,骨髓坚;在病理上肾精不足会累及骨,肾精不足,髓海亏空,则骨易退变增生。有学者临床观察到骨质增生与肾虚症状先后发生或者同时出现,提出二者在病理上存在必然联系的观点,认为肾虚是骨质增生发生的内在因素[11]。笔者赞同此观点,也认为肾虚是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
3.2 骨质增生与脾《灵枢》云:“骨为干”。说明骨在关节活动中的支架杠杆作用,从人体结构看,骨关节像是一个架子支撑着人体,脊柱只承受垂直力,侧向支撑靠肌肉配搭完成,如果没有肌肉,人体就无法直立。《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灵枢·本藏》曰:“血和则经脉流行……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脾主四肢肌肉是对骨骼肌营养能量的调节,脾胃是气血的生化来源,若脾脏的功能正常,四肢肌肉会因气血的滋养而健硕,筋骨会强健有力,有助于关节稳定性的保持,机体则不用适应性的长出骨刺替代肌肉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亦云:“脾病……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不足,肌肉因缺乏气血的濡养而萎缩,此时肌肉失去辅助骨骼的力量,部分骨骼会发生倾斜。为了适应这种状态,解决骨骼倾斜的问题,人体会有意在骨骼的连接部位长出突起,以辅助骨骼的平衡支撑,替代部分肌肉功能,这些突出物就称为骨质增生[12]。所以脾脏与骨质增生也相关。
3.3 骨质增生与肝《黄帝内经》中提到“筋”由肝所主,肝主“筋”是指肝对骨骼肌肉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肝与经筋的舒张收缩活动密切相关,受肝调控。西医解剖学对于“筋”的含义并没有专门的解释,大多数认为“筋”是筋膜,是肌肉的辅助装置,广泛存在并用于支持、限制和保护各组织、器官;而现代中医词典对“筋”的解释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不包括骨骼和关节的其他软组织,而后者则特指韧带、肌腱,笔者认为中医所说的“筋”应取其广义。有学者从力学角度分析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发现关节软骨历经厚度变薄,表面变粗糙,原有生物力学特性消失等变化,导致关节失去平衡,使本不需承受重力的关节边缘受力增加,不断刺激骨膜,最后关节边缘形成骨刺以平衡机体[13]。Hsia等[14]研究发现韧带损伤会促进骨刺形成,他们采用非侵入方式使小鼠前十字韧带损伤以此建立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结果显示韧带损伤2周后关节内形成软骨骨赘,损伤8周后形成大量骨赘。滑膜炎和骨赘的形成也有关,滑膜发生炎症会导致关节内微环境发生变化,继而导致骨赘的形成。Schelbergen等[15]做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滑膜炎和骨赘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上可知,关节软骨、韧带、滑膜的病变都会导致骨刺的形成。也就是说“筋”的功能失代偿最终导致骨骼的改变,骨质增生是最终的病理结果。
《素问·经脉别论》提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说明经筋被濡养的程度取决于肝血的充足与否。当肝血充足时,气血才会濡养经筋,使其正常的发挥束骨及司运动功能,肝血不能充分濡养经筋时则会引起筋的病理改变,导致骨质增生的形成。综上所述,骨质增生与肝脏相关。
4 骨质增生与运动疗法
骨质增生属于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如若可以与机体和谐共存,则不必过多处理,但当其向四周突出压迫到血管、神经、肌肉引起机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时,现代医学除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外,又并无更好的办法。通过上文我们可知骨质增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基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人制宜”思想,笔者认为骨质增生既然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那么通过运动疗法调节相应脏腑,使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即可在一定程度预防骨质增生。
中医传统运动疗法,比如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导引法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脏腑功能。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有提到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导引法对五脏有调理和治疗作用,嘻字诀可使气机沉降,进而促进胃肠蠕动,使脾胃运化增强以此治疗脾脏病。呵字诀可以治疗肝脏病,《养性延命录》中载“呵以下气”,有下气、除热的作用,可缓解肝气上逆,郁而化火的等症状,使肝脏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呬字诀可纳气,降气,对肾脏疾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华佗从动物的特征获得启示,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编的五禽戏也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其中鹿、熊、虎戏分别可以调理肝、脾、肾脏,鹿戏可以牵拉伸展肝经循行部位,疏通经脉,对气血的运行有推动作用;鹿戏的成鹿亮角、梅鹿伸腰可调节肝的疏泄和升发功能;熊戏如笨熊晃体式、笨熊游走式、黑熊探爪式,可以推动脾胃之气,调节气之升降,促进脾胃运化。虎戏中猛虎觅食式,可以拉伸肾经,调气补肾精。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需单举、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可分别调理脾脏、肾脏、肝脏。此三招动作刚柔并济,通过肢体伸展的牵拉动作达到对脏腑的间接牵拉及按摩作用,还可以疏通气血,调和脏腑,五脏气血调则百病不生。作为中华千年文化瑰宝的太极拳在预防骨质增生上也有好的效果,首先,太极拳的动作比较轻慢松柔,强调全身放松,有助于经络畅通,脏腑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其次,太极运动可以使脊柱和关节系统处于平衡状态,骨质增生与关节受力不均密切相关,如果脊柱、关节处于平衡状态,骨质增生也不易发生。
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受时间空间限制小,推广便捷,经济价值高等优势,就目前研究来看,采用运动疗法调节脏腑预防骨质增生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上文我们可知骨质增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基于此,笔者提出通过运动疗法调节脏腑预防骨质增生的观点,期望为临床工作者在防治骨质增生上提供新思路与方向,但该观点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建议进一步开展随机、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以期在骨质增生的防治上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