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双新”背景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命制的思考
——以2022 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为例

2023-01-03臧泽峰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历史试题双新学业

臧泽峰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贺光明 山西省实验中学

李晋玲 山西省长治市笫二中学校

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新课程要求新的教学与新的评价,省级学业水平考试是落实新课程各项目标的重要载体。命制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要坚持素养立意,落实新课程理念,让素养的养成落地生根;要坚持学科特色,注重命题的学科性与创新性;还须立足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突出基础性,关注综合性。

新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省级学业水平考试具有评价与导向的功能。那么,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将学科素养的考查落实到具体的试题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结合2022 年山西省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学考历史试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发挥考试育人功能

2020 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和历史教育应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如此,考试评价也应该秉承这些原则。

2022 年山西省学考历史试题比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点,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国家认同、民族团结、四个自信、文明交流与互鉴等正确价值导向。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强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认同,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第1 题)、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第3题)、民族政权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第5、6题)等;近现代史部分,试题以“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考查内容,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些重要节点及其史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9 题)、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第10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第11 题)、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第12 题)、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第13 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14题)、改革开放(第15题)、马克思主义诞生(21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2题)、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探索(第27题)等。在满分100分的试卷中,“四史”主题的试题占到了34 分,超过三分之一。这些试题展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在作答试题时,学生能够了解并认同历史知识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提升历史认知水平与精神境界,成为有正确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人。

世界史部分,试题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第16、17、18 题),关注当下世界局势与和平发展问题(第23、24、25、28 题)。通过这些试题,学生能够认识到文明交流与互鉴可以化解文明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二、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落实新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考试的实效性,试题命制应坚持核心素养立意,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本试卷中许多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抽象的科学理论在鲜活的情境史料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浸润。在学考历史试题中,唯物史观得到了很好的渗透,详情见表1:

表1

(二)以时空观念为坐标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进行历史思维活动和培养历史意识的基础。学考历史试卷中,多数试题需要学生将史事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观察、分析和解读。如第8 题,学生需要将京师同文馆的办学困境置于1862 年的中国进行分析,解读出这与洋务运动有关,D 项显然属于材料信息的合理解释。还有一些试题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析来确定历史情境所发生的时间或空间,如第10 题借助民谣传递的信息,来让学生确定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三)以史料实证为前提

史料实证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学考历史试题所营造的历史情境,都借助于实证后的史料,这些史料或为一手史料,或者是引自权威著述。试卷中多数题目的正确选项或答案都是对题目中材料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如第12 题中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版《中国共产党简史》,此书为中共党史的权威著作。题中8.5 亿斤粮食、722 256 斤食用油、868 238 斤食盐、军鞋7 622 151 双、军被1 778 855 床等数据充分且真切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持。

(四)以历史解释为中心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在历史学习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历史解释。如第15 题从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的人均GDP 变化状况切入,要求学生回答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学生应该从设问句中判断出需要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改革开放正在稳步推进。学生的历史认知是有层次的,历史解释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在非选择题的问题设置时,试题将历史与现实、原因与结果、起源与变迁等有机结合,考查不同层次的历史解释能力。如第26 题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为主题,考查“文景之治”和中国历史上几个阶段的政治状况及其历史启示。第(1)问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考查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第(2)问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可以从表格中所列的四个阶段中任意选择一个阶段,并分析政局动荡的原因,考查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全面性思维;第(3)问要求学生综合两则材料,从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中提炼历史启示。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层次的历史解释能力,即综合分析能力。

(五)以家国情怀为价值追求

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试题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科应有的价值关怀。如第3 题秦朝建立全国交通网推动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6 题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14 题通过“三线建设”展示西部开发的成就;第15 题通过人均GDP 的变化情况反映改革开放的成就;第17题指出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第25 题引导学生认识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涵养学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新课程标准把学科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主要目标,那学考历史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地考查素养教学的落实情况?如何命制才能更好地检测出学生的学科素养呢?“素养培育的方式是跟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结合在一起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都涉及具体的情境问题。”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无论选择学习的、生活的、社会的、学术的哪一种问题情境,都要尽力选择陌生的、开放的、真实的情境任务。由于学考试题难度要求不高,所以尽量避免复杂的问题情境。试题中的情境材料无论多么简单,都应该不只让人能发现问题,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不是为情境而设情境,徒具形式。学考历史试题中的情境材料虽多选自教材,且行文简短,但作为问题情境都包含足量的信息,这既有助于把控试题难度,又有利于运用学科素养。

三、坚持学科特色,注重命题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比较注重时空尺度、史料研习和历史解释。纵观学考历史试卷,几乎每一道题都能够设定一定的时空框架,学生需要在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过往的史事进行合理的解释,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第19 题比较典型,试题从18 世纪后期北美的文化、政治现象切入,考查启蒙运动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考生如没有基本的时空知识,则只会流于表面、肤浅的解释,很难将其与启蒙运动联系起来,也就不能选出正确选项“启蒙运动助推资产阶级革命”。此外,学考历史试题在史料的运用上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学术性,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历史学科话语体系,在史料分析中体现历史学科思维。非选择题引用了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资料,采用了史学研究的典型成果。总之,本试题在承载历史学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专业性。

这套试题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立意创新,试题变知识立意为素养立意,采用恰当的史料建构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即五大素养。其次是内容创新。新教材呈现出新的知识体系,解题所依托的背景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题紧扣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关于必备知识的要求来确定考查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新教材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是试题形式的创新。与以往的学考试题相比,该试题在选择题中,突出设问的多角度与层次性,选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在非选择题中,减少设问的数量,尽量避免问题的碎片化,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以第28 题为例,试题通过对16~20 世纪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过程的呈现,综合考查五大素养,体现了素养立意的方向;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是新教材世界史教学中突出强调的知识,以此为主题的考查,体现了内容的创新;在设问方式上,第(1)(2)问“简析……背景”“说明……影响”体现了思维的完整性,学生只需围绕一个主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可,避免了学考试题中常见的碎片化问答;第(3)问“围绕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谈谈你的认识”则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学生需要整合材料信息,认识世界殖民体系,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这体现了历史思维的升华。

四、立足学考与教学实际,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

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为合格性考试,考生只需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2,即为合格。纵观学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按照水平2 的标准来进行设置,体现了基础性的特征。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唯物史观的水平2 有这样的表述:“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第20 题中工业革命对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影响,就体现了这一要求。关于时空观念的水平2 有这样的表述:“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第16题关于希腊文明产生条件的考查就体现了这样的水平要求。关于史料实证的水平2 有这样的表述:“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第26 题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体现了这一要求。关于历史解释的水平2 有这样的表述:“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的历史术语,对历史史实做出解释。”第4 题呈现安史之乱前后唐诗风格的变化,最后得出“社会变迁影响文学创作”这一结论,体现了这样的水平要求。关于家国情怀的水平2 有这样的表述:“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这一要求在学考历史试题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如第6 题中清朝的边疆治理、第11 题关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抗战活动的描述。

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层次划分比较清晰。但是,在具体的命题操作中,想要细致地区别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异在试题中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认真研读学考历史试题,发现命题人在试题的情境呈现、设问方式和答案设计等方面都较好地贯彻了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现举两例如下:

学考历史试题第9 题引入了一则民谣,设问句为“这首民谣广为传唱的时间最有可能是”,答案设置为“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苏区”“草鞋”“贫农”等信息的提取,学生能够选出B选项。这种考查方式契合了时空观念水平2 中的要求“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这样的设问方式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命题人对水平2 的把握。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试题的改编,情境材料基本不变,设问句略作调整,变为“这首在当时广为传唱的民谣反映了当时苏区……”,思维的力度骤然提升,水平要求就变成了时空观念的水平4“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答案可以设计为“A.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B.群众路线得到贯彻实施 C.艰苦奋斗精神开始弘扬D.革命统一战线基本建立”。观察设问方式和答案的变化,可以明显感觉到命题者对学生水平要求的变化,从简单的捕捉信息,说出时空,到在时空尺度中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这就是水平2和水平4的区别。

再以第27 题为例,试题通过两则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农村土地关系的调整。原来的设问,分别是“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和“在变革农村土地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哪些可贵品质”。这些设问中,除了第三问略有综合外,第一、二问基本上体现了历史解释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如果以历史解释水平4 的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那这道题的设问就应该变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两次农村土地关系变革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两次农村土地关系变革出现差异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两次农村土地关系变革的共同意义”。显然,设问句的变化既体现了知识调动的深化,又体现了能力水平要求的提升,这就是水平2 和水平4的区别。上述两则案例也足以说明,在材料情境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设问成为区别不同水平的关键。

综上所述,在试题难度设置方面,学考历史试题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2 的标准,将试题的平均难度设为0.75 左右,难度比例约为1∶2∶7(难∶中∶易),这种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学生(尤其是已经确定了学理的学生)对基本史事并不清楚,考查“是什么”的问题反而会提升难度。“基础性”并不一定是基本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而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学科素养的综合考量。因此,要创新考查方式,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查,可以通过设置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来解决问题,变知识立意为素养立意,变“解答试题”为“解决问题”,让学生愿意做、能做对。这样的考查方式既契合了学情,又代表了未来学考历史的方向乃至高考改革的方向。

此外,学考历史试题在突出基础性的同时,还兼顾了综合性。这种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如第28 题中英国殖民帝国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联;也体现在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第24 题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美苏冷战;更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如第14 题从三线建设切入,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体现了综合性的方向。高黎明、徐奉先撰文指出,“综合性考查要求试题必须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融会贯通,四者之间体现较强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学考试题在保证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 的同时,基本上做到了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2022 年山西省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体现了素养立意、学生中心、问题解决等新课程理念,为以后的学业水平试题的命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试题具有指导教学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诸多疑惑点,如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关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与教材具体内容的关系等,引导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素养,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推动“教—学—评”各个环节发生根本性转变。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双新学业
艰苦的学业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从“徽风皖韵”到融入全国卷——兼评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