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景观视野下大理扎染的发展研究
2023-01-03凌宇欣,吴化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手工艺作为非遗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不仅呈现了非物质的创造过程,还需要物质载体将其呈现出来。在工艺世代相传至今的时间中,它们满足着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精神需求的慰藉。在独属于它们的历史长河中,工艺的制作方式随着社会的更迭,几经变迁。从创造初期的纯手工制作到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生产,再到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产,手工艺的呈现与不同技术的运用息息相关。工艺的改良随着技术的进步孕育出不一样的制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手工艺的属性已经偶尔不需要实体的存在。阿帕杜莱全球化理论中的“技术景观”将手工艺的生产技术分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3类,以阿帕杜莱“技术景观”的三种技术背景分析传统非遗手工艺的续存逻辑,可突破时空的局限,更加清晰地展示其变迁过程,以技术的革新为突破口,可以更深入地探析手工艺改变背后的原因,从对物、对工艺的描写上升至对社会流变的思考。同时,文化的保存、保护只有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与文化传统相融合中才能实现[2],手工艺的发展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技术景观为视野分析非遗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对于在实践中促进传统手工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以及在技术杂糅的时代下非遗手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较好的推动意义。
1 从技术景观到手工艺
阿帕杜莱的“技术景观”是以其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新秩序为背景提出的,他提出了5种全球文化流动的维度来探究全球经济文化的复杂性,它们分别是:族群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媒体景观和意识形态景观。其中,阿帕杜莱[3]44对“技术景观”的定义是:“全球技术的流动形态。”他强调的是以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一种流动性的状态,无论高低,不论是机械技术、手工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它们现在都呈现出高速跨越曾经不可渗透的边界的运动状态。在“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散裂与差异”[3]45中阿帕杜莱分析:驱使其发生的动力不再是任何明显的规模经济、政治控制的经济或市场理性下的经济,而是货币流动、政治机遇以及非成熟劳工和熟练劳工等因素之间的日益复杂的关系。阿帕杜莱的技术景观强调的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不同技术的古怪分配形成了技术景观的奇特之处,他将“技术”分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囊括了自人类诞生以来因4次工业革命而延伸出的3种技术。一次又一次更新了人类“手”的替代品,技术与手工艺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类真正的手到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再到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也会带来手工艺的变迁。以技术景观这一视野看扎染的发展现状是以技术的流变看社会,从对物、对工艺的描写上升至整个社会的分析,研究在技术流变的背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互动。
在身处技术杂糅时代的今天,学术界对大理扎染这项传统手工艺有过不少研究,针对扎染艺术的研究十分丰富,从扎染的详细制作技艺描述到其技法的研究[4],再到扎染图案、色彩、题材的艺术特征美学分析[5],再到扎染这项手工艺的变迁探索研究[6]。除了艺术本体的探索,学者们关于大理扎染的深入分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从艺术本体转向它的传承、综合运用等方面,学者们更落脚于它的未来发展,有与市场、旅游、数字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研究[7-9],也有探寻扎染保护传承方式的研究[10]。通过上述概述,可以看到学者们从多角度,运用多个领域、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对扎染研究各抒己见,但对其传承方式的讨论大多针对市场或是与设计、数字化结合的新路径给出看法、意见,很少有从技术的角度探寻扎染的发展趋势。下文便以扎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这项技艺原生主体处——大理,扎染作为手工艺在手工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存续逻辑[11]。
2 手工技术下的扎染
“手工技术”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加工活动。中国的手工技术业历史悠久,它最初与农业密切联系,属于个人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每个民族的手工技术技法不一,几经更迭流传至今。在如今技术杂糅的社会,手工技术作为手工艺中最传统、最本真的技术,它在与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相抗衡的时间里,展现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也形成独属于它的生命之路。扎染是中国一种十分古老的印染技法,它作为大理人民最为熟悉的手工技术,几乎每家每户的女性都会制作,扎染制品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日用品。以“手”为直接参与其中的扎染,蓝白之间不仅是传统手工技术的呈现,更是其中人情、温度的传递[12]。在如今3种技术杂糅的时代,手工技术下的扎染不仅以村民生活中日用品的形式存在,更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外地游客亲手尝试他们不曾了解的传统手工技术。
扎染从画板、打板、印刷、扎花、脱浆、染色、拆花到晾晒,一个个步骤组成了扎染这项独有的手工技艺,其中“针法”“扎法”“染法”作为扎染核心的三大技法,是几乎每家每户的妈妈辈、奶奶辈的妇女都十分熟悉的手工技术。扎染于她们而言,是孩童时期的一次帮忙、一次玩乐。在当地,家里会用板蓝根的茎和叶子泡在水中进行蒸煮制成简易的染料,或是直接到专门的染坊中请专业的师傅帮忙进行染色,成品一般作为家用,制成头巾、台布、围腰、床单、窗帘等。在她们眼中,扎染所得也是家中的生计、补贴,当地的扎染工场为了遵循古法制作的原则,在人手不够的时候会将印好花的布料分发给当地会技术的村民,按件计费,支付相应的报酬。在当地村落中,尤其是午饭、晚饭之后,会看见一些老一辈的白族村民坐在自家门口扎花、拆线。在扎染上百年的历史中,手工技术在大理人民的手中传承、流转,默默地对抗着机械化市场的冲击,同样,在信息通畅的今天它也开辟出另一番蓬勃发展之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开设了很多扎染体验馆,手工技术得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体验到手工技术的魅力。在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中就有这样一项体验,游客可以体验扎染手工技术的每一个步骤,由有经验的手工艺人带领着,一步步领略传统扎染的制作过程。从纹样的选择、颜色的搭配、“三法”的尝试与学习到最后的拆线、晾晒,切身体验整个手工技术的魅力,到最后,拿到一件纯手工制作的扎染制品。至此,手工技术突破地域的限制,不仅存在于这项技术原生主体的手中,更是将人群扩展至其他地区。
手工技术是扎染作为一项手工艺的核心,也是一代代手艺人坚持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就其传承而言,它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最突出的现象便是,无论在当地工场中打工的手艺人,还是工场外制作订单的散户,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妇女。老龄化、劳动力流失、手工艺人受教育低等问题在当地越演越烈,这些问题也不是手工技术下扎染的个例,更是手工艺以手工技术发展到现在呈现的普遍问题。
3 机械技术下的扎染
有纯手工制作的扎染制品,就一定会有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流水线制品。“机械技术”便是运用大型的、复杂的机器代替手工进行生产的技术,机械不同于工具,机械更多强调的是以多数人工和很大力量而达成效果的。相较于纯手工制作,有了机械技术的参与,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迅速普及。由于扎染技法的特殊性,大理当地的工厂并没有采取纯机械化的流水线,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运营,巍山三彝扎染公司从建厂至今的30多年里,集生产销售于一体,以批发为主要的出售方式,从外销走到如今的内销,在机械化浪潮为洪流的时代中,敢于创新,以发展、融合的方式传承手工艺。
巍山自古就有染布匠,有将土布染成包头布,销售给周边少数民族并随茶马古道远销的历史,但都不成规模。真正把染布这一工艺收集、整理、流程化加工,打造成商品,远销国外,是在巍宝彝族扎染厂创建后逐渐才有的事情。扎染厂隶属于巍山三彝扎染公司,年生产系列扎染制品达到100余万件,主要经营出口扎染布及其系列产品。扎染厂是一个半机械化的工厂,在保留了手工扎布的同时辅之以机械化流水线模式。工厂厂房分工明确,有质检部和整烫车间;整烫车间主要负责后期的熨烫、成品打包成袋、装箱等工作。有销售部和缝制车间,缝制车间负责缝制成品。染色车间设有植物染提取锅、草木染色池、板蓝根土染缸、靛蓝染缸、漂洗池、卷染机、甩干机等机器用于染布。当地市场上买卖的扎染制品,无论是大件成品还是小件周边、文创产品都在坚持核心技术的运用。从印花到缝制,完整的制作工艺是人工与机械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的,这是当地工厂对机械技术的态度,积极与新时代、新技术融合以提高效率、扩大市场,但绝不丢失手工艺的核心,坚持以手工扎、植物染的核心。
自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手工业受到了机械化的极大冲击,但机械化的进程从不停歇脚步,如何与之融合是每项工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如今文化消费的时代,“文创”成了文化消费的一大路径,那何为“文”,何为“创”,学术界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其界定。巍山当地的扎染工厂顺应时代的选择,创新性地开发出极具特色的文创周边,很好地将传统融入其中,传承下去。
4 信息技术下的扎染
“信息技术”指的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互联网为基点,全球趋于数字化,世上所有的物质不仅仅以实物的方式存在,在信息技术面前,都是一串串数字。中国对于非遗数字化的保护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旨在利用科技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发扬我国非遗。古法扎染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也已经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中国非遗数据库。除了数字化的保护,随着中国进入了工业革命4.0——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网络的力量随之展现,人们变为了信息的产出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兼有多重身份[13]。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手工艺紧跟信息时代的洪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受众群体,让自己被世界认识,大理当地的扎染也开始扩展数字化业务,网购、线上教学等模式都已初见雏形。
璞真扎染博物馆除了有线下的体验点、展览、商铺,它在微信上也有针对线上的扎染小程序——大理白族扎染,小程序中对大理的历史、扎染一系列的信息做出详细说明,如有关扎染材料、图案的特点、扎染所需要使用的工具等。扎染的工艺步骤从画板到晾晒都向大众做出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同时还附有扎染的成品以及对应地址。除了这款有普及性质的小程序,璞真的老师制作一系列扎染技法的视频,其目的一方面是针对非专业的人群,用于扩大受众人群;另一方面是想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扎染,给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人有更专业的学习机会。
除了当地官方的一些小程序以及相关视频的制作,当地时常也会有一些自媒体的博主光顾。他们以旅游、非遗、手工艺等关键词拍摄VOLG放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供大众点击、浏览,这种形式在增加博主点击量的同时也在为当地旅游、文化打广告、做宣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来大理旅游的游客也表示,他们很多是通过网络的推荐来这边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体验最传统的非遗手工艺制作。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宣传方式效率大大高于传统的口口相传,提高了当地经济收入,宣传了当地的文化。
信息技术下的非遗手工艺除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宣传,更有当下很火热的直播与网购。无论是周城还是巍山,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账号进行直播,而针对网购,璞真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一个稳定的网店订单,更多的是通过微信好友的方式与当地商铺的老板建立联系,接受批发、定制等多种方式。在巍山,网店的订单则较为稳定,有两家合作较好的商家,他们拍照上传,有订单就发货,一开始是公司支持他们,现在网店生意逐渐变好,一款的销量可以达到上百件,开始反哺公司,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大理当地,无论信息技术被怎样运用,无论扎染以哪种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们传播的内容都是手工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种呈现方式,更是一种为了高效传播手工技术的手段。
从2019年底持续至今的疫情不仅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更加快了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与相融,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数字化的优势更加凸显,但在拓宽受众人群与市场的同时,弊端也随之展现。原本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容易被西方审美的思想影响,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图案被随意嫁接,脱离原生主体语境进行错误解释的现象频发。信息技术更应该作为手工技术与信息时代的融合、延伸,创造更真实的信息环境,更好地帮助手工技术的传播与传承才是运用信息技术引流的落脚点[14]。
5 结语
现代全球化背景下手工艺的技术景观是手工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视野,3种技术相互牵拌、各司其职,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技术景观图景。手工技术作为手工艺最为传统、核心的技术,以手为器,承载了几百年来手工艺的传承与变迁,而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是手工艺面临的现实困境。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在对手工技术带来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却也给它带来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在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途中,更应该利用好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坚持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点、核心点,更高效地保护、传承、发扬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