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生成逻辑、赓续历程与传承机理

2023-01-03黄细嘉韩晶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

黄细嘉,韩晶晶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在时代变迁、局势变化和社会转型中愈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精神谱系的内核——红色基因的赓续和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信仰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红色基因本质元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系统最先进因子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统一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种“统一的特殊性”是怎样生成,又怎样赓续与传承下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2](P83)因此,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红色基因时,就需要从其自身生成、赓续和传承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避免由于认识与实践的偏颇而产生各种片面解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一、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3](P297-310)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红色基因的“生成”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各因素简单叠加“构成”,而是在遵循基因结构和规律基础上的新探索和新整合的结果,是在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实践生成”。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逻辑、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实践逻辑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的主体建构逻辑等的相互融合作用、有机统一,为红色基因的生成创造了历史必然性。

(一) 思想根源:红色基因生成的思想理论逻辑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赋予红色基因最核心的内容。在文化研究领域,有学者用“吸引子”这个概念来解析文化的整合及认同过程,其主要观点认为,从第一个共识符号的生成开始,该符号已经是一个“吸引子”,凡属文化选择自由度范围之内发明创造出来的符号,都只有“粘合”在这个“吸引子”之上,与它匹配,才能存活[4]。红色基因的生成也是从整合开始,那么第一个共识符号就是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就是红色基因的“吸引子”。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5](P1516)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中国社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涌动激荡中,马克思主义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力量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为中国人民寻找社会进步力量和探寻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由马克思主义而变革思想观念,由思想观念而树立理想信念,由理想信念而形成群体共同意识,由共同意识而产生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指导行为实践。马克思主义通过“吸引子”的力量,逐渐建构起红色基因最基本的内涵要素与行为规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统一特殊性”的根源。

习近平强调:“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1]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真理唤醒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觉醒、精神上的升华,凝聚成为红色基因最核心的本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理论表述构成了红色基因关于理想信念的基因底色表达。马克思提出,人类解放的动力是“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P10)。于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也铸成红色基因的底色。理想信念的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涵养了红色基因最初的内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理论品格赋予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得红色基因能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吸纳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并秉持先进性的底气不断融入所处的时代;来自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检验,推动红色基因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稳定发展,显示出基因鲜明的稳定传承和不断弘扬特性;对人民立场的坚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成为红色基因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精神力量的根源。

(二) 历史根脉: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文化逻辑

相对于社会经济变革,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恒定力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虽然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出于现代启蒙需要,精英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造成一定冲击,但传统文化的持久性和不间断性依然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生活、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是一种潜意识的观念,是无法磨灭的文化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基因提供了滋润的土壤和产生的可能性。但是,这对于红色基因的催生力量远远不够,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精华与糟粕之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和科学态度,中国人民能够辨别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的因素都属于精华,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就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红色基因的生成之源;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内容都是糟粕,终将会被历史淘汰。

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危机之时。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历史的内涵、品格、特色汇聚为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团结进取精神,为红色基因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充足养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指中国共产党应该继承和发扬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建构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指中国共产党应该继承和发扬其自身为中华民族贡献的优秀传统文化[6]。首先,爱国主义精神为红色基因奠定主基调。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周恩来“华师尽扫列强日,捷报飞传告鳌翁”,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感从未割舍,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国情怀构成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其次,自强不息精神为红色基因奠定主旋律。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优秀民族文化渗入血脉、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自强不息精神赋予了红色基因蓬勃的生命力。团结进取精神为红色基因奠定主阵地。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同胞物与”,到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为中华民族大义为寻访救国,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就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历史,团结奋进的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精神维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红色基因中扎根。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没有丧失文化根基,而是秉持科学、礼敬、继承、发展的立场和态度,孕育、涵养出更强大的文化基因——红色基因。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基因的生成的文化根脉。

(三) 实践根基:红色基因生成的革命实践逻辑

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是在现实世界时间、空间和条件要素作用下的产物,红色基因也不例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红色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存在,在本质上或者本源上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五四运动以彻底的革命性、进步性和广泛性,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人民军队的创建,土地革命的展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等等,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了连续、广泛、深刻的实践基础。红色基因的“必然”出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因果生成”。

中国革命实践成为红色基因生成和发展的生命根本。红色基因的生成根植于鲜活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有历史发展过程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经验与教训,是红色基因产生的历史条件。面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尝试多种方案力图拯救中国,从物质文明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观念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方案,都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境遇。人们在精神上和文化上产生沉重的危机感,痛苦、迷茫、彷徨、自卑、失望,中国迫切需要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中重塑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一场彻底的革命和根本的改造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深入展开。随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开展,充分展示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力量。在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革命实践活动中,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充分体现,奋勇拼搏、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迸发出来,成为红色基因丰富的实践来源和生成的精神养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革命实践是红色基因产生的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都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精英和从事较高程度大生产的工人阶级先进代表,有文化上的自觉和较宽阔的视野,了解中国人民的疾苦和需求,能够顺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例如,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瞿秋白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为奋斗誓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红色基因执着稳定的真理元素。为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以李大钊为首的先辈们用“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的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红色基因凝聚初心力量。面对前行路上的荆棘,陈延年、陈乔年等先烈发出“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的革命呐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红色基因注入奋斗者的精神传承。当理想之光遭到摧残时,方志敏用“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誓言,坚守奋斗的目标,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基因追求。这就是红色基因生成和发展的实践根基。

(四) 主体根魂:红色基因生成的主体建构逻辑

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主体建构行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扰,对自身思想、精神的价值取向。自生成之日起,她就体现了强大的人民属性,人民群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了建构载体和必要前提。红色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和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信仰、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和行为标准[8]。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广泛而深入的亲身实践,使得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色基因本质坚守、价值认同等方面能够初心不变。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构建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产生积极影响,更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度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入探究,能够凝练生成、总结提高、巩固发展、传承创新自身的理论、思想、精神、价值观,产生价值引领作用。这个过程就是红色基因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红色基因的主体建构行为,突出表现在伟大建党精神对红色基因生成的推动作用。内忧外患的中国,伟大的建党实践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首先,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红色基因汇聚力。建党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血脉注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积淀,更是一批先进中国人的共同价值体现,是红色基因形成的根源。其次,伟大的建党精神推动红色基因形成持续发展力。伟大的建党精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构建,并持久发挥作用,使得红色基因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汇聚精神力量、丰富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根本动力所系。第三,伟大的建党精神强化了红色基因辐射力和影响力。伟大的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红色基因得到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方面。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生成和发展的主体根魂。

二、红色基因赓续与发展历程

红色基因具有传承性、稳定性、进化性的特性,意味着自生成之日起,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进程,红色基因在本质内涵和基本性状稳定的基础上,涵养不断丰富,在代际传承中影响力不断强化,是一个永续发展、不断优化的过程。根据红色基因结构和特性,我们尝试构建“红色基因赓续与发展系统模型”,认为红色基因主要有识别、复制、进化现象,遵循“识别——复制——复制”和“识别——复制——进化”的发展历程。从红色基因生成开始,每个现象都承载着红色基因不断传承的重要使命,血脉赓续、循环往复,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永不褪色。

(一) 红色基因识别现象

在社会文化领域,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信仰、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曾多次强调,红色基因是需要验证的。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面临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怎样才能清醒地理解和认识红色基因,通过显著的精神标识将其识别出来,这是验证红色基因的第一步。从系统推进文化传播角度切入,将红色基因的识别分解为“编码+解码”完整过程。生成于中国革命实践的红色基因,要被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认同,必然要通过话语符号的表达,将这种抽象的精神、观念的文化凭借文字符号、语音、革命活动遗迹形象等符号编码,用口口相传、文字印刷、艺术表现等方法,保留和传递给更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即编码过程。社会群体和个体则从自身诉求、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对红色基因所传递的精神价值进行意义建构,即解码过程。只有编码与解码意义建构相一致,才能确保红色基因最初的本质内核得到传承与传播,即使在进化中不断被优化、融合转化,但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异化(突变)现象。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被识别,关键在于红色基因的编码信息来源于活生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中国革命实践,并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不断积累、总结与凝练而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历程及其负载的革命精神的经典提炼和价值表达。红色基因的解码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伟大革命实践及其负载的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价值认同。这种客观的信息来源和主动的意义建构,不仅丰富与扩大着红色基因库信息,还加快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传播速度,使得红色基因能够被社会群体从众多的社会思潮中识别、传承与发展。

(二) 红色基因复制现象

在红色基因能够被准确地识别和认同之后,要保持基因可持续性,必然要进行精神、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复制,让红色基因实现代际传承。首先,红色基因的复制应该是忠诚复制。正如生物基因复制自身一样,红色基因应该是对革命历史中所蕴含的高尚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忠实、不走样地传承和复制。通过教育这个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培训、文化传播等多种形式对红色资源利用、开发,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中最核心和最有用的积极的、先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复制”到下一代的头脑中,实现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社会遗传”。其次,红色基因的复制应该是自觉能动复制。虽然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有外在环境作用和内在自觉行动两种,但“复制”现象更突出强调红色基因社会功能的发挥,使得红色基因所包含的信仰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文艺渲染、实践教育等日常生活形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即形成红色文化基因(简称红色基因),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行动上的自发传承。最后,红色基因的复制应该是传承和创造双重张力作用下的复制。红色基因尽管有其固有的内核和不变的根本,但它不是“模仿”“拷贝”。保守僵化就是脱离实际,一成不变就是否定发展。红色基因要传承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优良传统、高尚精神、先进理念,就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创新,促进其不断优化、适时融合转化、防止突变异化,实现基因进化,与时俱进。

(三) 红色基因进化现象

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进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的结果。因而,红色基因的进化是其基因内涵在时空上的动态拓展过程,这个过程是红色基因成长、成熟甚至可能存在突变、解体的危险。但是,正因为红色基因是“选择”的行为模式,那么“选择什么”就是一个决定红色基因进化趋势的根源,选择的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

根据红色基因进化趋势,红色基因进化有三方面的机制。第一,创新优化机制。红色基因的稳定性决定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内核和本质不变,但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情况、新要求、新问题,红色基因依旧可以提供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其蕴含的传承性、稳定性和进化性,使得红色基因涵养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主导力量。在红色基因的内涵建设中,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基因的源头和核心,而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阶段不同历史任务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第二,转化发展机制。红色基因的发展,是一种既有历史继承性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基因要素、发展积累现象、现实环境等都对红色基因发展产生影响。也就是说,红色基因进化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因而,红色基因的转化机制就是“社会性机制”,即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践行,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环境的红色基因要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保存下来。一方面,红色基因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红色基因激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迈进。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红色基因传承和发展提供环境支持,转化为红色基因发展的源泉。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社会实践,还是红色资源开发,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学校红色教育开展等行为实践,都赋予了红色基因发展的时代养分和动力。第三,异化淘汰机制。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使得红色基因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使红色基因的特性发生些许改变,即变异。党性缺失、信仰动摇、私欲膨胀、贪图享受等等都是基因变异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表现,这严重影响红色基因的传承,甚至产生“病态”基因。但是,红色基因进化也有“竞争性机制”,在红色基因进化中,在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与斗争中,对占主流的、核心的、总体的红色基因要素被保存,非主流的、个别的、异端的变异基因要素则被淘汰。

从总体上看,红色基因的进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缓慢的、渐变的方式进行,其中有基因要素的共同发展,也有个别冲突,但其最终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促进优化、有序转化、防止异化是红色基因进化的主要任务,红色基因在这个既有简单复制循环往复又有复杂进化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中不断丰富与延伸,形成一脉相传、接续发展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性状。同时,也要看到在红色基因进化的同时,还伴随着退化,即红色基因可能存在的文化销蚀、断代失传、变质变异和脱离实践的风险与挑战。因而,怎样才能保持红色基因基本内涵、根本要素、本质特性的传承是关系到红色基因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三、红色基因传承机理

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文化,都是该时代人们关于自身发展问题的自主意识表达。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应对时代发展的文化自觉。习近平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9]那么,红色基因到底以何种传承方式发挥强大的价值功能,并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呢?在我们看来,就要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中去定位红色基因的价值功能,审视红色基因传承机理。

红色基因是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文化观念,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传承才能实现红色基因的持续发展。从红色基因传承性、进化性和稳定性出发,传承红色基因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相促进原则。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明确红色基因“不变”的是什么,“变”的是什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P544)传承红色基因,不变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变的是时代前进中的新要求;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变的是多元文化的环境。二是坚持引导性与自觉性相衔接原则。要把精神转化为行为,不仅是教育、灌输与引导的外部问题,更是人作为文化基因主体自觉行为的内部问题。引导性是自觉性的基础和前提,自觉性是引导性的补充和充实,两者相互衔接,才能增强红色基因传承实效。三是坚持传承性与传播性相融合原则。传承性强调以历史的眼光、历史的价值审视从革命斗争实践中而形成的红色文化,传播性则从文化功能角度切入,深度挖掘红色基因中鲜活的事实。时间上的进化与空间上的耦合相促进,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红色基因系统、全面、深度地传承与发展。四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对红色基因的历史演进、内在规律、价值体现等进行深度研究与总结,弄明白“红色基因是什么”“红色基因为什么能够传承”“红色基因怎样传承”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围绕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任务,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要求,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检验、践行、发展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统一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平直地传承,而是在构建稳定的基因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行为规范和运作模式延展。在社会互动框架内,引导、教育、传播、开发、协同等方式引导红色基因传承者更加立体、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思考红色基因的内涵,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 外显于形,彰显红色基因文化符号,形成红色基因身份认同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9)关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问题不仅是个体和群体思想意识的出发点,更是对“我”“我们”与国家、与执政党、与民族关系的思考与探究。从形态上分析,红色基因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现实载体,包括物质遗存(遗址、故居、纪念设施等)和红色标志物(徽章、旗帜等)。这些物质载体凝固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身份产生和形成的客观见证,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场域为建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后继者对自身身份认同、自觉、自信提供可能。例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着老一辈革命家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史,也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源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0]。革命博物馆中的文字、图片、文物等不仅仅是革命岁月的再现,更是精神在一代一代后辈们中传承的场域,能够准确解构“我(我们)是谁”“我(我们)从哪来”等基本问题。

对于这种物质符号的传承,最重要的莫过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完善引导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基因物质载体。首先,科学规划,加强保护。一方面从巩固党的执政和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将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完善相应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是对革命历史更高程度上的敬畏。另一方面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角度,积极推进红色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革命文物、红色遗址等专项调查,精准化管理,建设文物数据库,为挖掘、提炼红色遗产内涵价值提供支撑。其次,系统研究,促进认同。红色基因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在远离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时空和场域条件下,统筹革命文物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研究力量,加强革命历史研究,突出红色遗址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内涵研究,促进红色遗产真正成为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载体。最后,创新发展,开发利用。红色遗产的价值在于文化的赓续与传承。在开发途径上,资源整合,从单一参观到互动式综合体验;在展览方式上,创新形式,从图片、橱窗等静态展览到动态实景等创意表现。红色遗产的内容真实性和形式鲜活性的展示,使得红色基因传承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形象,以史实为契机,外显于形的传承,引导广大人民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中的精神。

(二) 内化于心,加强红色基因养成教育,培育红色基因政治认同

红色基因的生成与发展不是抽象的精神概念的自我演化,而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探索的实践之中。红色基因与政治认同关系极为密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民正式认同的逻辑和效果。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一些人逐渐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追求多元、思维方式脱离群众等红色基因扭曲现象,降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知度、关注度和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政治认同是在社会互动中创建起来的,而养成教育则是根据社会成员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灌输、施加”还是“引导、促进”,养成教育始终承担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通过红色基因养成教育,人民熟知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制胜密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将红色基因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复兴相系、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初心相连,是对自我价值认识的强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表现。对于红色基因传承者政治认同的培养,需同时处理好政治识别与政治实现的问题。从政治识别角度分析,党员领导干部、人民军队、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群众四个群体,是红色基因传承者构成的主要群体,他们各自对自己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可以有不同的特质定位,但政治意识和标准是一致的。党员领导干部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引领者。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生命力和精神密码,传承红色基因特别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使党永不变色。人民军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守护者。红色基因是人民军队血脉传承和制胜密码,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听党指挥、永葆本色,赓续红色血脉。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后继者和推动者。红色基因是青少年的精神素养和成才密码,传承红色基因是坚定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少先队员厚植爱党爱国热情,筑牢情感根基;中学生强化情感认同、激发奋进力量;大学生加强学理解析,担当复兴大任。普通社会群体是红色基因的助力者和实践者,红色基因是行动的力量源泉和奋进密码,传承红色基因是提升自我修养,在具体行动和工作中不畏艰辛、开拓进取。从政治实现角度分析,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教育内涵挖掘、方法创新、阵地建设等促进不同群体的政治意识进一步强化和固化。一是把握教育时代性,丰富红色基因内涵。既要尊重红色基因产生的历史背景,又要挖掘新时代的特点,在历史传承与时代解析中寻找平衡点。例如,在看不见硝烟的抗疫斗争中,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1],这就是对红色基因新时代发展的传承与发扬。二是创新教育手段方法,强化红色基因实效。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再现革命场景;开发多样化教育项目,体验式教学、情境互动、教育游戏等内容,促进红色基因教育从“理论灌输”到“情感体验”的转变。三是坚持教育阵地建设,协同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始终坚持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尤其是突出高校发挥传承红色基因的功能。课堂教学突出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融合发展。同时,重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和家庭教育血缘纽带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红色育人的全面性。

(三) 融情于艺,优化红色基因传播渠道,凝聚红色基因价值认同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2]文艺,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把历史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红色基因的精神性与物质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国人民进行思想精神交流的形式载体。红色基因丰富的内涵决定了红色文艺人民性的艺术特性,红色文艺用造型艺术(雕塑、绘画、建筑、剪纸、书法、摄影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等)和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戏剧等)等形式,表现红色基因所蕴涵的深刻思想,激发人民奋斗热情、振奋民族复兴精神。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体系中,文艺活动及其所凝聚的思想和精神,既是价值认同形成的基础,也是基因元素得以交流、沟通、传播的最有效纽带和桥梁。

红色文艺自觉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正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它对于解决当前文艺创作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化红色基因思想导向作用。文艺创作与活动体现“文艺为人民”的初心,红色文化艺术要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史实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广大文艺工作者须在红色基因的生成与发展中挖掘创作主题,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通过艺术潜移默化作用将红色基因的核心要素代代传承,融入生产与生活。例如歌剧《红船》秉持唯物史观,以艺术化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用“视、听、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与理想信念。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红色基因价值导向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3](P857)红色基因的人民性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红色艺术的人民性一方面要在价值上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审美需求,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红色艺术作品要尊重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的精神需求,突出红色基因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例如油画《开国大典》《战狼Ⅱ》《我和我的祖国》等就是通过艺术手法将爱国之情和当代人民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期盼结合起来,引发价值观共鸣,增强红色基因传承力量。另一方面,红色艺术作品通过塑造普通民众的形象,使得人民从幕后走向台前,为人民抒怀、抒情。例如《山海情》《大江大河》等表达了在历史变迁中普通民众坚持理想、艰苦奋斗形象,正是红色基因在人民中传承的真实反映。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确保红色基因永不变异。红色文艺作品应当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用好、用实、用活以革命史实、英雄事迹为基础的红色资源,坚决防止和抵制各类各种对红色经典的“歪曲”“戏说”“恶搞”“泛化”等不良倾向,让人们从文艺作品中感知历史的必然选择、滋养丰厚的信仰信念。

(四) 寓教于游,创新红色基因影响方式,增进红色基因情感认同

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物质遗产,这是红色基因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传承红色基因,关键要深入挖掘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思考如何将革命历史、传统和精神通过物质实践的方式传递给社会群众,传承给一代代的继承者。发展红色旅游不只是单纯的产业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是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领域的问题,是让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缅怀学习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在感情、心理和行为上的实现认同,使得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红色血脉得以赓续的重要问题。

传承红色基因是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的应有之义,决定了红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性。首先,遵循正确价值方向,回归红色旅游价值本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红色旅游发展曾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14]这揭示了红色旅游育人的本质和使命。红色旅游的发展应该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红色主题,深化文化体验、寓教于游,在精神上感染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情感认同。如果采用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经济化”的模式,往往就会偏离传承红色基因的正确轨道,失去红色旅游政治思想教育这个重心。其次,挖掘资源优势,激发红色旅游发展动力。红色旅游通过技术创新、观念创新进行红色资源开发,增强社会群体的参与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使社会群体通过丰富的情感体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红色旅游的参观中,引入VR、全息投影等互联网技术,将红色旅游由“景区游览”模式转变为“立体式学习”模式;增加党史问答、重走革命路等时尚元素,推动红色旅游由“参观”活动转变为“体验、参与”活动。最后,树立品牌意识,强化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单纯以教育形式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难免陷入“灌输”式教育,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整合的模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突出红色主题,促进观光、教育、学习、研究为一体,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空间上即可感受到红色教育的氛围,优化情感认同环境,更好接受精神洗礼,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增强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的影响力。

(五) 践行于实,构建红色基因实践体系,实现红色基因社会认同

作为一种精神密码,红色基因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行动中才能转化为精神力量,只能在人民群众的实践行动中才可以实现主体间精神因子的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完善红色基因话语体系的构建,又要突出红色基因社会效应的彰显,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体的视角,实现对红色基因的表层次认同到深层次认同,从朴素认同到自觉认同,在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

实现红色基因社会认同,须回归到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正确分析红色基因在实践行动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学术研究领域,坚持正确学术导向,构建红色基因话语体系。红色基因的话语体系的核心,是由思想渊源、理论支撑、深刻内涵、实践检验而形成的科学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表达。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红色基因的话语体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历程中的信仰信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因子进行解析,着力构建基因的话语表达,充分展示红色基因内在的思想活力和精神创造力,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不竭动力。在社会发展方面,坚持实践导向,汲取红色基因传承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不是挂在橱窗、立在街头的标语口号,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践行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传承好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团结一致、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克服精神懈怠,“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15](P17)。在乡村振兴中,党员干部传承好红色基因中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为民情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契机,利用好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文化、农业、旅游、教育等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在老区建设中,发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创新思路,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助力老区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传承好红色基因中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力量,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此外,在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汇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在传承中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6]一种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够生成并延续发展下去,一方面取决于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这种文化基因的真理性、生命力。以红色基因命名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标识,不是简单的血统概念,不是臆造的理论说辞,不是空洞的文化口号,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历程建立红色江山的精神密码”,是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任务,莫过于坚持探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最重大和最关键的任务,莫过于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不仅可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可以充盈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