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探析
2023-01-04黄红宁
黄红宁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商丘 476800)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优质栽培技术是为了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进而提升农作物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无公害栽培技术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并且也符合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压力和挑战性问题,还需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因而应优化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提升栽培管理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现状
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对农作物生产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该技术包含一个更加高效、合理与科学的整体,进而全面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现阶段在农作物栽培中这项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还需要积极进行面对。
1.1 过多的农药残留
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这一过程需要经过时间周期,在这期间内会被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所影响,进而很可能受到病、虫、草、鼠害的侵扰,轻则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重则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大量死亡和绝收的现象,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为了预防病、虫、草、鼠害问题的发生,农户会使用化学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然而大多数农户对于用药问题盲目跟风或者是使用过量农药,会致使农药间接或直接残留在农作物及瓜果蔬菜上,不仅会破坏其营养价值,还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也阻碍了无公害农作物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滥用化肥
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并且也缺少农业方面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会存有错误的认知,认为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就有很好的生长环境和长势。大部分农户不了解N、P、K三要素及微量元素的构成,想要提升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进而盲目加大化肥使用量,不但破坏了土壤条件,而且也造成土壤及地下水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价值。
1.3 土壤污染较为严重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为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而在农业的生产区域周边筑起了宏大建筑(高楼)和工厂。工厂生产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物,并且周围居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致使土壤被严重污染。若在农业灌溉时使用的是处理未达标生活污水或者工业废水,水源中含有的污染物会附着在土壤之中,时间久了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会沉积在土壤中,污染了农田,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之中被广泛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与产业化水准,进而推动农作物栽培发展,该技术已经逐渐变成农业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趋于基地化、产业化、区域化、商品化与科学化发展的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某地区蔬菜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在运用该技术后有效促使蔬菜产业发展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无公害蔬菜的栽培管理实践过程中,即使以无公害理论作为指导,然而在实际生产技术落实上,不管是生产技术的科学化水平、高水准的育苗技术,还是集约化水准,其集成效益都严重不足,缺少规模生产以及快速发展等优势,特别是很多进行参与的农户和园区在技术指导与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
应用和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就是需要具备良好效益,然而现阶段无公害栽培的效益相对较低仍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缺少投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之中重建设轻管理以及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仍较为常见,进而对产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会间接对农作物产品市场价格与稳定供应产生影响。
3.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应用管理技术要点
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应用管理技术,确保在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
3.1 规范化管理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运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管理,注重应用栽培技术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微小的差距都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种植人员在种植的过程中应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管理,进而确保并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与成活率等。除此之外,想要深入落实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技术,应统一农作物种植种类,构建出统一的检测标准,最大化发挥管理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为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应用栽培管理技术规范化,是确保能够将管理技术落实到基础为前提,在栽培过程之中,应科学与系统化应用相关技术,进而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确保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应经过许多环节,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情况。因而种植人员应全面规划整个种植的过程,将农作物的质量检测标准明确下来,并且严格控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与环境,进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3.2 加强无公害栽培基地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具有特殊性,该技术是一种现阶段新型农业技术,并且无公害栽培和传统栽培管理间有着较大差异,对于各环节与步骤的管理工作应规范细致,不然很可能会产生巨大损失。想要确保无公害栽培方式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无公害的种植基地,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倘若农作物生长环境出现变化,会加大农作物出现病、虫、草、鼠的危害,要是未能有效进行防治,会使其肆意发展,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甚至会导致农作物绝收,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种植相关管理技术。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重视病残体灭杀工作,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处理土壤,进而彻底消灭致病菌和虫卵,除此之外,应确保种植基地合理布局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并有效的控制病、虫、草、鼠害的滋生,影响品质与产量,推动我国无公害农作物能够可持续发展。
3.3 合理选择农作物的栽培措施
首先,应进行合理选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病、虫害,播种之前筛选优质的种子进行晾晒和处理,从根本上消除一部分种子本身携带的虫卵和致病菌。其次,在播种区应科学规划选择优质肥沃的土地进行播种,在无病区挑选健壮植株培育出优质抗逆性强的种、苗。最后,为了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收获后一定做到规范化处理和良好的熏仓,并控制好仓内温、湿度,预防病菌、病毒、虫卵再次侵染。
3.4 完善田间管理
首先,对于种植密度应进行严格控制。不同种类农作物种植密度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因而在栽培的过程中应结合农作物品质特性确定种植密度,不仅需要确保农作物有充足的生长空间,还需要通过合理规划促使产量尽量达到最大化。如果种植的密度过密,会限制农作物生长空间,影响其质量;如果种植的密度不足,会降低土地利用率,影响其产量。其次,应进行科学施肥。施肥的目标以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因而应先了解种植区域的土壤构成方式,再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标准,N、P、K的配比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使用,并保证有机肥是完全腐熟或者是优质的商品有机肥,防止土壤污染。除此之外,施肥方式和施肥时间也十分重要,应结合农作物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最后,应进行合理灌溉。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灌溉有着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关系着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不同种类农作物对水分供给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不同地区间的降水情况和气候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应结合当地实际灌溉条件与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水情况综合来确定适宜的灌溉方式,进行适量灌溉,进而保障田间含水量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3.5 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
主要造成土壤污染的来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对于土壤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应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优化监管工作,需要确保污水经过专业化处理,并且达到了排放标准之后才可以用于灌溉,进而提升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农村建设水利工程的水平,确保农田灌溉用水未受到任何污染。此外,农户也需要定期将农用地中固体废弃物清理出去,再统一处理,进而减少因废弃物与污水处理不当而产生污染农田土壤的问题。
3.6 病虫害防治
在进行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防治病、虫、草、鼠害,应遵守预防为主与综合治理的原则,应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农田中发生病、虫、草、鼠害,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不但会加大治理的难度,还会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想要从根源上减少病、虫、草、鼠害危害,应完善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也需要了解病、虫、草、鼠害的发生高峰期,并且提前运用相关措施及有效防范。在防治过程中除老鼠外,农户应尽量避免采用化学农药,应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运用生物对付虫害,较为常见的包括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及以鸟治虫,是应用科学技术进行防治,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草、鼠害的密度。物理防治是运用简单工具与物理措施进行防治,如热、电、光以及声波等,还包含传统的徒手捕杀技术以及现代的新技术的应用,如高温灭菌法、灯光诱杀法、害虫的趋光性等特点,大量剿灭害虫。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比,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不但可以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是进行天然无公害农作物防治的必要手段。化学防治技术是运用化学药剂进行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的防治,比较常用的措施包含喷洒、喷雾、毒饵以及熏蒸等,这些措施的优势为操作简便、急救性强,并且也不会受地域与季节限制。然而倘若长期使用,会导致病原物和微生物的抗药性增加,不但致使防治效果有所降低,还会污染农产品、水、环境、土壤等,威胁到人畜的健康安全,因而应谨慎使用化学农药。
4.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运用
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应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进而将其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4.1 加强人才培养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想要合理对该技术进行运用,还应强化基层队伍的建设,加强农民群众对于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正确认识。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主体是农民,因而提升其对该技术必要性与有效性的认识至关重要,有利于有效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与理念。首先,无公害栽培技术相关知识进村到户组织培训活动,展开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讲座,将基层农民对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相应的提升。其次,农业部门还应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现有的相关技术人才专业技能方面培养,并且由于栽培管理技术有着较强实践性,因而应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最后,还应强化培养后备人才,培养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相关人才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引进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对能够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建言献策或是创新创效人员进行奖励与鼓励。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和农业生产基地以及高校间的合作,进而能够迅速进行后备人才的补充,促进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4.2 构建完善的栽培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栽培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约束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进而能够将管理效率与质量有效提升上去。与此同时,还应将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明确下来,进而促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朝着有效性与科学性发展。
4.3 结合技术要求完善增质提效工作
应根据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增质提效工作,对于大棚、温室等相关工程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推动其设计与建造能够朝着标准化发展。还可以对生产设施的性能进行改善,进而为增产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优型化、流程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将其市场供应以及抗风险的能力提升上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遵循品牌化、规模化以及特色化开发原则,重点开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生产条件以及产业基础的农作物产品,创设出特色品牌以及特色产品,进而有效提升市场的占有率与竞争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应分析研究农作物生长规律与生长特性,科学合理的运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应用管理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无公害栽培基地管理,完善田间管理,解决土地污染的问题,优化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开发无公害新型的经营主体。进而培育出绿色无公害食品,提升食品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