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2023-01-03何会娟

教育界·A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初中历史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在运用史料时,教师要基于目标视域,引导学生掌握识读史料、分析对比、展示收获等方面的能力。基于过程视域,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联系综合、深度沟通、反思自我等方法解决问题。基于情感视域,教师要让学生在史料中获得启迪,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让其弘扬英雄精神以及增强开放意识。

【关键词】史料;史料实证;初中历史

历史教育的三个基本内涵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也要思考如何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三个视域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学会运用史料解决各种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指向目标视域,掌握规律

(一)识读,探究史料蕴含信息

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是从感知、领会、记忆开始的,教师要基于历史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设计各种和史料有关的学习活动。学生要从识读史料开始做起,找到史料中蕴藏的内在信息,进而激发探究史料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的时候,教师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藏信息。首先,教师展示唐代出土的唐三彩、秘色瓷、仕女图等文物的照片,提出问题:“这些工艺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能否让人感受到唐代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呢?观察一下唐三彩的造型,其中有一些骆驼、胡人的形象,你能否结合这些信息展开联想,体会唐朝的对外经济关系呢?”学生将实物史料中挖掘出的信息和文字资料结合在一起,就能发现唐朝不仅手工制造技艺十分发达,而且外交政策也十分开放。此外,从各种文字资料中,学生也能挖掘出有效信息。如《旧唐书·崔融传》中写道:“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学生从中认识到唐朝的水运十分发达,货物贸易也有一定发展,交通十分繁忙。结合这些信息,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盛唐气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识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除了一些文字信息,还可以结合史料进行联想,还原历史场景,将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探究史料中蕴藏的信息,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比较,发展逻辑思维

要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就要学会对比分析,找出更真实可信的史料。尤其是对于一些看似矛盾的史料,要从史料的创作意图、创作年代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这样才能增强辨析能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比探究,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隋炀帝,说说其功过是非。在对比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各自搜集到的史料在评价隋炀帝的时候态度有所不同。如起义军发表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认为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但是,也有些史料对其有不同的评价,如《隋书》中提到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加强了和流求的联系,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可以对比这些史料的创作者,前者是起义军,他们对隋炀帝深恶痛绝,自然会更多地提到负面信息;而后者是史料,史官在叙述历史的时候,更客观一些,所以也会有积极的内容。学生还发现两者的角度不一样,《隋书》中提到的是交流政策方面的内容,而起义军则主要关注的是隋朝严苛的制度。在对比分析中,学生认识到要评价历史人物,就要全面地分析,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对一些史料的真实性存在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互动讨论中,看看各自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能从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启迪,进而端正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历史思辨能力。

(三)展示,深化学科认知

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亲自实践、运用史料,能结合搜集到的史料做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这也是史料实证的要点[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的重点,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然后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展示。如学生可以参与演讲活动、撰写历史论文、编写历史手抄报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其深化学科认知。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外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小说文学、书画艺术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自主搜集历史资料,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历史资料。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史料,除了文字资料,还可以参观博物馆等场所,拍摄实物史料的图片。在展示时,学生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除了图文并茂的论文,还可以拍摄演讲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不仅如此,教师还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将结果融入展示中。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建筑艺术”,则可以思考为何长城和明清故宫都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理由是什么;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小说文学”,则可以在论文中论述为何在明朝会出现大量小说,和社会状况是否有关。

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多元化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除了在课堂上参与演讲、辩论等有趣的活动,学生在课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上传自主探究的收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也会有利于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指向过程视域,解决问题

(一)综合分析,判断事件真伪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关注过程视域,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联系和综合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判断历史资料的真伪[2]。学生可以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学会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时,有学生提出:“我在不少小说中看到,元朝对汉族的统治十分严苛,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矛盾。”为了让学生分辨探究这件事情的真伪,教师组织其自主搜集各种史料,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的方式,展开辨析。有的学生在史料中发现,元朝执行“四等人制”,将全国居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造成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学生认为这能证明元朝民族歧视政策严重,造成社会动乱。有的学生认为,忽必烈采用了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制度和文化,这对于完成统一有很大的作用,从这点看,元朝还是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的,否则就不会轻易信任汉族官员了。教师引导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能将两种不同的观点整合在一起,更客观地分析问题,看到元朝在统治过程中的进步之处的同时也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深度沟通,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其学会沟通、合作,能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何宋代的经济重心会逐渐南移,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先围绕这个问题自主探究,然后又分享交流彼此的看法。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彼此的思考角度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只是关注了商业的发展情况,有的学生则关注了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在讨论后,学生认识到探究分析的角度越全面,就越能更好地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情况。此外,学生还在交流讨论中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有的学生运用列表格的方法分析资料,能清楚地看到北宋不同时间段,南方和北方在人口、田亩、赋税等方面的数量,并计算出比值,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经济重心的南迁。教师还建议学生运用历史地图作为辅助,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如何。

(三)反思细节,形成认知体系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过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细节,思考自己获得了哪些经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哪些史料证明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分析时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在选题方面,有的同学选题比较宽泛,只说要探究清朝君主专制问题,但是没有深入分析,探究流于表面。在选择历史材料方面,有的同学选择的史料种类比较多,除了文字资料,还有图片、历史地图等,比较多样化。在结论方面,有的同学不仅探究了清朝君主专制如何强化,而且还和其他朝代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反思,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技巧,形成了认知体系。

三、指向情感视域,塑造品格

(一)了解民族发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学科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史料入手,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史料,对比当时中国和日本在军事实力上的差异,看看在军队人数、装备力量等方面,双方的差距有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史料能看到中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落后于日本,那么,中国最后又为何会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有的学生认识到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让中国逐步走向胜利。还有的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十分团结,而且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才获得了胜利。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结合史料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而且还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分析人物材料,弘扬英雄精神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又要塑造其品格。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弘扬英雄精神。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郑和下西洋”这个主题开展探究。学生对照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航海历史,思考两者在时间、规模、人物、历程等方面有什么异同点,这样能更好地体会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壮举。在探究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历史发展,还深入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学生通过思考“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呢?在首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应该就已经了解到航海的艰辛,那么他又为何要继续进行后面的几次航海呢?”等问题,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最终,学生体会到郑和的勇敢才智,同时也感受到他的忠诚和爱国之心。

(三)尊重多元文化,增强开放意识

在历史探究中,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还要探究全人类的文化,理解并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有助于拓宽思路的学习活动中,搜索更多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人的眼界逐渐变得开阔了,人们看到了很多国外的事物,这其中必然有一些文化是和我国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呢?是接受它们,还是全盘否定呢?”此时,学生先搜索相关的史料,看看随着我国不断地对外开放,有哪些文化进入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再结合史料分析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积极认识、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同时要抱着扬弃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用辩证统一的方法面对各种新鲜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应用史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艳青.基于教材辅助栏目有效运用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0(25):77-78.

[2]张玲英.初中历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5):37-38.

作者简介:何会娟(1989—),女,江蘇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初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