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代旅游”并存的旅游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培养初探

2023-01-03赵晓鸿李文路邓蕾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6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院校职业

赵晓鸿,李文路,邓蕾

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初创、产业化、市场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1],完成了从第一代观光旅游向第二代体验与度假旅游、第三代功能性旅游的演变。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三代旅游”并存的阶段,功能性旅游是未来的主旋律,以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最具有代表性。人力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代功能性旅游等创新业态不断涌现,“三代旅游” 的并存,均倒逼旅游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而教师队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成为旅游职业教育的重大命题。

2012 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建设和培养工作,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的动机多元化、消费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层次的品质化等趋势越发显著,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不断涌现,更加需要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供给。旅游职业院校是培养和提供旅游人才的核心载体,教师队伍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职业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双师型”教师,更需要集教师、技师(工程师)和职业指导师三种角色和能力于一体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和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对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代际划分与第三代旅游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旅游业态也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从旅游业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将旅游划分为三个代际。

第一代旅游是观光性旅游。这是旅游产品的基础形态,也是我国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业态。观光性旅游以观赏自然和人文风光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般是由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旅游景观、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转换来,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观光性旅游高度依赖原生资源,甚至核心产品就等同于资源,如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名山大川旅游、名胜古迹旅游等。但是观光旅游体验性不丰富,仅能够满足最基础的“观赏性”需求,属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随着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到第二代旅游——体验旅游与度假旅游。此类旅游产品不完全依赖原生资源,根据市场导向开发出具有一定层次体验、互动式的非观光产品形态,如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等。此类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长、互动感受增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类基础要素开发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体验。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二代旅游发展已经比较深入。沉浸式旅游即是第二代旅游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三大类形式:其一,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 技术、互动体验技术、数字动画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助推下,将体验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融入虚拟环境中,沉浸体验虚幻的旅游活动环境,如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夜游、沉浸式主题公园等层出不穷。其二,将单一旅游活动进行场景化、剧本化和故事化建构,让游客扮演角色参与其中,深度参与旅游活动。消费者不再单纯地沉浸于高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更加侧重于旅游内容本身的“故事性”——设置叙事情节,让游客沉浸于角色之中,比如“剧本杀”。其三,沉浸式旅游演艺。演艺项目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参与—沉浸”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实现了角色沉浸和氛围沉浸。

第三代旅游是功能性旅游,强调以实现旅游功能外的某一特定的功能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典型代表有康养旅游和研学旅游等。研究发现,康养旅游包括森林康养旅游、温泉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运动康养旅游和康养旅居等;研学旅游包括知识普及型、自然游憩型和励志拓展型等。关于“功能性旅游”的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发生一次旅游活动后,感受到某种功能,为持续获取这种功能,引发到该地的接续旅游活动”[3]。该定义局限性较强,限于旅游主题活动开展本身。我们认为“功能性旅游”应该从产业和经济角度进行诠释,即“以旅游业的基础性功能内涵和生产要素为依托,突出旅游基础性功能外的其他特定功能效用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形态”。功能性旅游产品表现为旅游功能效用的一种载体,其预先拓展的、特定的功效和作用才是其旅游的主要目的,如康养旅游的功能是健康养生,研学旅游的功能是提升素养。功能性旅游对游客有极高的吸引力。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出游的目的性增强,更加注重旅游的质量,追求体验真实性,收获身心的满足。

二、“三师型”教师内涵与要求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三代旅游”并存发展的时代,对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第一代观光旅游,到第二代体验与度假旅游,再到第三代功能性旅游,“三代旅游”并存发展,旅游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以适应旅游产业融合、职业结构多元化的态势。一是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建立层次清晰、功能定位精准的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产教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二是更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打破单一技能培养的传统逻辑,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凸显融合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内容,加强科学研究、社会培训、技术合作等,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4]。

“三代旅游” 并存发展不仅带来消费方式的巨变,同时也倒逼文旅深度融合和产业技术革新,也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养具有教师、技师(工程师)和职业指导师三重身份和能力的“三师型”教师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教师指向校园内的课程和实操教学,强调基于学生群体的授课能力;技师(工程师)指向企业和行业,注重实践能力;职业指导师指向职业和从业,强调对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引导能力,促进从业者职业进步和发展。鉴于此,“三师型”教师需要更加专业的教育教学素质、更加深入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以及更加资深的职业指导能力。

(一)对专业知识界面和文化内涵素养的要求

从游客需求来看,沉浸式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旅游演艺、乡村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发展,温泉游、医美游、研学游、修行游、露营游等旅游方式持续受到欢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高端旅游方式不断迭代,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不断涌现,基于“旅游+”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不断创新。以上涉及保健医学、营养学、心理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构架,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库。此外,旅游者对旅游功能性效用的追求,需要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化的服务,这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素养,将文化教育、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对行业实践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要求

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加趋向于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与行业、企业保持持续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获得行业、企业经验,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而不仅仅是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综合解决行业、企业的核心问题。同时从技术环境来看,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于供给市场,科技进步和进化将对旅游产业结构及产业链条带来巨大影响。技术环境发生了变革,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随之逐步扩大,这对教师信息化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再者,行业、企业更需要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最新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以康养旅游为例,作为功能性旅游的典型代表,从产业融合趋势来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健康产业间存在天然的内容耦合性和功能互补性,实际反映了产业融合的功能性融合路径[5],拓展出新型康体小镇、文旅产业园、温泉养生综合体、高尔夫度假旅游景区、休闲旅游农场片区、自然营地群落、禅修体验配套基地等模式。这些康养旅游产品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具有更加专业和复合的行业从业能力,即技师(工程师)能力。

(三)对经验萃取思维和职业指导技能的要求

从职业变迁来看,产业变革导致社会职业的不断更替和更新,旧的职业逐渐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新的职业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新增了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在内的158 个新职业,首次标注97 个数字职业。职业分类和职业设置的变化,为人力资源带来了新的选择机会和新的考量因素,要求教师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行业经历和职业认知进行丰富和充实,为从业者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从旅游职业发展来看,行业、企业更加需要四类文旅人才,包括基础服务人才、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上四类文旅人才各自具有特殊的能力演进规律和职业层次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经验萃取思维和职业指导技能,培养自身的职业指导能力,促进学生和从业者不断实现职业进步和成长。

三、当前“三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对“三师型”的内涵认识不足

囿于以往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三师型”教师即“三职称”,也有提出“三师型”教师是“三种能力”或“三证书”等。现有研究多持有“三师型”教师即讲师、培训师和创业(就业)指导师的观点。所谓创业(就业)指导师指教师既能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上认识较为片面,一是创业(就业)指导本就属于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将教师的工作对象限定为在校学生,忽略了教师可以作为技师(工程师)为行业、企业做出贡献,以及作为职业指导师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的多元职能。三是没有动态地看待“三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三师型”教师不是三类角色、三种能力的机械组合,而是从教学能力、行业丰度和从业厚度,从单一到全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进步过程。由此,我们认为“三师型”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与能力,即教师,用以解决师范技能和教学经验积累问题;技师(工程师),用以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从业能力问题,在弥补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同时反哺教学;职业指导师,用以解决学生就业后作为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进步问题,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不够明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础要求[6],也是新时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命脉所系,更是培养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从“双师型”到“三师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结构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但是理论的进步并没有较好地转化到现实实践,原因在于职业院校没有搭建起与之相适应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需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这对“三师型”教师建设和培养的方式、路径和质量等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些院校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表现出定位不准确、模式不清晰、功能性缺失、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制约至“三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同时,机制建设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仅有教育教学、行政运行机构和一般机制,无法为教师向“三师型”发展创造充足的保障性条件。

(三)“三师型”评价标准亟待构建

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涉及国家、省、学校三个层级,包括认定标准、培训标准、考核标准等,为教师培养提供明确的标准规范,对促进教师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文件集中于“双师型”教师。例如2022 年10 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分级认定标准,而“三师型”教师标准处于空白。我国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上又划分为19 个专业大类和若干专业小类及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职业教师缺乏相应的细化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仍不健全。

(四)“校企合作”培养路径需优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根本之路[7]。“三师型”教师是实施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反过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为“三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路径、渠道和平台。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合作不深的问题,呈现“校热企冷”的状态。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需求不匹配,学校没有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提供制度保障,企业作为合作主体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合作双方难以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校企合作最终流于形式。

四、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三师型”教师培养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边界确定、层级划分、内在逻辑、外部关系将愈加影响今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三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加快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掌握程度,回应新一轮产业革命深入演进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发展方向,打造以服务产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三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根本上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职业院校要在办学理念、学校职能、目标定位方面建立起一套与之适配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一是重构职能。职业学校要逐渐承担起人才培养、教科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为“三师型”教师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把握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专业群并促进其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三是强化保障措施。确立“服务产业”的办学宗旨,将教师、技师(工程师)、职业指导师的培养融入产业发展进程中。建立科学的配套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优化完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合作创新机制等,确保“三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实训—产业研究—社会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长期存在“投入少、底子薄、不应市”的问题,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协同培养的系统框架是当下“三师型”教师培养的突破点。以四川省旅游学校为例,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教学实训—产业研究—社会服务”多平台互动的“三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探索出一条围绕专业群建设和教学实训平台培养“教师”、协同建设产业研究机构培养“技师(工程师)”、借助产教融合平台与旅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培养“职业指导师”的新路径。围绕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建强实训基地,引导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能够反映产业新动态、消费市场新变化的理论知识和工具带入课堂。依托产业研究机构,以具体项目为抓手,为教师磨炼专业技能、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创造更多机会。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旅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职业的涉旅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旅游全产业链从业类型的职业敏感度,强化职业政策解析、职业诊断与测评、职业生涯指导的能力。

图1 多平台互动的“三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政研校企互动,在校、企、地三方合作中锻造师资

“三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意味着培养工作难度也较大,职业院校往往难以推行,必须集合多方力量。一是在“校校合作”中锻造师资,利用行业协会、联盟等平台广泛建立友好联盟关系,参与或组织院校间的科研教研、峰会论坛、联合培养等活动,提供教育教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基础深厚的教师。职业教育具有为区域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服务的属性。现实情况下,行业、企业也希望职业院校能够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服务能力[8]。职业院校应跟进地方产业发展进程,将合作效应向市域、县域扩散,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甚至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9]。鼓励教师加入研究咨询、规划策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政府项目,提升行业实践能力,培养技师(工程师)。职业院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非学历教育,为即将就业、已经就业的学生及社会待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咨询和从业培训。对接内外培训需求,将职业积累和行业经验开发为培训产品,开展一系列涉旅培训业务,培养一批职业指导师。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