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

2023-01-03刘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内皮溶栓

刘宇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瘫痪或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选择性激活纤维酶原,治疗效果显著,但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2]。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是通过导管直接深入血管病变处,使用药物或支架等方式将血管进行疏通,有效改善脑血管缺血状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7 例,女22 例;年龄50~73 岁,平均年龄(61.21±7.31)岁;发病至治疗时间1~6 h,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3.15±1.24)h。试验组患者男28 例,女21 例;年龄50~74 岁,平均年龄(61.23±7.2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1~6 h,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3.16±1.2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诊断标准:参照《介入神经放射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依从性好,可以清晰准确配合者;③年龄<75 岁者;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脑部疾病或脑外伤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肝肾功能异常者等。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国药准字SJ20160054,规格:20 mg/支),抽取10% 0.9 mg/kg 剂量的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推注,1 min 内推注完毕,剩余剂量用微量泵静脉注射,1 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由右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靠近血管病变部位,将20 万单位的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115,规格:10 万单位)溶于50 ml 0.9%生理盐水中,经自溶性导管导入,1 ml/min,24 h 后给予阿司匹林片(陕西孙思邈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1415,规格:0.5 g/片)口服,100 mg/次,1 次/d。两组均治疗6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CT 灌注成像观察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情况,血管未通:血管灌注无明显变化;部分再通:血管灌注恢复<50%;完全再通:血管灌注完全恢复通畅。再通率=(部分再通+完全再通)/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采用超声诊断仪测定FMD,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ABI 与ba-PWV。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测定WV、ZCV、R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PWV、ABI、FMD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PWV、AB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MD 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ba-PWV(1201.16±203.18)cm/s、ABI(0.87±0.20) 均低于对照组的(1352.89±230.45)cm/s、(1.03±0.21),FMD(5.87±1.23)%高于对照组的(5.12±1.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WV、ZCV、R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V、ZCV、RV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WV(18.16±4.51)m/s、ZCV(84.19±19.21)kPa·s/m、RV(52.31±12.23)kPa·s/m 均低于对照组的(21.18±4.97)m/s、(93.35±21.46)kPa·s/m、(60.34±15.16)kPa·s/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缺氧、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该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普遍较高,显著发生于神经细胞萎缩与血管硬化,应尽早进行有效治疗[5]。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治疗方式,可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同时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栓效果较好,但易发生出血现象,治疗禁忌证较多[6]。

神经介入溶栓术是将导管由右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靠近血管病变部位,同时注射药物将血栓溶解,可有效疏通血管,同时安全性较高[7-10]。FMD、ba-PWV、ABI 为反应血管内皮状况常用指标,ba-PWV、ABI 水平越高,表明血管弹性越差,FMD 可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或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其水平越高,表明血管内皮功能越好,神经介入溶栓术通过导丝直接作用于血管病变部位,对健康血管损害较小,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PWV、ABI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MD 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ba-PWV(1201.16±203.18)cm/s、ABI(0.87±0.20)均低于对照组的(1352.89±230.45)cm/s、(1.03±0.21),FMD(5.87±1.23)%高于对照组的(5.12±1.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WV、ZCV、RV是反应血流动力学的敏感指标,WV、ZCV、RV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存在梗阻现象。神经介入溶栓术通过溶解血栓使血管复通,增加血流量,同时使血管阻力减小,可有效改善机体微循环[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WV、ZCV、RV均低于治理前,且试验组患者WV(18.16±4.51)m/s、ZCV(84.19±19.21)kPa·s/m、RV(52.31±12.23)kPa·s/m 均低于对照组的(21.18±4.97)m/s、(93.35±21.46)kPa·s/m、(60.34±15.16)kPa·s/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内皮溶栓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