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3-01-03海霞
海霞
肺结核是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部分患者由于化疗方案不当或用药不规范,极易诱发多重耐药肺结核病。MDR-TB 是指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对包含利福平、异烟肼在内的≥2 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其治疗难度大,死亡风险高,耐药性突出,且经济负担大,不易痊愈,在加上该病具有广泛传播性,从而导致MDR-TB 不断蔓延[1]。目前对MDR-TB 的防治是临床医疗难点问题。本次研究以MDR-TB 患者为样本对象,对莫西沙星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9 年1~12 月收治的80 例MDR-TB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 例。研究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0~58 岁,平均年龄(40.42±5.86)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4.03±0.55)年。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3~62 岁,平均年龄(41.59±6.81)岁;病程1.5~7.0 年,平均病程(4.06±1.6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参考《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MDR-TB 诊断标准及指南;②经体外试验,结核分枝杆菌对≥2 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③经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3 个月;④痰均呈阳性;⑤经X 线检查,肺部存在病灶;⑥入组前未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⑦事先知情研究内容、风险,具有良好配合性;⑧已获取本院相关部门审批。排除标准:①发现认知、精神重大疾病;②并发重大器官病变;③发现其他慢性疾病;④凝血功能有异常;⑤妊娠和哺乳特殊期女性;⑥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⑦严重心血管疾病;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⑨病历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治疗中途或随访失联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参考《耐药性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给予抗结核分枝杆菌常规药物: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10~20 mg/(kg·d),1 次/d;阿米卡星片0.6 g/次,1 次/d;吡嗪酰胺0.75 g/次,2 次/d。结合患者病史特点、药敏试验结果(药敏试验敏感)、用药种类及时间、治疗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在利奈唑胺(0.6 g/次,2 次/d)、左氧氟沙星(0.2 g/次,3 次/d)、氯法齐明(200 mg/次,1 次/d)中选择2 种药物进行治疗。治疗12 个月。
1.2.2 研究组 给予常规抗结核方案+莫西沙星片治疗,常规抗结核方案用法用量与对照相同,口服莫西沙星片0.4 g/次,1 次/d。治疗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同治疗时间的痰菌转阴率及空洞闭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灶吸收≥50%,空洞完全闭合或空洞缩小范围≥50%可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病灶吸收<50%,空洞缩小范围<50%可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病灶无改善判定为无效;病灶增加、空洞变大,痰菌转阳性判定为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痰菌转阴标准:连续至少2 个月,痰菌转阴且不再转为阳性,分别于治疗3、6、9、12 个月对两组痰菌转阴情况观察并对比[2]。参考《肺结核化学化疗法》相关标准,利用X 线检查病灶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3、6、9、12 个月对两组空洞闭合情况进行对比。定期监测患者血尿常规,开展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观察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
2.2 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痰菌转阴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6、9、12 个月痰菌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 个月的痰菌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痰菌转阴率比较[n(%)]
2.3 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空洞闭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3、6、9、12 个月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15.00%、22.50%、50.00%、60.00%,高于对照组的2.50%、5.00%、20.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空洞闭合率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发生血小板下降2 例、胃肠道反应3 例、肝功能异常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发生血小板下降3 例、胃肠道反应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5/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全部消失。
3 讨论
目前,我国已将肺结核的防控列入重大医疗项目中,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近来由于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应用以及结核杆菌变异等因素影响,导致MDR-TB 发生群体明显扩大。MDR-TB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对至少2 种(包含异烟肼、利福平内在)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发生MDR-TB 病程周期延长,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同时疾病病死风险提高,传染性增强,从而造成严重家庭及社会负担。有关资料提出,对于MDR-TB 患者治疗,应选择联合用药方式,增强肺结核病控制效果,合理应用二线药物[4]。
利奈唑胺是一种经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属于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细菌RNA 核苷酸与核糖体的结合发挥抑制作用,有效阻断核糖体复合物的生成,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起到高效抗菌作用。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DNA 转录复制过程,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良好抗菌效果,促使细菌死亡,同时具有广谱抗菌性,可对结核分枝杆菌发挥强效抗菌作用,且基本不会引起细菌突变,与其他药物也不会发生交叉耐药性,用药后在支气管黏膜、肺部、痰液中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5,6]。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作用于结核菌DNA 复制过程,使其松弛及结节出现异常结核,从而发挥抗结核杆菌的作用[7-9]。莫西沙星属于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谱超广,抗菌活性更强,作用靶点为DNA 螺旋酶、拓扑异构酶,利用酶抑制作用阻断结核杆菌DNA 复制,促使细菌凋亡。该药物对低敏感性的结核杆菌抗菌活性也较高,且药物半衰期较长,具有高生物活性[10-13]。相比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抗菌效果更强,同时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可使药效叠加。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9、12 个月痰菌转阴率分别为47.50%、75.00%、95.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0%、47.50%、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 个月的痰菌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6、9、12 个月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15.00%、22.50%、50.00%、60.00%,高于对照 组 的2.50%、5.00%、20.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5/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全部消失。提示:莫西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MDR-TB 可取得理想疗效,加快痰菌转阴及改善肺部空洞,且无交叉耐药性问题,安全性有保障[14-17]。
综上所述,对MDR-TB 患者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及莫西沙星治疗,整体疗效佳,用药安全可靠,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