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1-03李正周,乐林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文件中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培养“双创”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并以此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明显的育人成效成为高校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奉行的圭臬,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逻辑体系、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成为专业建设的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应尽快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通问题,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研究背景与现状综述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各类创业园区、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层出不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且形成了大量的优质平台,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新工科、新文科理念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发展态势。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双创能力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前期调查发现专门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不多,研究较为薄弱,客观存在深化研究的空间。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类似的研究成果有三,其一为“‘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宁波大红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该论文的“三创”是指“创意、创新、创业”,并以此为主线探讨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等内容,进而指出“‘创意、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三层次进阶培养”[2]理念;其二为“‘双创’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该论文分析了“双创”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问题,从“构建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效果、丰富教学模式”[3]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策略;其三为“‘双万计划’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该论文重点研究了品牌专业的建设问题,其中也提到“发挥‘综合’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但并未对“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展开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在既有成果中并未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充分展开研究。研究依据《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深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素,围绕教育部、云南省相关政策性文件内容,针对“双创”人才的核心素养和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展开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不仅能繁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术研究,而且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指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此可见中国的创新创业已经进入到“深化”的阶段,这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时期,“双创”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江苏省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云南省在昆明高新区成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重庆市实施“双创”示范团队专项项目,通过人才引进、培育和平台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中国应用型高校中纷纷设立了创业园,并与社会上各类双创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在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不少学生实现了创业梦,例如2016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YLF工作室”在经过项目建设、双创培育、校企孵化等过程后成长为“楚雄艺峰彩绘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度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艺节课工作室”在培育后成长为“楚雄达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彝族传统文化习俗故事绘本创作”成长为“楚雄市吉罗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培育中,团队成员又注册成立“楚雄市波普尔图文设计工作室”,充分发挥了项目的辐射效应。通过笔者对上述公司的跟踪调查,发现管理知识缺乏、运营经验不足、产出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明晰“双创”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式、育人模式、实践路径、评价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既有研究中并未找到对应的答案。
3 立论的依据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20〕6号)等文件中都对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并精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作了明确的建议和要求,为专业规划、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中观层面来看,楚雄师范学院2015年获批为云南省地方大学应用型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以“品行好、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为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微观层面来看,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应用型示范专业,拥有良好的前期基础,具备实施条件。
4 解析“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结合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凝练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学生应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5”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学习能力”“创意思维能力”“专业实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5个要素;二是指对应的5条实施路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具备从事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后,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展开专项的训练与提高”,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 “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5.1 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整合连贯
对标《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厘清课程逻辑,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第一,合并大类课程,增强知识的共融性。例如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合并为“构成基础”,解决原有课程之间连贯性不强的问题,实现课程知识的无缝衔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第二,优化专业课程群,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例如广告方向的“广告材料与工艺”“广告设计基础”“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4门课程形成递进关系。第三,构建分段式实践教学形式。根据课程进度设置“专业见习(1)”“专业见习(2)”“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课程。第四,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设“职业技能训练与认证”“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等课程,跟合作办学单位合作开展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证书。通过改革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学时等手段,形成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5.2 技术应用能力:校企联动·技能认证
技术应用能力指设计表现能力,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技术能力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计算机辅助设计(1)”“计算机辅助设计(2)”“计算机辅助设计(3)”3门课程。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推进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本专业采取“校企联动·技能认证”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家“1+X”证书制度,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培训鉴定机构三方资源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以“技能培训、证书认证、专业实习、推荐就业、孵化创业”五位一体的“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参加技能训练和认证后,获得合作办学单位的工作岗位或者由认证方推荐到其他企业实现就业。
5.3 研究学习能力:研教融合·以研促教
在《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知识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言、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深,研究学习能力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采取“研教融合·以研促教”的方法,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提高科研反哺教学实效,通过科研内容进课堂、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和完成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途径,增强学生主动钻研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扎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4 创意思维能力:赛教结合·以赛促学
学科专业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意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科专业竞赛内容,充分发挥竞赛育人功能,增强“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育人成效。具体而言,采用“赛教结合·以赛促创”的方法,形成“课堂+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举办的时间同步,学生围绕大赛主题展开作品创作,完成的作品即送去参赛,达到“作业即作品”的目的。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国家级、教育部、省级奖80余项,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实践水平。
5.5 专业实战能力:平台引领·双向育人
在《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素质要求中明确指出“在掌握本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5]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平台引领·双向育人”为思路,不断丰富平台类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平台从类别上分为两类:一是校内平台,二是校外平台。从内容上分为三类,一是科研实践平台,如民族民间工艺与数码艺术研究所、彝族文化艺术研发院、造型艺术研发中心等;二是教学实践平台,主要指校企合作中的各类教学实践基地;三是创新创业平台,主要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的基地,如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园区等。本专业联动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渠道互通、人员互动”的共融合作模式,形成“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双向育人模式。
5.6 创新创业能力:项目驱动·实践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优”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目前主要以“项目驱动·实践创新”为思路,采取以下5条实施路径:
(1)以教研项目为引领,孵化双创项目
以“科研促教学”为理念,教师吸纳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各类科研类项目和教研类项目,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项目的实践,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孵化学院创新创业项目。
(2)以双创项目为载体,推进项目式教学
主要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扩大项目的参与度,提高受益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在学院项目孵化的基础上,申请学校创业园区进行项目孵化,再申请入驻高一级创业园区,达到创业目标。
(3)以双创大赛为导向,以竞赛促创新
“一流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是时代对双一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政府、省级等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竞争中寻找差距、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激发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希望能通过竞赛育人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竞赛中,从中学习到创新、实践、合作等重要的能力[7]。
(4)以双创活动为支撑,提高活动育人实效
围绕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经验不够、创业信心不足等现实问题,组织“优秀学子”返校系列活动。邀请已经成功创业的学长、学姐返校举行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给学生们分享创业经验、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为学生们提供假期实践岗位,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辅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作品展览,形成帮扶模式。
(5)以强化师资为保障,提供智力支持
组建多元化的师资团队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组建了“1+3”师资团队,“1”是指本专业教师;“3”是指特聘教师、行业导师、非遗大师3类,其中特聘教师指企业的总经理、设计总监;行业导师指各级创业园区、众创空间负责人;非遗名师指各级非遗传承人。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开展立体式的人才培养,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和指导,提升创新创业质量。
6 结语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阶段,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模式,构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学科专业建设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特色课程群打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课堂形式多元化等诸多内容,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策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本文立足于楚雄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成效,总结出“1+5”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客观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对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