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及方法
2023-01-03靳春峰
靳春峰
(黑龙江省桦南县石头河子林场,黑龙江 桦南 158200)
截至2020年底,全国造林677万公顷,已经完成了数百万公顷草原改良和沙漠治理,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营造林生产过程中,仍然不时出现苗木质量不一、树木质量和数量不成正比、林业资源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等问题,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于未能做好营林规划和生产管理,因此,应加强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研究,确保林业产业向好发展。
1.优化营林造林技术的意义
营林造林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国家生态质量的有效手段,营林造林技术直接关系着国家林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在营林造林技术中,林木栽种作为最关键的技术手段,与林木成活、营林造林发展息息相关。若技术落后,必然会导致林木存活率低,影响林木长势,增大成本投入,阻碍林业发展。因此,为提升林木栽种成活率,应加强林木管理,掌握林木栽种技术要领,通过适当密植、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苗木品种、科学的肥水管理等技术,降低外界因素对林木成活率的影响,推动林业发展。
2.造林规划设计流程
在营造林生产中,造林规划工作量较大,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政策支持。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政策,并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真实需求,才能为造林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在理论分析阶段,应深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从市场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角度把握林业发展需要。按照规划设计流程,需要先开展调查设计,根据上级下发的任务书深入基层和造林地,把握林地资源及其使用情况,根据实际发展要求确定规划设计内容。在此基础上,需要编制造林方案,作为造林工作的开展基础。根据不同区域造林需求,加大树种研究力度,探究树木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完成造林成本核算分析,才能做到合理选择树种和确定造林密度。从环境角度考虑,需要根据林区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把控造林效果,合理配置植被,确保生态的完整性。从经济性角度展开分析,在把控造林成本的同时,需科学应用造林技术,通过提高苗木成活率、成材率获得更多效益。根据林区发展方向、造林规模、造林技术等,合理进行整体布局和安排,能够确保编制的造林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根据方案进行造林施工设计,确定具体造林位置、面积、时间、技术条件等内容,可以形成设计文件,推动造林工作有序开展。在实践工作中,考虑到造林规划设计内容繁杂,需要把握设计要点,做到保质、保量地进行造林规划。
3.营林前适时整地的作用
3.1 有效改善造林地小气候
要及时进行土壤处理,清除影响灌木通风透光的各类树木,同时还应将草本植物和天然植被翻耕入土,有效保护种子和幼苗的生长条件并能有效改变土壤情况,增加土壤通透性,从而改变土壤温湿度条件。必须清除土壤层中的喜光树木、杂草和灌木,而对于阴凉植物,必须合理保留一些相关的灌木和草,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2 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在杂草丛生的林地,由于草根汲取土壤中的养分,其严重影响了森林根系在土壤深处的发育。大规模的土壤处理可以消除杂草,提高造林成活率,减轻幼林管理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消灭地下害虫,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和病原菌危害,为森林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3 提高土壤肥力
及时的土壤处理可以改变原有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运移,改善土壤的团聚体结构,保持土壤水分良好,避免因失水而引起土壤干燥问题。目前土壤处理过程中局部和季节变化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华南地区,由于四季高温多发,土壤处理一般都是在春、冬两季进行。受纬度和经度的影响,北方由于寒冬漫长,大部分土壤处理在秋季进行,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存。及时处理土壤的效果在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地区土壤处理的实际情况,苗木的成活可能会受到水分蒸发的影响,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为此,及时做好整地工作尤为重要。
4.选择造林树种
树种选择为造林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林木高效、高质量生长,在影响林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结合实践经验来看,树种选择首先应重视繁衍能力和抗逆性能。从生长条件着手,尽量选取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树种,同时要求与栽种地域相适应,可以使树木保持较强的生命力,降低树木死亡率。在对树种进行丰富时,需要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通过分片种植丰富森林层次,提升森林整体抗病能力,避免出现树林成片死亡等情况。此外,需选择结实能力强的经济树种,充分展现人造林作用。如选择银杏树、落叶松等成材树,能够凭借主干速生性加快林业发展,解决地方林木资源匮乏问题,尽快扩大森林面积,并取得良好绿化效果。树木材质优良,不仅可以获得较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也能增加地方木材蓄积量。选择核桃、榛子等经济树种,要求与地方气候、土壤等条件相适应,通过获得较高产量创造产品效益,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还应选择性能佳、寿命长的树种,使树木保持无分枝、枯叶少等状态,有效控制树种质量,预防森林病虫害发生。增加树林生长面积的同时取得良好种植效果,使单位面积树种性能有所延伸,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未来多个领域用材需求。
5.确定造林密度
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确定造林密度。从自然条件、经济性等方面考量,通常用材林密度比防护林小,而慢生林的密度比速生林大。在相对干旱的区域,同样需要适当减小造林密度,避免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做到有效维持生态平衡。首先,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应避免造林密度过小。因为即便早期投入较少,在树木产量、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整体效益不好,也将导致林木经营管理成本过高。结合地方林木市场需求、运输条件等情况,应适当增加造林密度,创造更多营林利润。其次,从自然条件来看,林区土壤、雨水等各种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林木生长加快,应避免造林密度过大引发严重资源损耗,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而在环境相对差的地区,如空气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等地带,应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依靠树木绿化作用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在沙漠化地带,考虑到水源稀缺,需要合理设计造林标准,根据水源分布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以免因水分缺失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在营造林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造林目的确定种植密度,如在建造经济林时,需要注重效益提升,通过减小种植密度加快树木生长速度;在建造防护林时,需要避免水土流失,加强环境保护,因此密度比经济林稍大,更多地发挥树木根系固土保水作用。但在田地周围种植防护林,考虑到农田对空气流通性要求,需要适当减小密度,确保作物稳定生长。将立地条件当成是根本因素,通过试验、调查等手段合理确定造林密度,才能推动林业的健康发展。
6.适时整地的方式方法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条件不同,自然条件复杂,造林和土壤治理难度加大,并且我国林区类型多,部分甚至位于边远地区。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土壤处理。有些树木根系深而宽,生长过程高而长,符合造林和土壤处理的质量要求。土壤处理主要分为综合性和局部性土壤处理,局部性土壤处理又可细分为带状土壤处理和块体表面土壤处理。
6.1 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的土壤处理方法适用于平坦地区、低坡度的山区和软质边坡以及不易被风和水侵蚀的地区,该方法能有效改善被测对象的定位条件。土壤综合治理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造林或畜牧业,也可用于局部土壤治理。采用地带性土壤处理方法对局部土壤进行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平原地区,也适用于山区。
6.2 块状整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森林条件,比较灵活,省时省力,但缺点是改善区位条件效果差。在平原地区可以采用开敞式和高平台的方法,而在山区则采用坑、块、鱼鳞的方法。土壤处理的主要优点是提供充足的水,以及满足森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条件,因此有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通过土壤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温度和地表温度,为土壤处理赢得更多的时间。通过土壤处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时清理天然植被,改善土壤湿度,增加降水穿透土壤的能力,为森林提供充足的水分。
7.播种栽植
在林木播种栽植阶段,目前可以采用的造林技术较多,各自拥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针对面积较小的地块进行苗木大规模种植时,可以采用分植造林技术,通过挖树穴直接栽种树苗,在原有树木基础上进行林木培育,节约种植成本的同时,保留优良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同时达到较高技术要求。具体来讲,需要掌握好穴底平整度,并将树苗梢部拉直,保证栽种质量。此外,应加强栽种深度控制,以免因树苗未能及时吸收地下水分出现成活率下降问题。在大面积造林的情况下,时常采用播种造林方法,可以提高种植效率,使树种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但受土质、降水等因素影响,后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树木进行护理,以免树木无法保持健康生长,因此管理难度较大。在恶劣环境下,常采用植苗造林技术,栽种方法简单,可以将树苗移植到潮湿性土壤、干燥土壤等不同土壤条件下。但该技术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经历漫长的树苗培育过程,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建立相应生态系统提高树木萌芽率,并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栽种技术,如干燥地区需要深栽,确保苗木获得充足水分。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在春秋季节采用插条造林技术,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但容易出现存活率不高问题。在插接时,应做到提前清理无用部分,并在结束栽种后将土壤压实,依靠地膜覆盖方式提高存活率。
8.营林造林技术的优化措施
8.1 科学选苗
在选择常规苗木时,应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大竹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适宜,热量充沛,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白皮松、黄栌、白蜡等植被适应当地生长环境,森林成活率高。对于不同来源的幼苗,做相应的工作。苗木的主要来源有两种,即移栽苗和自育苗。对移栽苗要做好检疫和病原菌防治,及时消毒,提高移栽苗成活率。消毒试剂可以是石硫混合物或波尔多溶液。将幼苗浸入4o~5oBéstone硫磺混合物中10~20分钟,然后取出。清洗幼苗根部,促进幼苗成活。对于独立育苗,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严格控制育苗、施肥和细菌防疫过程。容器育苗有利于保护幼苗根系,提高幼苗成活率,是冬季造林的首选。
8.2 根系处理和育苗技术
在造林技术中,根系处理技术能长期保持根系湿润,提高树木成活率。在根系处理中,可采用纸浆根法处理树木根系,添加适量肥料,浸泡在含有一定有机质的泥土中,减少根系失水,保持移栽幼苗的活力。同时,在根处理技术中,要保证泥中磷含量丰富,磷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可以增加幼苗的根须,通过根须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幼苗的养分吸收能力,为幼苗的生存奠定基础。此外,容器育苗也有利于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选择容器时,应根据幼苗的生长速度和离开苗圃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大小。配制营养土时,应尽量选择渗透性强、成本低、来源广、肥力强的土壤作为基质,并根据苗木类型和常见病虫害配制杀虫、杀菌药物。从而加强对苗木根系的保护,减少根系损伤,提高树木的养分吸收能力,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8.3 整地技术和抗旱技术
整地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细菌,并为幼苗的存活提供合适的环境。在整地过程中,可采用火烧、化学清除和切割;根据当地地形,也可局部或整体清理。通过整地,可以改善土地质量,保证森林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促进幼苗的存活。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运用科学技术,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在造林技术中,抗旱技术是提高树木成活率、促进苗木健壮生长的重点和难点。具体来说,从幼苗开始到定植,应选择合适的土壤水分和温度进行定植。深度应与根系大小相适应,并最终覆盖土壤。同时,注意地表覆盖,如植被覆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苗木成活率。此外,化学防治技术,如化学除湿剂和根室保湿剂,也可以用来达到抗旱和提高幼苗成活率的目的。
8.4 强化环境保护和补偿立法
确保环境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通过加大环境补偿立法,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与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统一运行奠定法律基础。制订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采取科学、系统的环保措施。与此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污染防治法规,逐步将生态补偿纳入法制化轨道。
结论
营林造林技术关系着林业发展。在营林造林过程中,林木成活率不仅关系着成本投入与经济收益,还影响着林业发展壮大。为提升林木成活率,应科学选苗、整地清理,加强根部处理与科学育苗,积极应用整地技术、抗旱技术。同时,还应根据林木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栽种方式、最佳栽种时间,全面提升林木成活率,发挥营林造林技术的作用,促进林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