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结构助词“的地得”误用

2023-01-03卓慧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补语助词学段

卓慧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一、“的地得”在汉语书面语中的用法与功能

(一)“的地得”的来源与演变

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来源与演变,我国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现简要叙述如下。

“的”。曹广顺认为,“从功能上看,‘的’应该有三个来源:名词前作定语的来自‘之’,动词、形容词之后的来自‘者’,名词之后的来自‘许’”[1]170。刘敏芝在其《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2008年,语文出版社)中指出,宋代《朱子语类》中的助词是以“底”为主的,开始普遍使用“的”是在元代中叶之后。“的”虽然比“底”出现得晚,但是后来者居上,最终成为现代汉语里面语法意义最丰富、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表示领属关系的“底”却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合并到“的”中。

“地”。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通过对吕叔湘、太田辰夫、曹广顺、孙锡信、吴福祥、冯春田等见解的分析,认为结构助词“地”是由实词“地”意义逐渐虚化而来的,时间大约是在五代末、北宋初。

曹广顺认为,“得”成为结构助词,是其从动词虚化为助词的结果。“得”最初是动词,表示“获得”义,唐代开始出现“动词+得+补语”的格式,“得”的意义已经虚化,成为补语的标志,宋代又出现了“形容词+得+补语”的格式。自此,“得”作为补语的标志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至此,曹广顺得出结论:“助词‘得’从唐代开始形成,唐宋时兼有表示获得结果、完成、持续,做动补结构的标志等多种功能,早期兼类,晚期功能迅速向单一化发展,是近代汉语中‘得’字发展的基本过程。”[2]98

结构助词“的地得”在白话文中被广泛使用,其书写形式也逐渐成为学者们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统一写成一个汉字还是两个抑或三个?随着争论的进一步深化,分写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新青年》这本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影响力巨大的革命杂志,以及众多语文专著、书刊都大力宣传和提倡,最终确定为“的地得”。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发表,掀起了全国人民学语法的高潮。

1956年张志公先生主持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发布,使得“的地得”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确立。

自此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著作、期刊、法律条文等都严格区分“的地得”。“的地得”的书写形式实行分写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的地得”在汉语书面语中的基本用法

关于“的地得”在汉语书面语中的用法,众多语法学家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不再详细列举,仅简述其基本用法。

的。在定中短语里,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需要用结构助词连接时,用“的”,“的”被称为定语的书面标志。定语主要是对名词性中心语起到限制或描写的作用,因此可粗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限制性定语主要对中心语所指的事物范围加以限制,例如“劳动人民的智慧”;描写性定语大多数在语义上对中心语所指的事物的性质、状态加以描写或形容,如“烂漫无比的春天”“飞倦了的几对燕子”。“的”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如“二年级的”“吃的”“彩色的”“卖菜的”。

地。在状中短语里,当状语和中心语之间需要用结构助词连接时,用“地”,“地”被称为状语的书面标志。状语主要对谓词性中心语起限制或描写的作用,因此也粗略分为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限制性状语如“肯定地说”“非常地喜欢”,描写性状语如“高兴地对我说”“脸色阴沉地走过来”。

得。在中补短语里,情态补语、可能补语及个别程度补语(如“很”)与其前面的谓词性中心语之间必须加“得”,“得”被称为补语的书面标志。如“讲得眉飞色舞”“摔得满身烂泥”“变得殷红殷红的”“来得猛”“去得快”,表示中心语代表的动作、性状呈现出来的情态,主要是用于描写或评价。如,“解决得好”表示能解决好,其否定形式是“解决不好”,意即不能解决好。“好得很”“美得很、喜欢得很”表示动作、性状的程度很高或达到极点。

(三)“的地得”在汉语书面语中的功能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结构助词“习惯上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这样写可以在书面语上成为三种成分的标记”[3]29。即“的地得”有分清结构性质、避免定状补混淆的作用。兰宾汉、王欣彦又进一步指出:“在书面语中,这三种分化的词形有助于句法关系的揭示和对意义的理解。”[4]37这一说法不仅指出了“de”实行词形分写的语法功能,更指出了语义关系上的功能。例如:

篮球队员高de多。

该句中,如果用“的”,则表示篮球队员中高的队员多,整个句子是主谓谓语句,“篮球队员”是大主语,“高的”是小主语。若用“得”,则表示“篮球队员比其他队员高”,该句是主谓句,“篮球队员”是主语,“高”是谓语中心,“多”是“高”的补语。

二、小学生对“的地得”的误用情况

(一)小学生对“的地得”的误用情况

“的地得”使用错误主要是指在书面语中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汉字,出现误用或乱用等。笔者调查了两所市属小学和一所区属小学的部分学生,单独访问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发现小学阶段学生错误运用“的地得”的现象非常普遍。

小学生错用“的地得”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被‘的’化”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得”误用中最主要的现象是“被‘的’化”[5]14,即“地得”被误用为“的”是最普遍的,具体情况如下。

“的地”误用。把“的”误用为“地”,或者把“地”误用为“的”,而后者最为常见。例如:

它特别聪明,有一次,黄黄和我出去玩儿,结果我回来的时候,发现我的棒棒糖不见了。我特别着急,只见它左闻闻右闻闻,突然,它冲着弟弟的枕头汪汪的(应为“地”)叫了起来。(三年级作文)

就这样,妈妈手把手的(应为“地”)教给我。后来我擀的越来越圆,越来越规整。(五年级作文)

“地得”误用。“地得”误用较少见,不过也有。例如:

我学着妈妈平时为我做饭的样子,手忙脚乱的(应为“地”)做起来:一会儿鸡蛋没搅好,一会儿西红柿切地(应为“得”,“的”也可以)不均匀。(六年级作文)

2.高学段“的地得”运用的正确率高。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积累,第三学段使用“的地得”的正确率整体高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高于第一学段。

第一学段(主要指二年级)使用“de”时几乎是“的”字一手遮天。主要是因为“的”在整个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就给这些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一种错觉,以为凡是用到 “de”的场合都应该是“的”。第二学段,“地”的使用开始进入和“的”有意识区分阶段,而使用“得”的正确率较低。第三学段使用“的地”正确率有所提高,使用“得”的正确率仍相对较低。总的来说,使用“得”的正确率是最低的。

3.使用正确率低于认知正确率。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涉及到“的地得”的题型主要有专项训练题(偏客观题型)和书面自主表达(偏主观题型)。普遍情况来看,专项训练题如短语连线、填空比较简单,大部分都出自课文,因此正确率较高。例如:

丰满的 飞快

跑 得 叹气

伤心地 羽毛

五颜六色( )花朵 慢慢( )说 长( )浓眉大眼

当然,连线类测试实际上还有其他因素的提示,如“的地得”以外词语的搭配关系。而书面语自主表达如写句子、日记、作文,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判断,难度较大,因此正确率较低。前面1中已举例。

(二)小学生误用“的地得”的原因

“的地得”的运用频繁出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的地得”用法难度较大。首先,三者同音加大了小学生正确使用的难度。同音字词(主要指异形同音)在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小学生识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的地得”三者同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对它们的识别和运用。而这三个同音字和其他同音字情况还有所不同,它们涉及复杂的语法语义问题,不如其他同音字好区分。其次,“的地得”用法复杂且专业性较强。“的地得”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结构助词,用法复杂而且专业性较强,一般只有语言学家、报刊工作人员、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等和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人员才会对其进行专门的学习与研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让其学习复杂的“的地得”用法,难度确实很大。

2.基础教育中淡化或放弃“的地得”教学。1956年出台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确立了分写说,而1984年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关于“的地”的用法是这样规定的:“这里不区分‘的’‘地’,都用‘的’……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6]20语言政策的时分时合导致中小学出现了淡化甚至完全放弃语法教学的现象,使得小学生不知道或不了解“的地得”的区别,正确使用就无从谈起。

3.社会用字的影响。社会用字方面,像法律条文、学术论著、教科书、公文文书、高质量的书籍以及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高级刊物,对“的地得”的使用非常讲究。出现混用或不分的主要是影视剧、互联网、一些文学作品。其中和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是影视剧、互联网。各类动画片字幕中“的地得”的使用简直也是“被‘的’化”,这在无形中对学生这个群体正确运用“的地得”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避免小学生误用“的地得”的教学策略

对小学生使用 “的地得”的大原则应是严格要求,培养其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的地得”的错用和普通错别字情况不同,它涉及复杂的语法问题,小学生难以完全正确地使用“的地得”。尽管如此,如果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使用“的地得”的正确率。

(一)循序渐进讲用法

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其认知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因此老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初入小学,这一阶段的“的地得”运用,不宜过多讲解,而应以老师单方面修改为主。即在学生的书面作业中,老师及时修改学生用错的“的地得”,让学生对“的地得”的运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的地得”不能随便用。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语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语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判断,老师可以借助词性分析法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的地得”。词性分析法是指根据“de”前面或后面的词的词性来判断用哪一个“de”。

该学段应把“的地”作为训练重点。“得”作为结构助词,在三者中用法虽然最简单,但出错率最高,经常被写作“的”或“地”。所以该阶段可以较少涉及“得”,把教学训练的重点放在“的地”的使用上。

第三学段。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因此可以借助词性分析法重点训练“得”的运用。

(二)结合实际多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切忌就语法讲语法,而应结合语文学习进行训练,采取随文教学的方法。这一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明确的说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6]23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书面作业情况,相机讲解“的地得”的使用,并根据需要设置多样的题型进行训练。

(三)巧编儿歌记用法

编儿歌(包括口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借助儿歌巧记“的地得”的用法。例如: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是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也有一些简单的口诀,例如: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形前面土也地,

动形后面双人得,

当做助词都读de。

上面的儿歌(包括口诀)虽然不能囊括“的地得”用法的所有情况,但能把三者最常见的用法讲清楚,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比较实用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除了学校这个阵地之外,社会用字也要规范化,尤其是影视剧和网络用字,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管理,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四、小结

“的地得”的来源与流变以及最终实行同音不同字,这一过程中既有人为的痕迹,也有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再到现代汉语,“的地得”的书写形式的分化是必然的。因此规范使用“的地得”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是值得提倡的。这也是提高小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补语助词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