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天敌的保护

2023-01-04欧阳传禄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5期
关键词:杀虫天敌稻田

欧阳传禄

(古田县植保植检站,福建 古田 352200)

水稻在众多粮食作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人们对绿色粮食作物呼声的日益高涨,越发重视水稻生产品质与生产效益。在水稻生产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对水稻产量及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此积极践行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水稻健康生长的关键。在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需在绿色植保理念的引导下,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采取对水稻及病虫害天敌无影响的综合性防治技术,通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使水稻产业增产增效。

应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就意味着要从最大限度上保护水稻作物及病虫害天敌,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及使用剂量。通过农业、物理、生物等生态调控方式,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更好的预防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在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强化水稻种植前、生长期及收获期的相关管理工作,确保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全面提升,保障水稻安全、稳定生产。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大方面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展开详细论述,通过保护病虫害天敌将病虫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

1.1 合理布局水稻品种

选择优良的水稻种植品种是促使水稻增产增质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种植人员在开展选种工作的过程中,应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为主,尽可能提高水稻品种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在同一种植区域内,要每年轮种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以此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适应能力,确保水稻种植品种的多样化。例如,可配合种植优质高产的抗虫和感虫水稻品种,进而更好的应对当地水稻病虫害多样化的现象。

1.2 培育水稻壮秧

一旦完成稻种选择工作后,就要合理开展浸种工作,以此来预防水稻多种病害的发生。首先,将适量稻种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冷水中浸泡一天一夜,之后捞出,再次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5分钟后再次捞出稻种,紧接着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经过以上一系列操作,就可有效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不仅如此,为提高水稻全苗率、壮苗率,种植人员还可选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完成浸种工作后,就要通过育苗提高稻秧的生长能力,由于近年来水稻种植模式正日益健全与优化,所以种植人员可采取寒育苗法开展育苗工作,在实际育苗环节,要将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与苗土按照1:2的比例进行配置,同时也可添加适量壮秧剂,提高水稻苗的抗病能力,并确保苗床水分的充足性。

1.3 深耕灌水,消灭蛹虫

当螟虫进入越冬期,就是其化蛹的关键时刻,因此,在翻耕稻田的过程中要采取深水灌溉措施,尽可能消灭越冬蛹虫,以此来降低螟虫的生存基数。进入春季后,可结合翻耕作业灌溉深水。倘若种植双季稻,就要在第一次收割后翻耕灌溉,此举可有效抑制螟虫的生长,如若稻桩外露,就要通过随灌随放,促进稻桩腐烂,这样一来,就可取得明显的杀虫效果,有统计表明,此举至少可消灭50%的螟虫。

1.4 合理选择栽培时间

科学合理的栽培时间也是决定水稻生长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种植人员需高度重视水稻栽培时间的选择,综合分析当地水稻种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与水稻种植品种相符合的栽培时间。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影响因素,合理确定最佳种植时间,尽可将水稻生长旺盛期与当地病虫害高峰期错开。一般水稻在不同种植区内的种植次数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南方与北方相比,气候环境相对温暖,其种植次数也比北方居多,这就需要当地种植人员视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1.5 强化水肥管理

在施肥环节,要搭配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尽可能满足水稻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并注意水稻底肥、追肥施加的多样性,并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配比肥料。一般来讲,每亩地可施入充分腐熟的动物粪便1500kg用作基肥,并分别施加氮、磷元素130kg、70kg,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满足水稻根系对养分的需求,确保水稻健壮生长。同时,在开展灌溉工作的过程中,要在水稻生长前、中、后期按照浅水、晒田、湿润的浇水原则来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率。另外,种植人员要综合分析水稻生长情况,并抓住以下四个时期做好水肥管理工作:第一,分蘖期管理。此时期强化水稻秧苗水浆管理很是关键,同时为满足水稻生长需求,要合理开展追肥工作并格外重视稻田杂草的清除工作,以免水稻受到杂草污染,加重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第二,拔节孕穗期管理。此时期正是水稻需水、需肥的关键期。因此,种植人员要加大水肥供给量,通过合理施肥、定量灌水,确保水稻的健壮生长,不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机会。第三,灌浆结实期。该时期水稻发育情况将直接决定稻种质量,为此种植人员要科学合理的开展灌溉工作,并根据水稻需肥情况满足其对不同养分的需求,确保营养供给的平衡性。在水稻进入收获期后,种植人员可采取整齐收割方式进行收割,收割后再全面翻地,以此来减少土壤中越冬害虫的数量。

1.4 合理制定耕作制度

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对水稻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耕作栽培规律,采取适宜的耕作方法。有实践表明,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采取水旱轮作制度,对优化水稻生长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1.5 合理控制栽培密度

通常来讲,合理的水稻栽培密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为此种植人员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确定最佳栽培密度,确保稻田有良好的通风,为维持水稻健壮生长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能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2.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2.1 稻鸭共育技术

稻鸭共育技术是一种增值增效的新型种养技术,在两者互不影响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相互补充,确保水稻与鸭子的健康生长。水稻与其他农作物不同,在种植过程中需水量较多,因此将幼鸭和水稻幼苗共同放在田间进行养殖和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为鸭子提供生态型池塘,而且也可借助鸭子消除稻田内部诸多害虫,同时,鸭子所排出的粪便也可转化为有机肥料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对水稻品质的提升极为有利。一般来讲,4月下旬或7月下旬是放养鸭子的最佳时期,养殖人员可选重量为0.2kg的小鸭放养,每亩地放养数量约为65只,在减少病虫害基数的基础上,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综合来看,稻鸭共育的新型种养方式,无论是对水稻虫害的控制还是对鸭子养殖质量的提升,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效果。因此,可在水稻实际种植管理环节,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此种生态型种养技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双重发展。

2.2 稻鱼共育技术

针对囤水田水稻种植,就可通过养鱼防治病虫害,采取轮流放养制度,并在稻田内投入适量饵料。如放养草鱼,每亩地放养数量约为110条;如放养鲫鱼,每亩地放养数量约为180条。一季水稻的最佳放养时间是水稻返青期,稻鱼轮作则要在水稻收割后放养,此种既生态又环保的防治方法对水稻生长极为有利,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2.3 保护利用天敌

每一种农作物病虫害均有与之抗衡的天敌,当然水稻作物也不例外。因此,可在稻田埂中种植适量禾本科杂草植物,也可投放适量赤眼蜂,通过病虫害天敌达到防治目的。例如,可选择大豆、芝麻等农作物种植于水稻田埂之中,这样一来,就会为病虫害天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极有利于寄生蜂、蜘蛛等病虫害天敌的繁殖,进而有效控制稻田病虫害的生长。

2.4 植物诱杀技术

采取植物诱杀技术可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防治效果凸显,不仅节约了施药成本,也对自然环境及病虫害天敌有保护作用。另外,可套种水稻及有害虫的植物,通过引诱害虫并将其集中消灭。例如,在稻田周围种植香根草,能够有效减少水稻二化螟的数量。

3.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方法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较为常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种植成本,但综合防治效益却要远远大于化学农药的喷施,为此,建议广大种植户积极采用。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3.1 灯光诱杀技术

种植人员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在种植区域内安装交流电振频式杀虫灯,以此来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减少稻田内害虫基数。有实践表明,此种杀虫灯既有显著的诱杀效果,也能够有效减少稻田虫卵数量。此外,种植人员也可积极引进太阳能杀虫灯杀灭害虫,在距地面150cm处悬挂太阳能杀虫灯,晚上开灯杀虫,早上7点左右清理接虫袋,此种方法对水稻螟虫、稻飞虱均有良好的捕杀作用。有统计表明,应用太阳能杀虫灯两个月,其杀虫数量约在两千五百多头,其中水稻螟虫及稻飞虱占比较大,由此可知,太阳能杀虫灯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3.2 性诱杀技术

通过技术调节昆虫的行为,以此来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此种防治方法对保护病虫害天敌及水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而且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民的防治成本。例如,通过诱杀雄蛾抑制雌雄蛾交配,进而减少产卵量。具体来讲,选择二化螟诱捕器,融合性诱技术在稻田内每隔700平方米设置一个诱捕器,并在水稻旁边支撑竹杆,将诱捕器悬挂于竹杆之上,确保诱捕器与水稻之间相距10cm左右。同时,注意每隔72小时更换一次诱芯,做好诱虫数量的登记和水分的补充工作。有统计表明,安装单个诱捕器4个月,捕杀二化螟雄蛾九十多个,从最大限度上抑制了二化螟的交配与产卵。

3.3 粘虫板诱杀

粘虫板诱杀也是物理防治技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并且可起到良好的诱杀效果,种植人员可借助粘性较大的板子黏住害虫,此种防治方法主要是根据害虫趋色性进行引诱,操作简单且安全。例如,稻田出现稻飞虱后,种植人员就可在虫害区域安装黄色粘虫板,引诱并黏住稻飞虱。

3.4 悬挂防虫网

种植人员在预防水稻虫害的过程中,也可在稻田中悬挂一定数量的防虫网。具体来讲,选择24目的防虫网,按照每平方米20个的悬挂比例进行病虫的防治,此举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水稻田内病虫害数量及病虫害的规模,有助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深入实施。

4.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4.1 种子消毒

在水稻种植前期,种植人员可对所选稻种进行消毒处理,从根源上避免水稻生长期病害的发生。首先,可采取高温消毒法,取来60℃的温水,将适量稻种放入其中并随之搅拌,直至水温降到一定温度后再捞出稻种。其次,药物消毒法,种植人员可选择多菌灵溶液拌种,这样一来,就可有效预防稻瘟病和恶苗病的发生。

4.2 生物农药

种植人员在使用生物农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温、干旱等因素对生物农药使用效果的影响,通常可在水稻移栽前几天,种植人员在稻田喷施苏云金杆菌,以此来减轻病虫的危害程度。水稻进入生长期后,种植人员就可通过喷施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来预防纹枯病和螟虫。

4.3 安全用药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相比,其防治效果较为直观,一旦水稻病虫害达到防治水平后,种植人员就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方法,可在使用生物药剂的同时,搭配适量化学药剂,并注意尽可能选择毒副作用小且对病虫害天敌无影响的农药喷施,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可能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另外,也可借助植保机械喷洒农药,以此来提高施药的精准度及病虫害防治效率。总而言之,通过安全用药,能够更加全面的保障生态环境及农业环境的安全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尽可能减少水稻等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这不仅仅能为人类饮食安全提供保障,也是确保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一直是干扰水稻盛产与稳产的首要不利因素,需在短时间内采取绿色有效的防控措施。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以保护水稻病虫害天敌为目的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合理管控水稻生长、强化水稻管理措施、采取稻鸭(鱼)共养技术、灯光及性诱杀技术、搭配使用无毒高效化学药物,尽可能保障水稻病虫害天敌的生命安全。同时,有效抑制水稻病虫害的繁殖,为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杀虫天敌稻田
稻田摸鱼记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常用杀虫中药杀虫效果比较及其配伍的初步研究
冬青油对蠕形螨体外杀虫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