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前急救中常见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的研究进展
2023-01-04贾本君夏训敏
贾本君,夏训敏
1.重庆市东南医院急救部,重庆 401336;2.重庆市东南医院骨科,重庆 401336
医院医疗工作想要顺利开展,就需要重视医疗安全问题。院前急救是成功抢救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第一个环节,该环节也被医学领域以及社会人士广泛关注。 院前急救也被称为院外急救,指的是因为各种事故、突发危重疾病、意外伤害等情况实施的一种紧急处理医疗环节,为后续生命救治的前提。因为院前急救的患者一般是因为事故、急症、创伤引发而危及生命,其中的安全隐患种类较多,无法有效防范,同时,医疗纠纷以及不良后果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作者通过和自身多年的院前急救工作经验相结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急救过程中的隐患,积极应对,尽可能排除急救风险,进而讨论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是目前院前急救的主要研究课题,现阐述如下。
1 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
1.1 急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欠佳,服务质量较低
需要院前急救的患者一般是病情危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情绪容易激动,迫切希望得到急救人员的及时救治,所以,对于急救医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在双方沟通的过程中,语气也会相对敏感,外加无法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深入沟通,就会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十分不满。 在转运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急救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较差,不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有的急救医务人员不及时关注患者病情,而是和其他医务人员聊一些与急救无关的话题,在患者家属面前,没有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果发生意外,则极可能引发医患纠纷。
1.2 急救出诊不及时,反应的时间较长
有相关研究表明[1]:如果患者受伤比较严重,白金抢救时间为10 min,黄金抢救时间为60 min,由此可见,“时间就是生命”,想要完成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快是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指的是呼救者在拨打急救电话到救护车达到急救现场之间的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是衡量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快慢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及时治疗的关键因素。而急救反应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接线员的责任心较差。在接听出诊电话的时,无法准确记录出诊地址、救治人员信息以及呼救者的联系电话等,导致急救车无法及时并准确地到达指定地点,进而延长急救反应时间。②急救物品的准备不充分。在出诊时,需要临时准备急救物品,导致急救反应时间延长。③对交通道路不熟悉,或交通过度拥堵,导致急救反应时间延长。 急救车驾驶员不熟悉出诊地区的交通道路,且救护车上没有配备任何导航设备,城市的道路过于拥挤甚至是堵塞,无专用的救护车通道,另外,还有多数患者在家中发病,交通不便利,需要呼叫120 急救电话,但是,车辆无法顺利靠近发病场所,急救医务人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然后通过搬运的方式将患者搬回救护车,进而对救治产生影响。 ④医务工作者的急救意识不强。 出诊人员的急救意识较差,在接到出诊任务后,未能在规定的有效时间内做到及时出诊;另外,全民的急救意识较差,遇到救护车拉响警报后,没有主动避让等。 以上因素会大大延长急救反应时间,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无法成功救治患者,引起医患纠纷。
1.3 急救技术不够熟练,现场的应变能力不足
院前急救属于医院系统中工作强度最大、工作时间最不规律的岗位,高素质人才一般不愿意就职院前急救岗位。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2]:因为急救人员的工资较低,待遇较差,具有较高的工作风险,没有医院编制以及职业发展前途等原因,导致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大量流失。 部分住院部的医生被安排到急诊科进行轮转,还有一些急诊科医生是因其技术水平有限,无上进心,进而被指定到急诊科进行锻炼,提升工作经验。 这就导致参与急救的医务人员在现场的抢救技术不成熟,应变能力较差,还有部分年轻、工龄较短的医生没有经历专科培训,导致急救经验严重缺乏,动作缓慢,急救护士也无法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急救药物的使用不熟练,以上因素均会增加救治时间,导致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需要大幅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整体能力和急救素质,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急救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无自我保护意识
部分急救医务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学习不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因为院前急救岗位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以及紧急性,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只在意怎样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没有对患者家属做出规范的书面告知义务, 或者在和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说话比较急切,没有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在告知病情时,公布了一些患者隐私,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还有的急救医务人员在到达现场之后,有一些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急救医务人员也没有耐心地将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导致患者在医务人员离开之后,病情反复,引起医患纠纷。
1.5 群众的医学知识匮乏,对于救治的要求过高
近年来,国内的突发事件发生率逐渐提升,群众的急救知识相对匮乏,在遇到需要救治的患者时,不敢,也不愿伸出帮助之手,导致患者在第一时间,即急救车还没有到达现场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导致急救车到达现场后,已经来不及抢救患者[3]。群众对院前急救的流程不熟悉,加上患病后等待时间的迫切性,认为拨打了120 电话后, 急救医护人员就应该立即出现在现场, 对急救到达时间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而导致不满意。除此之外,急诊患者在短暂时间内,无法有效转变健康人到危重症的思想,这一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如果所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或者医务人员在达到现场后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救治操作,则会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同时患者家属也不够了解医疗常识,对于医生过高期望,如果预后效果不良,反差较大,一时间难以接受以及理解,导致其将怨气转向给急救人员,进而引发医患纠纷。
1.6 急救设备物品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现场的抢救效果产生影响
部分医院对于院前急救不够重视,投入的经费明显低于其他岗位,导致急救设备逐渐老化或者短缺,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以及补充。 有相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基层急救机构院前急救资源的现状为救护车上没有定位系统,即导航,还有一部分的监护型急救车没有配备心电图设备、气管插管设备、血氧监护仪以及除颤仪等设备,在急救过程中,无法纠正患者生命体征[4],除此之外,日常维护管理过程中,急救药品以及急救器材的管理不到位,比如电源是否有电、氧气瓶的氧气是否充足、吸引器的吸引压力大小与否、人工球囊是否漏气、除颤器是否发生损坏、监护设备是否存在问题等,以上情况均会延长抢救时间,进而引起医患纠纷。
1.7日常的保养不到位,车辆转运期间存在隐患
急救车驾驶员没有对急救车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导致在出车时无法保证车辆运行正常,更有甚者,会疲劳驾驶、超速驾驶以及酒后驾驶,直接对乘车的患者以及急救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如果途中发生事故,非但无法成功救治患者,还会导致全车人员需要求救,既会影响患者的救治效率,还会引发医患纠纷[5]。如果患者属于孤寡老人、肥胖症,医务人员的体力有限,在搬运过程中,容易受到楼道影响,导致医务人员和患者出现身体损伤,引起医患纠纷。
1.8 患者的选择权
院前急救调运和患者的转运在原则上,需要以就近原则患者进行救治,但是,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可以主动选择医院,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分院会直接将患者接回本院,部分医院距离过远,在转运期间,一旦患者的病情加重,就会导致医患纠纷[6]。
1.9 急救人员的资格
从事急救出诊任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证,否则,如果在执行任务工作中,患者出现任何问题,无执业证的医生和护士就会成为投诉对象[7]。
2 防范措施
2.1 优化规章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急救意识
院前急救制度优化之后,可以显著增强院前急救效率以及质量,有利于医院的科学管理。 为了有效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需要让急救人员报以“时间等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救治意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优化,规范相关急救人员的工作行为,通过制订管理制度[8],包括:规范院前急救的病历书写、院前急救的等级、急救药物以及急救设备的管理、救护车的日常维护以及使用等,要求急救人员按照优化后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医院需要成立外部监督系统,定期检查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并进行考核。医院管理部门需要不定期检查医院院前急救的质量, 定期组织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做演练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整改措施,进而将急救队伍的应急工作能力大大提升[9]。
2.2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技能
首先,院前急救工作人员需要由技术过硬,急救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医务人员需要不定期完成考核,考核内人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中毒抢救、多发伤急救处理等内容[10]。 医院需要定期组织训练急救人员熟练急救五大技能,分别为: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需要定期组织救护车驾驶员学习、了解交通法规,查阅地图,了解自己救治区域的道路情况以及地形地势[11]。 120 急救电话接线员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位置、发病特点、联系信息等,如果有必要,在急救人员出发过程中,需要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指导其完成基本的自我救治,坚持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同时,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搬运过程中,需要小心,如果患者存在烦躁情绪,则需要帮助其系好安全带,同时在患者周围,安排急救人员做好保护工作[12]。
2.3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基础急救设备以及装备对于院前急救机构来说十分重要,院前急救机构离不开两者。急救装备越先进,急救水平、急救质量就越高,医患纠纷发生率就越低。各大医院需要增加急救基础设备的投入资金,保证院前急救岗位配备除颤监护仪、简易的呼吸机、吸引器、供氧设备等[13],同时,需要尽快落实各项制度,加强救护车、车载急救设备以及急救药品管理。定期对急救车以及急救设备做好保养维护工作,保证各项设备均能够正常运行,药品量充足,种类齐全,保证药品均在使用有效期内,并要求专人进行定期查看,在使用后,需要及时补充药品,同时,也要做好交接工作,药物的领取使用均需要填写记录[14]。 当到达现场后,发现急救设备出现故障或者急救药物量不足,一定不要相互指责,需要保持冷静心态,做好变通处理,等到事情处理完后,方可“论功行赏”,要求不可再次发生此种情况[15]。
2.4 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定期组织急救医务人员学习医师法、各种医疗事故条例、责任法等急救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善于使用各种法律法规保护自我,且坚持依法行医。同时,要求其做好院前急救文书的完善工作[16],包括:院前急救病历的填写,知情同意书的签字以及院前、院内的交接单工作。 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患者,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好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处理手段,并要求其在同意书上签字,如果有条件,可以配备录音笔、行车记录仪,保留证据,用于保护自我[17]。
2.5 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
在急救的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急救患者,以患者为中心,帮助患者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理性判断患者的病情,从人性化的角度,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给予人文关怀,并且需要尊重患者,拉近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18]。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将任何操作的目的告知患者家属,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由患者家属选择患者的治疗措施,获取家属的同意,进行救治。 针对特殊患者,如酒精中毒、打架斗殴等患者及家属不理性时,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方法,做好自我防护,避免矛盾激化导致伤害医护人员。
2.6 提升自我修养,改善服务态度
急救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以患者为本的服务态度服务患者,强化自身修养,注意自己言谈举止,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起一种亲切的形象,接诊护士需要耐心关怀患者,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在患者面前保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形象,最大化地提高患者的救治信心,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在救治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生硬的态度,要以真诚的态度服务患者,挽救患者生命。
3 小结
该文主要从9 个方面原因对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分别包括:急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欠佳,服务质量较低;急救出诊不及时,反应的时间较长;急救技术不够熟练,现场的应变能力不足;急救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无自我保护意识;群众的医学知识匮乏,对于救治的要求过高;急救物品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现场的抢救效果产生影响;日常的保养不到位,车辆转运期间存在隐患;患者的选择权;急救人员的资格。然后根据以上因素,制订出6 个方面的针对性策略,维护医疗安全,降低医患纠纷,保证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