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23-01-03黄志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实验小学
黄志萍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实验小学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追求优质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以课程改革标准来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静态知识梳理”“知识堆积”“学生学习状态被动”之类的问题。而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有效地改善和优化数学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聚焦“双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是一线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模式陈旧,形式单一枯燥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应试倾向。为了争取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通常会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单方面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计算方法、计算技巧等,然后由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接受知识、展开练习。不得不说,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也在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学生很难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在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节奏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去思考、探究。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被动等待教师讲解、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作业方面:负担过重,重复性较强
现阶段,很多学校以及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多以书面练习为主,旨在通过“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题型解答技巧和方法。不可否认,“题海战术”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一题型反复练习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枯燥感、厌烦感,影响学生后续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此外,反复进行某一类题型的练习,还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在题型发生变化时,不知道如何寻找解题思路,从而影响其发展。另外,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以教材配套习题或配套练习册上的内容为主,缺乏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利于锻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再者,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会按照相同的作业量、相同的作业难度来统一布置,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在面对相同的作业时产生的压力也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进而影响作业价值的充分发挥。所以,“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数学教学的方法,还需要重视作业设计,关注作业的“质”而非“量”,以“少而精”的作业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教学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应减少学生书面作业量、控制课后作业时长,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双减”政策中“减负”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提质增效”。而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创新优化教学手段,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则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加学生积极学习体验的关键,也是充分落实“减负”政策的有效手段。所以,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熟练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具体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展现自然法则的学科,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若学生不能充分、透彻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那么在应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偏差,难以灵活应用知识,而这些不良的学习体验容易让学生形成倦怠心理。所以,教师需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以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信息技术因能够实现声音、图像、视频、色彩、文字的有机融合,而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活跃课堂氛围,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并合理地引出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小寿星熊宝宝特别喜欢吃生日蛋糕,吹完蜡烛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妈赶紧切蛋糕。熊妈妈为了考查小熊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故意问小熊:‘现在这个蛋糕妈妈可以把它切成8 块,你想吃蛋糕的还是呢?’熊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吃’,此时,熊爸爸和熊妈妈都开心地笑起来。”到这里教师可以暂停视频,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思考:“熊宝宝的选择是否正确?他能不能吃到最多的蛋糕呢?”此时学生的思绪很容易随着视频及问题来转动,自然而然就进入了问题的分析中。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判断理由,给学生提供“说理”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够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对课堂的专注力,又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来,从而实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目标;且说理的过程既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外在呈现,又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
2.合理结合生活实际,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数学知识的晦涩性、抽象性是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提起数学想到的多是一串串的数字、符号及运算方法等,并没有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学生都片面地认为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这种错误认知下,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寻找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融合点,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进而让学生深刻感知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从内心深处改变对数学的认识,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行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较少,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割补法”为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变的过程,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降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难度,加深其记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巩固面积计算公式。如:“公园里需建一个长3 米、高1.2 米的平行四边形休息台,设计师想要在平台上铺设瓷砖,需要计算铺设的面积,以此来预估需要购买多少瓷砖,那么,大家帮助设计师算一算这个休息台的面积总共是多少?”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帮助。
3.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参与度
“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长远,注重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以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尽可能地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有趣的游戏很容易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欲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或者动手实践操作等来授课,以此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帮助其掌握知识,提升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后,组织学生开展新版“逢七必过”的游戏,即组织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从1开始依次往后进行报数,在遇到7的倍数时需要用手比一下“√”,如果没有比“√”就意味着失败,需要接受小小的惩罚。这样,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游戏,就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巩固“7 的倍数”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减少单纯数学计算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和畏难感,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标。再如,在教学人教版“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木棒发放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摆一摆、加一加”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木棒来算一算“31+8=?”“25+7=?”“14+9=?”等算式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可以很好地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摆弄小木棒的过程中获得计算结果,理解“个位和数位相加再加十位数”的数学运算原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作业方面:优化作业设计方式,实现“减负增效”效果
上文已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简单分析。“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改进,并以多样化、层次化的作业方式来弥补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以精简、优质的作业设计来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1.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的作业,相对于枯燥的题海战术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也更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因此,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增添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以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例如,在完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数字游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共同开展“数字游戏”,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完成对方提出的“分数加减”的问题,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分数的运算中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再如,在完成了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调查型”作业,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画出统计图,并分析哪一天使用的频率最高。通过实践调查的方式设计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减轻作业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有效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2.布置层次性作业
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完成作业的能力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在了解班级内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前预估作业量、作业用时,以此来合理把控课后作业量,避免过多的作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同时,针对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还应分层设计作业,如在完成了“小数乘法简便计算”的学习后,围绕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1):24×29×5=?20×42×5=?(2)105×34=?(28×24)+(28×25)=?(3)0.25×5.88×4=?(95×9)+(95×16)-(95×8)=?通过这样分层设计作业的方式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让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得了”,最终使全体学生获得共同进步,促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立足于政策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将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及作业设计等环节中,真正减轻数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身心负担,让学生在感知数学魅力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