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蛰虫丸对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01-03田丹杏刘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亚群肝功能肝癌

田丹杏 刘伟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肿瘤,肝癌发生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早期肝癌多由体检查出,一旦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多已为中晚期,而且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生存期为几个月到1 年,病死率居所有肿瘤的第3 位[1]。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肝癌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成为晚期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为创伤小,可重复进行,病灶精准。但由于介入治疗的原理为栓塞剂直接注入瘤体,栓塞剂通常为碘油和化疗药物的组合,这使得肝癌介入术后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极高,且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可影响患者的继续治疗,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改善肝癌介入术后肝损伤的情况,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黄蛰虫丸对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试验组男32 例,女13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8.29±7.88)岁;TNM 病理分期:Ⅱ~Ⅲ期25 例,Ⅳ期20 例。对 照组男33 例,女12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9.24±7.74)岁;TNM 病理分期:Ⅱ~Ⅲ期23 例,Ⅳ期2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WTCM-H-KT-2019070)。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2]中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行介入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GOT、GPT、TBIL 升高者;③年龄40~75 岁;④预计生存期>6 个月;⑤能配合完成本研究;⑥自愿参加并知情同意。

1.2.3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者;②继发性肝癌者;③已发生远处转移者;④不能按照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者;⑤合并严重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⑥过敏体质,对大黄蛰虫丸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黄蛰虫丸(江苏颐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32020987)口服治疗,3 g/次,2 次/d。两组均以14 d为1 个疗程,均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肝功能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治疗28 d 的肝功能水平,包括GOT、GPT、TBIL。

1.4.2 免疫功能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治疗28 d 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GOT、GP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8 d,两组GOT、GPT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GOT、GPT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8 d,两组TBI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gA、IgG、IgM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8 d,试验组IgA、IgG、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治疗前,两组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8 d,试验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s,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s,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检查有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3]。介入治疗在肝癌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肝癌介入治疗从最早的肝动脉治疗手段已经发展到多样化、联合治疗模式,贯穿早、中、晚期的治疗[4]。介入术可导致肝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肝酶学的改变及胆红素的升高,甚至可引起肝衰竭[5]。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介入术后的肝损伤问题,患者在介入治疗后3 d,GOT 可升高至术前的2~10 倍[6]。因此,保护肝癌介入术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祖国医学并无“肝癌”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类为“黄疸”、“臌胀”、“积聚”等范畴,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患者素体正气亏虚,感受癌毒侵袭后正气更加虚弱,介入术中的化疗药物对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性损伤,最终形成“毒”、“虚”、“瘀”的病理状态[7]。《黄帝内经》中对于正虚邪实的治疗方法有明确记载,主要是“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着攻之,滞者导之”的治疗原则,所以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过调理内部脏腑平衡,补益虚损,改善患者的“毒”、“虚”、“瘀”的病理状态。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8],是张仲景创立的用于治疗虚劳兼有瘀血的主方,主要由白芍、桃仁、水蛭、生地黄、蛰虫、熟大黄、黄芩、甘草等组成,方中大黄消癥化瘀,桃仁活血化瘀,破血消癥,水蛭、蛰虫等活血通络,诸药共同起到通络破坚的作用,白芍养血柔肝,地黄清热养阴,白芍与地黄配伍能够修补因化疗导致的气血损伤,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攻补兼施,可活血化瘀,以通为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具有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功效。有文献报道,疏肝解毒方与大黄蛰虫丸辅助恩替卡韦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情况[9]。潘闻等[10]发现临床中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联合大黄蛰虫丸可起到降酶保肝以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机体内羟脯氨酸水平,降低门脉高压,对患者的神经体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进行双向调节,最终恢复患者肝功能的代谢水平。近期药理实验证实,大黄蛰虫丸可减轻四氯化碳和乙醇造成的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11,12]。本研究也显示了大黄蛰虫丸对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治疗14、28 d,两组GOT、GPT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GOT、GPT 低于对照组;试验组IgA、IgG、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试验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目前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对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对于大黄蛰虫丸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肝功能保护作用的长期疗效还需要扩大样本规模,开展大量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临床实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肝癌介入术后患者应用大黄蛰虫丸联合常规保肝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优于单独使用保肝药物,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亚群肝功能肝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