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问题探讨
2023-01-04马桔红
马桔红 马 蓓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职业化是按照职业要求、条件和技能等所形成标准、规范、专业、制度化管理机制的社会职业。村干部主要是指由村民自治机制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及村党支部成员的统称,村干部在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并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村干部职业化的概念一般可以从村干部由“兼职”转向“专职”、村级组织由“半行政化”转向“行政化”两个层面来理解即:一方面专职村干部要严格实行坐班制、考勤制、工薪制等行政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专职村干部属于村级组织行政体制权力系统,是科层体制内的一员。村干部职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报酬工薪化、岗位公职化、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等。2009年,中组部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一定三有”政策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这一地方性做法以一种制度创的新形式,从地方试点开始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
村干部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纽带,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是有了村干部,党和国家的政策才能够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机遇下,村干部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工资待遇较低、生活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村干部投身农村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目前仍不足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制度变革作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势在必行。
1.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逻辑:村干部的角色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村干部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在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干部兼具当家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村干部要作为“代理人”代表国家执行政策。另一方面,村干部是由村民推选而来,要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作为“当家人”要考虑村庄实际情况、照顾村民利益需求。所以,其二重身份实质上凸显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家在涉农政策方面也做了调整,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农业税费属于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民“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强制性,由于税费任务繁重导致农村资源流出、农民负担加大、干部矛盾复杂等问题。实际上,缴纳税费的任务往往是由村干部去执行,从而将这种强制性转嫁到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二者之间的一种对立性。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并于2000年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到2006年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使农民拥有了更多的收入,减轻了负担,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由此,村干部作为“代理人”和“当家人”双重角色的矛盾冲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由此被逐渐弱化,一方面因国家不再收取农业税,对村干部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精简了农村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税费改革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强制性,村干部对农民需求的庇护性也有所降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要求要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村干部的“头雁”作用。新形势新任务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村干部不仅要维持村庄社会秩序,维护村民利益,更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也正是在此农村改革背景之下,正确定位村干部角色、规范村干部工作程序和行为、提升村干部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村干部职业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2.村干部职业化的制度优势与挑战
村干部职业化为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建设带来政策和制度机遇的同时,在其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地关注。
2.1 制度优势
2.1.1 激励作用
首先,村干部职业化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资待遇,提升村干部的晋升空间,使村干部能够积极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其次,有利于提高村干部的各项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障、定期免费体检、医疗待遇、退休补贴等;第三,通过绩效管理对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等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工作水平;最后,进一步明确了村干部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从而提高其为民服务的水平。这些激励作用不仅能够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使村干部这一岗位更具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村干部队伍中,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
2.1.2 规范作用
村干部职业化更加强调农村基层治理由以往的“半正式治理”走向正式化、正规化的过程,村干部也由原先的兼职干部走向职业化的专职干部。村干部职业化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干部管理办法,村干部岗位公职化使村干部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能够像国家公务员一样实行坐班制,按照规定按时上下班,专职从事村务管理工作。村干部管理的规范化一方面能够克服以往村干部工作中“半脱产”的现象,避免村民有事找不到村干部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群众随时向村干部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为村民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村干部在工作中有明确的任务、有规范的程序、有科学的方法,从而避免了以往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大包大揽、经验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总之,村干部职业化能够规范村干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2.2 问题和挑战
实质上,村干部职业化并未完全将村干部变为国家公职人员,而是将国家管理公职人员的一些制度措施加以改造并运用到对村干部的管理上来。因此,在村干部职业化的运行过程中,在其发挥激励作用、规范作用的同时,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
2.2.1 复杂化和高成本
与传统“半正式化”基层治理的低成本相比,村干部职业化要求基层治理的正规化、制度化,这必然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改革过程,也必然是一种高成本的基层治理模式。一方面,村干部各项待遇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财政压力会更大。另一方面,村干部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灵活性,坐班制使村干部由兼职变为全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2.2 是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
从某种程度而言,村干部工作就是群众工。当下,我国农村实行基层自治制度,村干部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一般都对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能够因地制宜地搞农村建设。村干部对村民来说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也更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村干部职业化以后,虽然村干部由国家委派,其待遇也有所提高,但也存在委派的村干部不了解当地“三农”现状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切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天然联系,造成脱离群众、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问题,这不仅会使村民和村干部之间产生分歧,更加大了村干部带领村子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难度。
2.2.3 与乡村基层自治存在矛盾之处
国家委派村干部与乡村基层自治原则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村干部职业化要求在处理问题时都要按照现有规则、制度进行,这虽然能够使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了村民参与农村自治的机会和空间,也会使村民认为实行乡村管理的主体并不是由他们民主选举产生的“自家人”,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容易造成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严重时甚至会激化矛盾,不利于农村管理工作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改革路径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中村干部治理困境所作出的一种制度性回应。要在拆解和重塑乡村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体系,建立村干部职业化长效机制。具体可从基层党建、选人用人、职责分工、工作模式、保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实践,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3.1 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党建为村干部职业化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根据农民之所想、农民之所急、农民之所盼,制定党建工作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政治生态,为村干部职业化路径保驾护航。要完善村干部政治生活制度,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确保党员干部政治生活健康积极向上,从而实现村干部的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并能不断地增强村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从而增强村干部职业化路径的实践性。
3.2 制定村干部选人用人标准和制度,优化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
面对“无人可选”“无人可用”“水土不服”“跳板作用”的村干部选拔局面,通过制定政治过硬、本领过硬、廉政过硬的用人选人原则,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农村致富能手、个体户、技术示范户、优秀返乡务工农民、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等人群中选拔优秀村干部,选拔能吃苦、肯干事的年轻人,为其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保证职业化村干部队伍有源源不断地新鲜血液融入。要从性别、学历、年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培养一批结构优良、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干部后备队伍,全面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
3.3 健全培训机制,不断强化村干部职业素养
实现村干部职业化的管理就必须通过专业科学的职业化过程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及村干部自身实际等优化培训体系,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使村干部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村干部学习的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3.4 建立明晰的村干部职责分工体系,提高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水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治理工作任务也越加繁重复杂。因此,要因地制宜、定岗定位,建立明晰的村干部职责分工体系,全面覆盖到农村基层党建、特色产业、改革发展、环境保护、乡风文明、综合治理等工作。要制定规范化岗位责任书和服务清单,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标准,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提高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障。
3.5 建立健全村干部保障机制,解决年轻村干部后顾之忧
因地制宜制定村干部招录计划,任用、晋升相关政策措施,畅通村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晋升渠道,加大对优秀村干部的公务员录取比例,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增强村干部职业化的内生动力。建立相对平衡的工资标准体系提高村干部薪资标准,改善村干部生活质量,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6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村干部职业化管理
科学制定村干部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度、任期承诺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等,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不断完善职业化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村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增强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群众广泛参与村干部评价与监督,进而建立有效的职业化村干部民主考评机制。
总之,村干部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组织者、践行者,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中坚力量。村干部职业化改革就是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和基层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完善乡村建设体制机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形势,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干部职业化治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村干部的职业化、公职化与行政化管理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