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3-01-03刘晓莉
党 丽 刘晓莉
(眉县国有营头林场,陕西 眉县 722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林业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商品林森林资源采伐量较大,必须要通过营林造林的方式来增加森林资源。植树造林是林业建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但受一些观念和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营造林的质量不高。如何有效地提升造林成活率是植树造林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为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营造林质量,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目的。
1.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很多从业者产生不健康的经济意识,只着眼于当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和可持续的发展,使得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前期未得到重视,导致后期形成严重后果。现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沙尘暴、雾霾、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事件,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因此,开展营造林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极其重大和深远,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降低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提高造林质量可以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品质,这是因为树木能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且树木可以减弱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噪音传播,可以确保身心健康,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在营造林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地貌以及气候环境和种植土质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种植,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以及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2.1 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不足
数据统计是林业工程营造林工作中十分基础的内容,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不够严谨,最终导致统计的数据不够准确。同时,数据漏报、错报和数据重复多次的现象出现,极大地阻碍了林业工程的发展进程。因此,统计数据上报也成了影响现代营造林质量的因素之一。
2.2 管理及后期保护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林业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很广,而且林业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持续很长时间,短期内无法完成。因此,以往较为传统的林业工程的营造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但从目前来看,现阶段营造林的管理及后期的保护工作仍旧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很多苗木存在比较严重的虫害问题,建设营造林所选的苗木品种比较劣质,这直接导致很多苗木的存活率大大降低。除了以上情况外,还有部分区域“重头轻尾”,即树木栽种开始时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忽视后期的林木管理及保护工作,使得造林效果不好,导致营造林的质量低下、树木的存活率降低。
2.3 苗木成活率较低
造林树种成活率偏低问题在林业工程中广泛存在,导致营造林成果受到严重影响。苗木成活率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树种选择、栽培管理、土壤条件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皆可能影响到树种的正常存活。特别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恶劣天气经常出现。如果在营造林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应对天气问题,将会导致树苗成活率降低。
2.4 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一些基层地区依然存在着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虽然能够依据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开展造林工作,但后期树木的养护管理却遭到了忽视。树木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病虫草害等问题直接威胁到树木的生长质量。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维护机制,将会出现病虫害大面积蔓延现象,对林业整体发展造成危害。一些林业工作人员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不够丰富,难以科学预测、正确鉴别病虫害类型,无法提前进行预防。而林业病虫害的隐蔽性较强,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机。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在防治病虫害时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等单一手段,不仅难以根除病虫害问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到林业生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3.1 加强统筹规划工作
第一,开展营造林工作之前,规划人员需依据营造林整体目标,实地勘探造林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区域水质条件、土壤类型、地质环境等诸多内容深入了解和掌握。结合调研结果,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方案。如部分区域土壤较为贫瘠,选择的林木需具备较强的耐瘠薄性。部分区域土壤条件优良,可在规划树种间套种一些经济作物,这样不仅地区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改善,又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要妥善计划与分析营造林作业中的关键环节,详细设计细节问题,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营林方案,以便顺利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充足配备造林技术人员,且选择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以便从人才角度保障营造林的质量。
3.2 提高苗木成活率
由于苗木成活率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为促使营造林中苗木成活率得到提高,需从多方面着手。第一,科学选择树种。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需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下去,对造林树种精心选择。不同区域具有差异化的环境条件,而各类树种皆有各自的生长习性,如果选择的树种与区域土质类型、气候条件等不相适应,那么将难以存活。如一些树种适宜生长于光照充足区域,一些树种则不宜接受长时间的光照;一些树种喜湿性特点明显,适宜种植于土壤含水量较大的区域,一些树种则容易因土壤湿度较大而难以正常存活。因此,工作人员在树种选择时,需将区域环境条件、树种生长习性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以便促使苗木存活率得到提高。第二,加强育苗管理。树苗的培育关系到苗木的后期生长,目前出现了较多的苗木培育技术,如播种育苗、扦插育苗等。在育苗过程中,要结合苗木生长习性,科学选择育苗技术。育苗人员要严格依据相关技术规程开展育苗工作,科学调控树苗生长的温湿度条件,做好苗期病虫害预防工作,促使苗木的生长质量得到提高,抗病能力得到增强。第三,改地适树。为促使造林质量得到保证,还需要积极改造植树环境。目前,一些造林区域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出现了酸碱失衡等现象。造林人员需提前调节土壤酸碱度,保证栽植树种能够正常存活。此外,实施造林之前,要将环境中的垃圾、杂草等彻底清理掉,避免威胁到林木的生长。
3.3 科技助力,发展创新,多元格局,绿色发展
为提升营造林质量,在林业工程中,林场在做好上述工作基础上,还要注重营造林管理工作创新,以科技助力,不断创新营造林新模式,既要注重造林,又要加强营林,着力打造多元化营造林格局,推动林场营造林工作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在科技助力方面,在营造林中加强应用现代科技,助力营造林工作。如种植带有土球的树苗前,利用卷尺、游标卡尺和长尺进行测量,其中游标卡尺测量地径,卷尺测量土球直径与厚度,长尺测量树苗高度和冠幅等,再用手机拍下测量结果图片,最后把测量数据与图片录入手持终端森林大数据App中,新栽种的每棵树木都有了自己电子身份证,可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后,通过大数据全面、深入地分析植树造林情况,及时掌握树木种植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BIM技术提前模拟苗木在每个阶段生长情况和分布情况,掌握造林区域、范围、树种、数量等信息,减少由于规划不足而导致成本增加。同时,每棵树木都设置身份二维码铭牌,在现场管理中,通过扫一扫掌握苗木来源、树种、规格及产地、年龄、维护等情况,创新营造林管理工作。而在多元化发展格局方面,打造“近期得利+长期护林+相互促进+农林并进+协调发展”新格局,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重点,引导当地农户参与,促进营造林质量,还能助力脱贫攻坚,使林场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3.4 技术发力,多元联合,生态营林,科学造林
科学技术是保障林场营造林质量的前提,因此,要在林业工程中加强营造林技术普及和推广,尤其应加强一线种植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发挥营造林技术优势,保障营造林工作深入实施,将管好、育好、用好林作为根本原则,将提升营造林生产作业质量为中心,着力实现生产过程全过程管理,既要强化生产人员自身责任意识,又要提升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定期邀请林业专家开展营造林技术培训,加强学习树木造林先进技术与方法,采取林分分类科学抚育技术与补植补造相结合方式,大力加强病虫害和鼠害防治,有效落实任务分配公示制度、生产作业合同制度及作业人员实名制度。强化森林培育考核,不断强化森林抚育质量,着力实现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在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中,既要注重开展上述基础工作,又要注重扩绿+提质+增效作为生态营林基本思路和遵循科学造林,始终将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贯穿营造林全程,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自然同时要顺应自然,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强化营造林内生力和驱动力。
3.5 优化管理及维护机制
传统林业工程的营造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要想达到顺利完成林业工程建设的目的,必须要优化现代营造林的管理及后期的工作维护机制,采用更为科学先进的营造林管理技术。在一般条件下,植株的品种不同,其生长周期及生长特性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管理及维护。1)在树木的栽种阶段,应选取较为优质的幼株进行栽种,这样可以提升树木的存活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树木患病虫害的概率。2)在栽种幼苗之前,应该做好幼苗种类及每种幼苗数量的登记工作,方便后期的分类管理。对于那些经过长途运输的幼苗,要对它们进行补水,在吸收足够的水分之后再进行栽种。3)调控树木的栽种密度,严格把控好每棵树之间的间隔距离。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栽种密度尽量小,每棵树之间的距离间隔大一些;较为矮小的树木的栽种密度尽量大一些,每棵树之间的距离间隔小一些。很多树木都对它的生长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确定栽种密度时,还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的肥沃程度、湿度及盐碱度等因素,确定最适合树木生长的栽种条件及栽种技术,并设计出科学的栽种方案及不同树木之间的搭配栽种方案,提升树木的成活率。
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林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营造林工作的开展质量,因此,林业主管部门需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林业人员队伍组建起来。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投入充足的资金资源,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配备现代化设备设施,改善林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为营造林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其次,要大力培训现有的造林护林人员,将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技术等作为培训的重点,促使造林护林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落实责任机制,对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定期组织考核活动。为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需在薪酬调整等多个方面积极利用考核结果,以便促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主动落实各项管理任务。此外,林木的存活与生长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林区周围民众广泛宣传林木资源的保护意义,详细讲解破坏林木资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民众的护林意识得到提升,避免出现随意砍伐、纵火等不良和犯罪现象。为保证宣传教育的效果,要综合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如横幅标语、电视广播、网络技术等,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由于基层民众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接受能力,在宣传过程中需选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提高宣传工作质量。
3.7 重视数据统计工作
数据统计是贯穿于营造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营造林的管理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对营造林数据统计的重视程度,以数据的精准带动质量的提升。第一,培养统计人员工作素养与职业态度,确保统计人员勇于克服困难,坚持数据统计的高标准,严要求。第二,创造条件,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统计工具,提升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工作难度,如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第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统计。比如抽样调查法,其得出的数据也比较准确。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营造林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对营造林质量控制的重视力度,加强对营造林相关工程的管理,认真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加以防范。要保障营造林流程的顺利进行,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积极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林业快速发展,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