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边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安徽省六个边界城市的实证研究

2023-01-03吴燕博武优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长三角变量政策

孙 豪,吴燕博,武优勐*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2.澳大利亚 Monash University 商学院,澳大利亚 墨尔本 VIC3161)

0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经济竞争力持续增强[1].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产业和人口高度聚集区域,亦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2].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应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当前长三角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边界城市的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明显脱节,省内城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距.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市的人均GDP约为10.8万元,而蚌埠、宣城等边界城市的人均GDP在6万元左右,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显.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探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以边界地区为切入点论证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必要性,采用DID模型探究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安徽边界地区的影响;拟丰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研究,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边界地区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1 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3].打破地区间行政边界,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4],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5].当前,长三角地区进入核心城市扩散效应主导发展阶段,表现为核心城市聚集度下降[6]、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区域发展更加均衡[7].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呈现出协调发展态势,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高度整合的区域市场,降低了地方行政分割对边界地区的影响[8-10].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仍然存在行政壁垒和制度性障碍等问题,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并形成“以邻为壑”的局面[11-13].如何打破“富人俱乐部”的思维,推动长三角边界地区发展,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14].

在经济环境不同的情况下,边界会产生多余的交易成本导致价格差异.因此,长三角地区需要构建区域一体化机制,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建立公平有效的区域市场[15].同时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与有效转移,合理配置要素资源,突破行政壁垒和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16-17].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从宏观背景来探讨长三角一体化,而对长三角省际边界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边界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拟丰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效应的经验证据.

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根据安徽省边界地区加入长三角的先后顺序,选择2009、2014以及2019年各市的人均GDP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省边界地区的人均产出明显低于各省行政中心的人均产出,尤其是安徽的省际边界地区,呈现了一条明显的低产出走廊;这条低产出走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弱化(见图1).

图1 2009、2014以及2019年苏沪浙晥区域人均GDP分布

经济地理学指出,行政边界作为连接不同国家或地区重要中间地区,对资源的空间配置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8].不同经济主体对具有溢出利益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19].其中,溢出利益是指资源使用者对某种利益的使用可以同时对自身以及其所在地附近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20].举例而言,当A地区投资一家高技术企业时,A、B两个地区会围绕该企业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从而同时推动A地区和B地区经济的发展,并给两地政府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进一步,溢出利益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某种经济资源本身蕴含的价值,即该资源能够产生多大的溢出总量;二是地区政府与该资源之间的地理距离,某政府获取的溢出利益与地理位置远近成反比[21].

一般来说,若地区之间存在行政边界且资源价值存在差异时,高价值方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在远离在行政边界的位置,低价值方会将资源配置在边界地区,以期依靠高价值方的资源来提高自身资源的溢出总量.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三省行政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的发展水平较高,这种资源价值上的差异在长三角地区客观存在.在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打破了行政壁垒,资源要素能自由流动,政府将资源配置在边界地区,此时资源跨区域配置会产生足够多的协作红利,也即长三角边界地区(低价值方)会充分受益于三省一市发达地区(高价值方)的溢出价值.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长三角一体化政策能够促进边界地区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体化政策能够较大程度促进边界地区的发展.为检验一体化政策对边界地区的影响,选取安徽省与江苏省、浙江省的边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边界地区加入长三角的时间为基准来界定区域一体化实施的节点.究其原因,长三角地区初始仅为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各市逐渐加入长三角,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对照组.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有六市和浙江省以及江苏省毗邻,分别为宿州市、蚌埠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黄山市.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于部分指标缺失的数据,使用插值法对数据进行填补.

3.1.2 变量选取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市人均GDP,表示城市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带来的误差,本文使用GDP平减指数对价值型变量进行了平减处理(以2009年为基期).核心解释变量为长三角一体化政策(treat*post),该政策实施前记为0,该政策实施后记为1.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本文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别从资本和劳动层面选取指标充当控制变量.

在资本层面,本文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开放程度,并体现该地区的资本状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资本存量和社会财富.在劳动层面,本文选取了就业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和第二产业就业比.其中,就业率能够反映该地区就业水平的基本状况,也能够侧面反映该地区的劳动供需结构.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择第二产业就业比来衡量区域内劳动力结构分布.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此外,为避免伪回归和异方差,本文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表1 变量说明

3.1.3 模型设定

现有研究关于分析和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模型,但使用该方法需要满足“平行趋势”这个假设条件,控制组和实验组在政策发生前必须具有可比性.从以往文献来看,“平行趋势”假设的检验方法有两种:一是对比不同组别因变量均值的时间趋势;二是在回归分析中加入各时点变量与政策变量的交互项.当政策或处理前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时,则表明存在平行趋势.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对共同趋势进行检验.

首先通过生成各时间节点与政策处理的交互项,再对时间固定效应、个体固定效应以及时间趋势的交叉效应进行了控制,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生成了多期动态图(见图2).

图2 共同趋势检验动态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安徽边界毗邻三个地区(马鞍山市、滁州市以及宣城市)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之前,交互项在零附近波动,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之后,交互项显著异于0.说明该数据符合共同趋势假设,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通过前文的分析,数据符合共同趋势假设.因此,本文采用DID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对人均GDP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yit=α+δtreati*postt+η′Xit+ui+λt+εit,

式中:ui是城市固定效应,λt是时间固定效应,Xit是控制变量,εit代表残差项.α,δ,η'是待估的参数.

3.2 实证结果分析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更直观地比较变量之间的差距,采用指标对数化处理之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人均GDP的最小值为9551元,最大值为89 400元,两者之间相差近十倍;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了7.38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最大值为26.59亿美元,而最小值却仅为0.46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长三角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此外,为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IF)来判断(见表3).一般而言,VIF小于10时可以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表3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各变量的VIF值

3.2.2 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边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部分进行基准回归,为了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定性,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并得到回归结果.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对区域人均GDP增长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在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了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有助于推动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模型1的基础上,模型2加入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两个变量,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在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第二产业就业比、就业率和在职员工平均工资三个变量,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结果为正,并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整体而言,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在各列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表明模型估计具有较强稳健性,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能促进边界地区的经济增长.

表4 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实施的直接效应回归

3.2.3 稳健性检验

图3 安慰剂检验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由“速”向“质”的转变,促进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边界地区经济水平将不断提高.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长三角边界地区之间(安徽与江苏、安徽与浙江)存在明显的低产出走廊.在检验经济边区理论时发现,安徽省与浙江省、安徽省与江苏省边界地区(偏向安徽一侧)产出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是由于双方发展存在差距,经济资源不对等引致的结果.

(2)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边界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一体化政策能够显著促进边界地区的经济增长,表明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能够充分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4.2 建议

针对上述的研究,本文就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协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优势,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增强长三角的发展协调性.制定跨省域、跨市域、跨区域的政策和配套方案,突破行政区块分离,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实现区域战略统筹.充分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一体化战略,挖掘地区低经济效率的发展潜力.破除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流动的阻碍,深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体系改革,强化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地方保护、分割市场的束缚,加强区域合作互助,贯通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为长三角的协同联合提供良好的运行保障.

(2)引导产业转移,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依靠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至长三角欠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增强长江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细化地区功能主体定位,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率提升.支持产业园合作战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做好产业集群承接的同时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崛起.打造高效实用、低碳绿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围绕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布局建设集成互通的基础信息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前瞻6G技术储备,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打通市政、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壁垒,强化终端联网和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共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填补边界城市发展短板,促进长三角共同富裕.在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时,应当考虑加入时间短、发展能力弱的边界城市的不利条件,促进其发展优势产业,并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互补的协调机制.同时打破数据壁垒,借助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整合地区资源,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实现边界城市产业升级,填补发展短板.此外,应当增强软实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市政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集聚和优势企业入驻,提高边界城市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长三角变量政策
政策
政策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助企政策
政策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