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
——基于吉林省大中小学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

2023-01-04邵志豪解庆福

关键词:调研劳动活动

邵志豪,解庆福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 长春 130021)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三重育人价值:第一,通过个体劳动力(智力和体力)的运用过程,实现个体自身的重塑和改善,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1)杨晓峰:《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反思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国德育》2017年第10期,第20—23页。;第二,通过加深个体对劳动(观念和技能)的理解,形成个体对劳动应有的价值关系和情感关系(2)陈斯琪:《劳动教育: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11期,第17—23页。,即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第三,通过赋予劳动以教育的力量,打通现象与原理、知识与生活的鸿沟(3)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91—101页。,即构建从知识生产到学习再到应用的完整教育链条,实现静态教育生态到动态教育生态的转化。从劳动教育对于当前的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看,推动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使命的关键环节之一。从2018年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配套的指导纲要、区域实施方案。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教育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地方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劳动教育在课程开发、活动设计、保障与评价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碎片化、经验化、形式化”(4)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人民教育》2018年第20期,第30—31页。⑤ 徐海娇:《意义生活的完整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第88—95页。,“课程意识滞后、规划缺失、资源匮乏和主体缺位”(5)韦丽银、刘远杰:《新时代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10期,第36—46页。⑦ 任丽伟、裴永杰、白俊:《试谈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2期,第341—342页。等诸多问题。

一、关于国内劳动教育问卷调研情况的综合分析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国家劳动教育方针和方案的指导下加大力度,引领地方劳动教育发展,深化地方劳动教育改革,形成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这就需要研究者从归纳的视角对全国各个区域劳动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客观的把握。

从归纳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呈现出两方面特征。第一,调研的覆盖面逐渐扩大。调研范围从针对一所或几所学校的调研逐步发展为基于县域的调研,2020年以后,开始出现省域和跨省调研(6)姚丽芬、祝小红:《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基于中部地区D市初中的调研》,《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128—131页。(7)姚凤、何穗、姜丽霞:《公办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研及启示——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21年第11期,第74—79页。(8)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24期,第28—35页。。调研对象从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逐步囊括到教育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支持部门(9)方凌雁:《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第15—19页。(10)冷珊珊、姜晓波:《劳动教育及其基地建设的现状调研及建议》,《中国培训》2021年第12期,第46—48页。。调研的学段从针对单一学段逐步扩展到全学段调研(11)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2期,第12—19页。。第二,调研内容的维度划分各不相同。有研究者按照劳动教育的类型划分调研维度,如调研学校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开设情况。有研究者按照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划分调研维度,如调研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和保障状况。有研究者从政策了解度、实施知晓度和内涵认知度划分调研维度(12)李印臣、刘亚平:《新时代县域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归因及建议——基于吉林省D县学校、教师问卷调研的综合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第164—169页。。还有研究者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进行了文本分析(13)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第54—59页。。综合来看,以省域为单位的综合调研需要继续深入,直至形成完善的全国数据。调研维度的设置需要进一步规范,以便全国数据的分析、比较,指导实践。基于此,“基于‘形态—模组—价值’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已完善全国调查数据,并为吉林省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依据。

二、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现状

问卷的内容以《意见》要求设置调研维度,涉及劳动教育的方案、课程、活动、师资及资源保障等五个维度。调研对象覆盖全省10个地市,兼顾地域因素,按比例随机选取小学77所、初中95所、高中47所、大学9所。从地域分布及学段占比来看,调研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情况。

(一)学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劳动教育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作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支点,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因此,在国家劳动教育实施《意见》的引领下,制定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是当前大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大中小学制定劳动教育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有119所学校,占比52.2%。其中,大学44.4%,高中40.4%,初中61%,小学49.4%。有近50%的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是劳动教育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核心。调研发现,开足开齐开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学校共154所,占比67.5%。其中,大学66.7%,高中44.7%,初中83%,小学62.3%。全省有159所学校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占比69.7%。其中,大学55.6%,高中36.2%,初中76%,小学84.4%。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一般与专业探索、就业职业存在较高的相关度,高中生的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理科实验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初中生劳动教育主要内容是在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态度与精神上提高学生认识,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动手劳动、劳动体验上积累了典型案例。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7所,占比33.8%。其中,大学22.2%,高中29.8%,初中32%,小学40.3%。值得关注的是,高中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各方面都弱于初中和小学,开发成熟度普遍不高。

(二)以生活劳动为主体的常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基本形成

劳动教育活动包括劳动教育主体活动及融合在各类学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两方面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大中小学普遍重视在日常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学校组织开展校园学生劳动活动达100%。校内日常劳动活动主要形式有班级值日、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清扫、周末大扫除等。还有部分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栽培,有些住宿制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洗衣服、打扫宿舍卫生、美化宿舍环境等相关生活自理活动。其中,调查中所有的大学和中学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冬季校园劳动,如积雪、积冰的清理活动。100%的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主题劳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学农活动、学工活动、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公益劳动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活动形式已经开始明显体现出学段的层级设置要求。小学生以参观体验为主,初中生以简单劳动参与为主,高中生以开展生产劳动、志愿者活动为主,大学生以职业体验、公益劳动为主。值得关注的是,吉林省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已见雏形。但是,劳动教育的活动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简单的生活劳动为主,复杂的科技类劳动、职业体验类和服务性劳动、公益型劳动等劳动活动组织较少,学生参与不多。新时代背景下,工程技术类劳动、公共服务型劳动、科技创造性劳动等活动缺乏。这种趋势在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

(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及系统的专业发展开始起步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劳动教育高质量实现。调研发现,在能够开足开齐开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154所学校中,有78所学校配备了劳动教育课程专任教师,占比34.2%。其中,大学暂时没有专任教师,高中31.9%,初中44%,小学29.9%。每所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一般是高中2名、初中1名、小学3名。在这些劳动教育课程专任教师中,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单一:学历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占比最大,硕士和博士几乎没有;职称方面,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占比最多,高级职称几乎没有。教师专业各年段差异较大,高中以计算机、物理为主,初中以数学为主,小学以语文为主。大部分中小学和所有的大学,劳动教育教师都是班主任教师或德育教师兼职。调研发现,104所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占比45.6%。其中,高中31.9%,初中52%,小学51.9%。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的大学没有一所开展相关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培训、教师自学、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培训等几种形式。个别学校组织网上培训,还有极个别学校邀请知名学者为教师做了劳动教育相关讲座。总体来看,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比较薄弱,特别是大学,几乎没有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及系统培养工作刚刚开始起步。

(四)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建立

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统筹,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调研发现,吉林省大中小学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有效利用校园空间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室、校园卫生分担区、实验室、公共教室、走廊等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等。但是,因为校园空间有限,校园内劳动教育资源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单一,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整合教育资源,扩展教育空间。调研结果显示,有73所学校建立了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占比32%。其中,大学77.8%,高中29.8%,初中29%,小学31.2%。大部分学校都开始联合家庭落实家庭劳动教育,共181所学校,占比79.4%。其中,大学33.3%,高中63.8%,初中86%,小学85.7%。有80所学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占比35%。其中,大学33.3%,高中27.7%,初中37%,小学37.7%。可以看出,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及教育资源整合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但仍处于摸索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总体上看,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国家倡导加强劳动教育并颁布相关政策以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调研结果也显示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劳动教育认识不够,课程和活动体系建设不完善,师资缺乏和课程资源不足,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式,将对吉林省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劳动教育意识落后所导致的重心错位

从各个学校整体实施与规划方案的内容看,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意识落后。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劳动教育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而有方案的学校基本上也只是简单的课程与活动方案。没有一所学校在方案中能够明确指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意义与内涵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理念支撑。归纳来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识落后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问题。大部分学校不能看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育人方式改革的价值和意义,这就直接导致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以“最低成本、被动执行”的方式实施。这种最低成本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不能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考试成绩。这种被动执行主要表现为集中式劳动教育、留痕式劳动教育等,最终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功利化,沦为完成教育管理部门规定任务、达到大学录取评价要求、成为评先评优政绩宣传噱头的工具。第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问题。从各个学校在方案中提及的课程与活动经验来看,都存在对劳动教育内涵进行极简化认识的倾向,这就直接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化。例如,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的生产环节,忽略掉生产劳动的组织、交换、消费等环节;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体验过程,忽略掉认识、感悟等环节;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忽略掉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其他学科课程融入、其他活动融入等劳动教育必要形式。综合来看,劳动教育意识落后,直接导致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与实施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下降,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实现,从而被虚化、弱化、边缘化。因此,劳动教育意识提升问题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提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劳动教育载体碎裂导致的发展乏力

从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的教育价值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有近40%的学校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的育人价值不能完全实现,育人效果亟待提升。32.5%的学校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方面仍然处于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比例可以达到100%,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劳动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大中小学正常运行的必要活动,而非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也都来源于经验,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只关注实施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的碎片化、拼合化和驱动力弱化。碎片化和拼合化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很难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家长和教师在“活动轰轰烈烈、效果不可预见”的怀疑中,失去了对劳动教育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劳动教育缺乏评价体系的支撑而丧失驱动力,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不会真正地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劳动教育,最终使劳动教育在长时间内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无奈境地。因此,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体系建设,统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推进独立学科劳动课程、独立活动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体系结构化、系统化、层级化,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提质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发力点。

(三)劳动教育主体缺位导致的实施低效

从劳动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调查结果看,一方面,有近66%的学校没有配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一半以上学校没有进行过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看,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工作才刚刚开始启动。另一方面,兼任的劳动教育教师由于学科教学压力巨大,很难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劳动教育上,大多敷衍了事。而且,从这些已配备专业教师的所学专业领域看,学校专任劳动教育教师多来源于物理专业,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美术专业、计算机专业。这种现象虽然是学校在“师范类大学没有培养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而上述专业与劳动教育在操作技能上密切相关”这一实际情况下而采取的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可以预见,这些教师即使大部分能在劳动技能上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在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教育和指导方面也必然有所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一个结果——使劳动教育向以劳动技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倾斜。这与《意见》中劳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级设计背道而驰。例如,“美食工坊”这样一门劳动教育课程,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只需要学生做到味道好、形象好、吃的人满意即可;而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讲,学生除了掌握做美食的技能外,至少还应该懂得尊重农民、厨师的劳动成果,获得一定的美感教育,领悟一些学会坚持的劳动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许多内容。由此看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存在较大的数量问题,质量和结构问题更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配备专任教师,并且给予这些教师有效的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推动吉林省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四)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实践阻滞

调研显示,劳动教育资源保障问题是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有68%的学校没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65%的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这个调研结果也和其他省市的调研结果类似。大部分学校除了在正常生活学习空间来进行劳动教育外,很难获得额外的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和空间,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始终停留在简单洗扫的水平上,并且这些简单的卫生清洁劳动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其对学生劳动观念、精神、技能的发展作用已经极其有限。通过对已经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学校的教育基地多以农田、公园、社区、敬老院、图书馆等为主,工厂、科技创造、服务行业等劳动教育基地较少涉及。也就是说,即使是拥有校外教育基地的学校,也无法保障教育基地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尤其是那些极具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劳动、高科技劳动教育基地基本无法实现。可见,校内因办学空间有限,急需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特别需要社会各界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持续的、丰富多样的资源支持,同时也急需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建立运行流畅、协同高效、富于活力的“家校社”一体化劳动教育资源支持机制,是实现新时代落实学校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来发展的实施策略

通过调研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发展现状和对相关问题分析,我们发现了影响吉林省学校劳动教育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关键发力点、核心突破点和必要条件。那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这四个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应对策略,就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有效地推动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劳动教育主体的观念更新和意识培养

调研发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之所以存在很多偏差和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家长,甚至教育行政管理者,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和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只有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观念更新工作,才能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

学校劳动教育主体观念更新和意识培养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主体自觉发起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是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起的各级各类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建立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从而重视劳动教育,能够系统地设计与开展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从具体措施上讲,就是要重视国家发布的劳动教育政策方针及地方政府颁布的配套文件的宣传与解读工作,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理解工作;制定可行的全覆盖学习与培训方案: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劳动教育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劳动教育内涵与意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建立起能够有效推动吉林省劳动教育实施的观念体系。劳动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始于观念的更新,但是也需要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督导来确保规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督导和监控方面下功夫,确立长效的督导和监控机制。此外,还可以在培优和选树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典型经验、优秀教师、经典案例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劳动教育主体的观念更新。

(二)建立完善的层级式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体系

科学化、系统化、高质量的课程与活动,是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科学化主要体现为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设计依据,系统化主要体现为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阶段性设置和独立学科地位及体系的形成,高质量主要体现为较高的育人目标达成度。

具体而言,首先应建立包含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独立课程与活动体系,然后再实现不同学段课程与活动体系的有效衔接。例如,小学阶段打基础,以日常劳动为主,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劳动,形成积极劳动情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14)侯红梅、顾建军:《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2期,第4—11页。;初中阶段重体验,以生活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提升劳动观念,掌握真实生活的劳动技能(15)艾兴、郭昊沄、张琦等:《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73—78页。;高中阶段重创造,以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树立劳动价值观,获得创新能力(16)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24—130页。;大学劳动教育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提升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要着力揭示完整劳动世界的复杂性,增加劳动教育的思想含量,要充分实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增强专业实践的劳动真实性(17)班建武:《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段特征及其实践要求》,《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第60—64页。。只有通过对各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才能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保证劳动教育实施形成同质的框架。此外,还应该建立专门的专家团队,定向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并配套学段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读物,全面、系统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体系建设。

(三)构建长效的劳动教育师资选聘和培养机制

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促进劳动教育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使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和专业发展工作达到规范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尽快建立起劳动教育教师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劳动教育的教师编制、师生比率,加快配齐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速度,加强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常规管理工作。

具体而言,应将教师的选择聘任、职称晋级、专业发展纳入学校教师管理整体方案中。系统地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阶段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不同层级的培训平台。加强兼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实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常规性合作与交流。统筹好教学教研两个支点,全面提升学校劳动课程和活动的质量。一方面,建立起“校—省市级—国家”三级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平台,鼓励大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个人—备课组—学科教研室”三级备课与教研平台,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动劳动教育教师专题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教师技能和课堂教学大赛,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精品课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建立起相应发布平台,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联合教研活动。最终,逐渐形成系统有效的常态化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培训制度。

(四)建立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

劳动教育资源是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硬条件。增强劳动教育资源保障能力是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效果的基础。从吉林省劳动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完善劳动资源保障机制,可以从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深度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大力增强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具体而言,在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大力鼓励社区、工厂、农场、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来。最重要的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主体责任,制定相关的劳动教育安全指南、收费管理办法、基地优惠政策,提高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其次,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成立劳动教育学校联盟,发布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清单,以实现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分享其他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向其他学校提供劳动教育资源。最后,建立“1+N”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多个学校共同使用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取所需。此外,还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开发创新劳动教育基地、创业劳动教育基地、高科技劳动教育基地,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行业结构与行业布局,实现由常规的日常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向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的升级。

本研究从方案、课程、活动、师资及资源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调查维度只涉及劳动教育开设状况的基本面,而对于吉林省劳动教育开展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校本文化挖掘,学科融入劳动教育状况,劳动教育与生活和职业融合情况的调查还有待于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调研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