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23-01-04周锡勇吴定凤
周锡勇 吴定凤
(冕宁县农技站,四川 冕宁 615600)
冕宁县地处凉山州的北部,素有“攀西第一城”之称。位于东经101o38'~102o25',北纬:28o05'~29o02'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三山夹两水”,分为安宁河高山及高二半山区、安宁河谷平坝及低二半山区和雅砻江高山峡谷区3个地貌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高原气候特点。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059mm。辖19个乡镇(街道),146个村(社区),总人口40.59万人,辖区面积4420平方公里。境内成昆铁路、雅(安)西(昌)高速,108国道、215省道,通达全国。县城距西昌青山机场70公里。交通发达,方便快捷。农业生产主要以粮、烟、果、林、药、菌、畜等特色优势乡村产业为主。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半山、高山,远离工业、生活污染源,环境优良,空气、水源洁净,土壤无有害物质污染,气温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不利于病虫发生与流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少,为我县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1.冕宁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发展粮食绿色生产,打造粳稻、马铃薯生产基地
1.1.1 以粳稻为特色的优质大米基地建设,我县为纯粳稻产区,主要分布在沿安宁河沿岸的高阳街道、复兴、石龙、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等镇。202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4.8万亩,单产507公斤,总产7.5万吨。优质米率达60%。有精米加工厂一个,设计年加工能力5000吨,实际加工量每年只有700吨左右,拥有绿色食品(大米)认证证书,认证产量2923吨。有从事单一品种种植加工的专业合作社一个,年生产加工“冕粳147”30吨。现有“冕粳”“冕粳147”两个优质大米品牌,远销成都等大、中城市.
1.1.2 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集中产区在我县的大桥镇、彝海镇,占全县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50%以上。2020年种植面积16.4万亩,单产1563公斤(鲜薯),总产25.5万吨(鲜薯),商品率66%。已经在彝海镇建成园区关联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一座,年加工(马铃薯精淀粉)能力5000吨,2020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1万吨,加工销售马铃薯精淀粉0.21万吨,使用“大凉山”区域品牌。企业在大桥镇、彝海镇流转土地1660亩,用于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专用商品薯种植,实现了马铃薯种植、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建成马铃薯冷藏库一座,为马铃薯产业园区建设打好基础。
1.2 以园区建设为支撑,全力打造我县特色水果产业
樱桃作为冕宁县的本土优势产业,主要盛产区域在复兴和石龙两个镇内。复兴镇是四川樱桃标准化建设基地之一;以石龙镇桃园村为核心区域打造的“冕宁县万亩樱桃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水果产业。园区涉及复兴镇、石龙镇、泸沽镇、漫水湾镇、沙坝镇等镇,以樱桃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亩。
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石龙、漫水湾镇。已建成以石龙镇民主村、双桥村、和平村、石龙村为核心区域的石龙镇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园区,晚熟葡萄生产基地面积达3000亩,并配套冻库、冷链运输设施。
李,品种以脆红李、五月脆、青脆李、茵红李为主。主要分布在泸沽镇、河边镇、彝海镇,其中泸沽镇种植脆红李已初具规模,种植基地面积达4000亩。
猕猴桃种植主要分布在高阳街道办、漫水湾镇、河边镇。高阳街道办茶药村、漫水湾镇松林村种植猕猴桃面积达百亩;河边镇重点打造胜阳村、新安社区、长路村三个猕猴桃种植基地,镇内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达360亩。猕猴桃种植正在逐步形成适宜规模化经营。
桃子种植主要分布在泸沽镇、复兴镇及漫水湾镇。泸沽镇东北社区建设了优质无公害桃2000余亩;复兴镇桃子主要分布在桃源村及建设村;漫水湾镇杠河村内有千亩油桃、紫桃种植。
冕宁早熟枇杷,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种植在里庄镇、锦屏镇,种植枇杷面积达1400多亩。
1.3 多模式打造省级油橄榄示范园区
冕宁县是我国少有的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域之一。宏模镇基地以台资企业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采取“公司+科技+农户(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实施建设,现已建成连片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园2.5万亩,2020年产油量达到100吨,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可达2000吨以上,年创效益可达5亿以上。一是科技引领出金奖。基地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矮化密植丰产园建设技术,采用以色列滴灌节水施肥技术设备和意大利先进的两段式节水环保新工艺榨油,生产加工技术国内领先,所产“Aoilio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达到了全球不到2%产量的生饮级别品质,具有奇缺的市场优势。2015到2020年所产油橄榄产品6次获得“中国(广州)国际食用油及橄榄油产业博览会金奖”,2018年获全球最大规模橄榄油竞赛---洛杉矶特级初榨橄榄油竞赛金奖。二是产业扶贫结硕果。组织农民按流转租用及土地入股方式合作,流转土地前五年按1000元/亩/年的土地使用资金、1200元/亩/年的打工保底收入兑付给农户,第六年开始按土地入股农户36%、公司64%的比例分红,农民通过土地分红和打工的“双收入”可高出当地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1.4 中药材产业化示范种植成效初显
大桥镇汉呷木村川贝母示范种植600亩、石龙镇阁里村药材(冰球子、粉防已)示范种植1000亩获得成功。
1.5 “中国·高山食用菌生态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在冕宁万树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带动下,在彝海镇鲁坝村建设了中国·冕宁高山食用菌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保险+金融”的运行模式,核心园区整体规划将达5000亩,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现基地建设已完成1200亩建设及各类生产所需基础设施。鲁坝村依托公司,全村增收737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1.6 特色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
一是泸宁鸡,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已经建立了保种场,目前存栏20万羽,年出栏16万羽。
二是冕宁火腿,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冕宁火腿已经取得产地证明商标注册,目前冕宁火腿在县境内年生产量在2000吨以上,有规模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是州级龙头企业,使用《冕宁火腿》农产品地理标志3家,生产量在800吨左右。
三是冶勒绵羊,目前存栏10000只左右,年出栏3000 只左右。
1.7 智慧农业形态初显
冕宁县石龙镇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园、复兴镇建设村农文旅融合园区初具规模。园区通过污染防控等技术行动进行绿色生产,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和高效施肥施药机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过进行化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严格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1.8 发展形态品质逐步提升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实现种养殖产业化经营及种养循环一体化。截至目前,全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74个,在农业农村局备案登记有16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场12个、州级示范场14个。登记家庭农场4705户,并进行了星级评选工作,评选出“四星”家庭农场(全省50强)1家;“三星”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19家;“二星”家庭农场(州级示范场)54家;“一星”家庭农场(县级示范场)180户。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1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05万元对有示范带头作用的109家家庭农场进行重点培育。有力地推动我县家庭农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不定期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常态化组织科技指导员下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技兴农步伐日益加快。
2.我县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一是规划缺失。全县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各个乡镇(街道)、园区该发展什么、突出什么,定位还不够清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二是人才技术匮乏。科技带动能力相对不足,农业劳动力基本为农村“3860”人员,多数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不够,与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缺少资产抵押物,较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够健全。与此同时,涉农资金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2.2 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布局较散。多数乡镇还没有规划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园区,不少农业园四处分散,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效益不高。据了解,全县农业园整体发展质态不够理想,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较低,且往往什么都种养、但什么都不精,效益普遍不高。此外,很多土地流转多年却一直未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企业,农用地亩均效益亟待提高。三是受限颇多。特色产业发展对气候、市场等因素依赖偏大,而自身抗风险能力又相对较差,受灾后常常难以为继。
2.3 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比率不够高,致使部分农产品面向的消费层次偏低,真正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品牌较少。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以蔬菜为例,目前本县蔬菜基本上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全县蔬菜供给70%以上需从外地调入,市场缺口较大。
2.4 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一方面,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县不少农副产品都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冷链设施较为不足,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鲜果蔬储存和外销相对不便。据了解,全县没有真正具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储存运输能力农业企业。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融合层次普遍偏浅,部分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较为单一。同时,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5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种养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传统成分仍然较为浓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生产设施较为简陋,管理方式粗放,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尚未摆脱速度数量型发展模式,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构成较大压力,经济效益增长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现有种养殖业示范基地中,多数仍是劳动力密集型,在种植业中有许多还没实现水肥一体化,养殖业也还没有实现粪污清理现代化,部分基础设施跟不上科技发展速度,造成生产效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
2.6 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多。主要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政策少,贷款难。农民无法从银行借贷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除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外,没有其他的补助奖励政策。
3.冕宁县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为目标,现代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全力推进冕宁县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3.1 立足要素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用好用活《凉山州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激励奖补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凉山州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试行)》等文件,每年采取补助、奖励等方式安排财政资金对园区建设给予支撑,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土地要素保障。园区在各镇、村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是资金支撑保障。推广惠农E贷、烟农贷等信贷产品,创建了一条“政府+银行+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的银政农企金融产业融资方式,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有力支持涉农企业发展。推进企业资本投入、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四是科技人才支撑保障。积极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西昌农科院等专家院校合作,参与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相关项目,注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技人员,为园区发展提供科研发、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保障。
3.2 推进乡村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抓住乡镇村空间扩展、资源集中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和谐发展,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三产融合、强化科技服务、壮大经营主体,做强乡镇产业基地,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粮、畜、烟、果、林、药、菌等特色优势乡村产业基地化发展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支撑。
3.3 创新发展保长远。坚持走建基地“兴一产”、深加工“接二产”、搞旅游“连三产”之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力争在3-5年内全县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着力打造一个集产业园区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特色村镇。
3.4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完善乡镇村乡村旅游规划,抓好乡镇村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试点,提升乡镇村乡村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指导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完善改革后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开展乡镇村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加强乡镇村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5 加强“美丽凉山·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总体要求,围绕“美丽凉山·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