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化工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3-01-03王雪香魏小赟王小瑞李有雯

化工设计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王雪香,魏小赟,王小瑞,李有雯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 73006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确定为重要改革发展任务,并对此提出建设要求。随后,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我校作为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要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设目标,“第一资源”即高素质化工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便成为第一要务,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需,对其研究和实践尤为重要。

1 双高背景下“双师”内涵的分析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对于双师内涵的分析,业界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双证”说,即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双结构“说”,即双师团队应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双能力/双素质”说,即具有科研能力和特定技术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双职称”说,即两个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随着国家政策方面和学术研究方面对此给予的高度关注,“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1-3]。

结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要求[4-5],以及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改革任务,双高建设背景下化工类“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涵盖两个方面:①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个体成长而言,应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集教师和化工职业人两种身份于一体,具有胜任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指导专业实践(指导化工仿真和装置的正常开停车及事故处置操作)的能力,进而具有胜任理实一体化课程授课的能力;②从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上看,既有本校的专职教师,也需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水平专职或兼职教师。

2 双高背景下化工类“双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2.1 从“学校”到“学校”,职业工作素质需提高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已基本能满足“四有”标准,具备较好的教育工作素质。但是,前些年因为职业院校招聘注重学历门槛,入职人员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从学校毕业直接到院校上班,入职前接受的都是学历式教育模式,入职后必然“照抄”自己的学习经历到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学过程重理论轻操作,授课过程倾向于深挖理论,未明确对象学生的学情,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与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有所矛盾。这些老师虽然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因上学期间很少操作过实训装置,入职后面对不同设备经常出现“不会做、不敢动”的现象,不能快速胜任实训课程的指导,这就需要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对于企业引进或兼职的教师而言,他们具备职业人的素养,能够熟练操作装置和处理常见事故,但是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素养,经常遇到实践经验不能转化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中的现象,即“心里明白、说不出来”。目前这种现状也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培训改善措施,但总体都属于“碎片化”培训。针对个人存在已掌握的知识重复培训,欠缺的内容未得到指导的情况,缺乏针对个体和团队的系统性规划和实施方法。

2.2 职业院校教师“入厂”难,实践能力提升慢

“双高计划”对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合力培育技术技能大师作出了明确要求。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现实制约因素。因为化工企业工艺线路长,过程复杂,工作场地安全性要求极高,新入职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熟悉工艺和岗位工作要求后,师傅带领才能参与现场实际生产,这对短时期入厂实践锻炼的教师来说很难实现。因为有安全隐患等因素的存在,化工企业参与师资培养积极性较低,所以教师入厂多以参观和讨论形式为主,自然对教师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限。此外,企业很多前沿技术和工艺涉密性高,由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很难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实现双方共赢,所以企业也缺乏协同培养教师的动力,这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教师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换能力提升。

2.3 企业人才“进校”难,双师结构待完善

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是实现双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双师队伍总体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执行层面,无论是引进还是聘请的路径还不通畅。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当其身份向职业院校教师转变时,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学校缺乏在资格认定、薪酬分配、职称聘评等方面的政策,或者有相关政策,但是与这些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预期差距较大。院校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的激励措施和薪资待遇有限,难以吸引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兼职教师受本职工作时间约束,授课时间与家庭生活、学校上课时间存在冲突等因素严重影响兼职教师队伍的发展,这也制约了师资团队结构的完善和优化。

3 双高背景下化工类“双师”队伍建设策略

3.1 建设职业教师发展中心

通过建设职业院校的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通过信息化资源库精准分析和管控每位教师发展,构建在职教师研修体系。中心建设之初,既要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更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院校所服务的化工行业发展需求,教师发展在注重常规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和生涯规划三个方面的同时,更应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为每一位教师制定科学系统的成长规划[6]。同时,在繁重的综合工作压力下,教师心理也需要疏导,这也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执行层面,本着服务教师发展的根本宗旨,校级教师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学校对外的组织、协调和资源调配,以及校内不同院系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如: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学校层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和机构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精品课程制作、教学方法改革、新型教材建设、资源库建设等;面对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薄弱、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的实际问题,联系行业企业专家入校指导技术创新研发,协调组织新教师到化工企业完成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骨干教师下厂参与实际生产,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共商校企合作项目和路径,联合科研院所或高校创建共享科研创新平台等;在校内整合相关专业和资源,构建对接化工产业链的专业群。院级教师发展中心负责院内专业的布局规划、各专业间的协调和调度,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化双师团队结构。与此同时,聘请校友中的大国工匠,联合校内骨干共建大师工作室,与院级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发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致力于化工专业技术应用和师资创新能力培养。

3.2 校企共建高质量合作平台

通过与化工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在强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度合作的同时,助推师资培养,从而解决“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问题。我校与遴选的业界知名度高、学生就业人数多的化工企业建立产业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班校企联合培养、共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导师指导拔尖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联合指导在职员工参加行业大赛、联手举办员工提升培训、联合申报课题等形式,构建校企共赢的双主体合作模式,既提高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又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

“校-企-企”(即职业院校-教学服务型企业-具有培训能力的大型化工企业)联合共建大型生产性培训集团或基地。学校提供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功底深厚的骨干师资和教学场地,保证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学服务型企业提供源于实际生产,又进行了教学化改造的,从单元到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系列中小型装置,以及DCS、VR、AR、MR 等虚拟现实仿真软件,强化从理到实中间的虚拟操作练习。大型化工企业提供行业专家指导和检验前序两方,保证其工作内容与实际工艺的有效衔接,同时在进行安全评估后,可开辟部分实际生产场地供学员完成最后的生产实践上岗实练。该基地可承接职前、职后师资和化工领域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同时,这种“理-虚-实”有效融合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三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是提高合作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为全国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生产性培训基地。

依托行业和政府背书成立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依靠契约紧密连接全部校企成员单位,构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平台。职教集团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个学校为核心的校企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双边合作,替换为校校、校企、企企之间的多向、多边的网状结构合作。

3.3 逐步完善相关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双师队伍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前序所提的教师发展中心和各种合作平台有效运行的基础。以对目前的状况和问题分析为基础,应注重以下制度的优化:

(1)出台系统的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和评审机制,在职称评审、年度评优、绩效考核中均予以体现,激发老师自主要求提高的内在动力。如将取得不同等级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或获得专利、根据企业实际开发出新的实训项目、参与三教改革取得成果等条件引入制度,同时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

(2)制定可落地的分级评定细则和标准,让“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有据可依,教师的行动有则可循。考虑将“双师型”教师资质分为多级(如初、中、高三级),每一级有不同的评价细则,初级认定可偏重下厂实践时间和对应企业的评价、实训课教学考核结果、教师跟学生定岗实习的时间、取得一项化工相关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让“双师型”教师认定实现“由易到难”阶梯化管理,相对于抽象遥远的目标,确切的初级“双师”细则更能激发教师的动力,更利于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同时完善配套政策,如考虑下厂实践6个月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育人工作等的认定问题。标准和细则制定时,还应重视过程评价,摒弃忽略“过”只以“果”论成败的思维;

(3)完善引入和聘用制度,省级政府、企业和院校协商,制定多方互惠互利的制度,保证学校人才引进与企业人才流失不冲突,保证企业高技能人才能进入职业院校,而不是为企业人员换工作开辟通道。因此,共研优化聘用兼职政策更便于落地,如聘用行业专家担任学校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在入企业实践时担任专家的助理,通过参与专家日常工作实现能力提升;

(4)制定多方参与的动态评价考核机制。校地企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多角度综合而定的制度,才能有效评价具有“教育者-职业人”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动态评价制度,如规定每一个周期(如5年一个周期)内双师素质教师重新认定,确保双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5)政府层面持续出台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利好政策,如降低税收、给予补贴和优惠政策等,提高企业主动性,突破校企合作企业总是被动做“配角”的瓶颈。

5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化工类高职院校需要长期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院校建设系统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教师发展全过程、校企共建高质量合作平台保证教师技能“实”锻炼和校政共同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建设工作持续运行等策略是改善现存教师队伍发展问题的关键。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使教师队伍真正成为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进而高效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