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思考
——以石屏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例

2023-01-03孔疆坪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期
关键词:县域发展

孔疆坪

(中共石屏县委党校,云南 石屏 662200)

1.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实现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和基础,也是难点和热点。而当前县域乡村振兴的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1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模小弱散,没有形成带动效应

截止2020年底,石屏县117个村委(社区)已全部登记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土地流转规模占比较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仅占全县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8.6%,远低于全州28.7%的平均水平。乡村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受市场、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产业发展资金量少、经营规模小,分散而弱小的问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来看,县域内产业小弱散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没有形成带动效应,乡村群众致富渠道受限,制约了县域乡村振兴。

1.2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能低

石屏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县,“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发展规模化产业条件受限,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新技术推广使用难。乡村从业者整体素质偏低,没有技能特长,县域内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水平层次,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资源利用效能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为1.64:1,低于红河州1.78:1,低于云南省的1.68:1的水平。就石屏县域内的乡村而言,技术、资金、人才、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缺乏,县域内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1.3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石屏作为明清时期临安府跻身“文献名邦”的硬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传承着先辈的文化基因,文化建设事业可圈可点。这既是优势,但也易使人们思想保守、固守陈规。这种思想在产业发展上具体表现为品牌意识不强、小富即安,缺乏塑造品牌影响力的精神动力。县域内保持认证有机产品仅6个,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品牌不多,排名红河州第五。豆制品、杨梅、火龙果、白萝卜、水产养殖等是石屏的传统优势产业,但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塑造,线上线下销售困难,市场销路没保障,市场竞争力弱。

1.4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2018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部署安排。但由于石屏县域内乡镇、行政村情况千差万别,其思路、优势、机会千差万别,在乡村产业发展组织、模式、策略等方面难以统筹。而产业发展是需要从县域经济实际的发展战略层面来思考的,这就使得县域内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等不明确,组织化程度低、规划滞后,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5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

县域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无论是从事特色种养殖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中、下游等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县域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作保障。从石屏县域内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来看:一是缺乏县域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不足;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窄、体制机制不完善,融资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1.6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困难,制约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石屏县域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在第一产业,以第一产业优势作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支点,实现三产的融合发展。在保证一产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二产,并逐步依托县域优渥的生态资源、特别是异龙湖的生态优势向文旅等第三产业转型。所以,石屏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发展第三产业。但就现阶段看,县域文旅产品和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究其原因,是县域内尚未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缺乏文旅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思路,未采取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由于缺乏市场势必导致其第三产业发展无力,从而反制一二产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以石屏县域内的杨梅产业发展为例,杨梅种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种植面积17.5万亩。工业链上杨梅相关精深加工产品,诸如杨梅酒、杨梅果脯等品质上乘,域内百姓认可度高,并已注册商标品牌,产品的利润效率不断提升,但其知名度仍未覆盖红河地区,杨梅食品加工仍然属于粗放加工产品,处于以量换取利润的产业链低端,这使杨梅产业难以持续发展。

县域内文旅产业发展困境与之类似。异龙湖是国家级4A级景区,生态优势明显。石屏古城区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名宅、府第192座,被誉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域内独具民族特色的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是“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但域内景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却举步维艰。从理论上讲,产业文旅联动发展虽能助推第三产业发展,但因缺乏文旅和市场营销理念,县域内文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仍深刻影响着产业的融合发展、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实现。

2.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思考

要加快县域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粗放低效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设法拉长乡村产业链条和产业价值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产品为载体,着力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乡村产业链条。依托县域生态、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产业新业态,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乡村农业产业体系。

2.1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思路

以搭建平台,形成机制,攻克技术,转化成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抓重点。建设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专家指导组。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的要求,建设一批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创意、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全力打造“云南省重要绿色果蔬生产加工基地”,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乡村振兴之路。

2.2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目标

2.2.1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强做优以杨梅、蓝莓、猕猴桃、白萝卜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创建及认证奖补机制,着力争创“中国优质早熟杨梅基地示范县”。二是坚持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载体和基础,扎实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三是全力推动“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行动,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聚焦“生态、特色、基地、规模、主体、业态、市场、品质、智慧”九大要素,突出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以农业产业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集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 “一湖两城”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生态廊道为抓手,着力构建“一湖引领、双城带动、两廊串联、十团闪亮”的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新格局。

2.2.2 全面推进湖城、城乡融合发展

把湖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解决好人、湖、产、城、村的关系。一要按照“湖城一体、城乡一体,农工互促、农旅融合”的原则,做好湖、城、乡和村实用性规划,抓实村庄建设。二要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建立县域城乡一体的人口服务管理、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政策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打开农民进城的“大门”。三要加快推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实现人与地、人与物的结合。

2.2.3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按照“试点先行、引领示范、全面推进”思路进行试点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重点配套完善乡村物流设施,改善自然村道路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打通电商物流进村“最后一公里”。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落实“规划、绿化、文化、整洁化”要求,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健全农村污水、垃圾收治体系,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3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2.3.1 整合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源

针对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充分整合县域内工商企业优势与乡村的自然、土地、人文等资源,闯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一是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和城市资本下乡,组织县域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利用乡亲、乡情和乡愁,动员离乡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县域乡村产业链;三是鼓励具有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服务指导,发挥余热,为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2.3.2 制定《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时间跨度长,难度大,涉及面广,应制定好《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规划》是县域内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乡村产业振兴极具现实意义。因此,一要对县域内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进行深度调研和论证,并据此确定县域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举措。二要根据县域具体情况,进行规划统筹,明确县域内乡村产业的发展思路。三要围绕既定的乡村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具体可行路径,制定相应的策略及方案。四要组织相关专家,按照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生态要求,重视高新科技的应用,面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对《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

2.3.3 健全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应明确其发展的意义、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与模式流程,厘清负面清单,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保障措施。一要根据县域乡村产业发展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的存在问题,探索制定乡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树立县域一盘棋的发展思想,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走农工商贸旅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三要探索改革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四要建立有效的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扶持,实现农产品的生态化和市场化发展;五要大力整治空心村,引进企业资本,合力打造乡村精品民宿,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从业者的自律和行业服务意识。

2.3.4 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聚合示范带动

摸清县域乡村特色产业,把乡村产业做精做细,打造本土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建立县域乡村特色产品目录,推介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形成县域乡村特色产业知名品牌。抓紧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经营主体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一手抓本土优质企业的扶持,一手抓外企的引进,推进产业联盟的建立,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将县域内中小企业聚集成大的市场主体,使其成为吸引资金的洼地,政策扶持的载体,用好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聚合示范带动。

2.3.5 夯实平台基础,推进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全链发展

依托县域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选择特色鲜明、链条健全、业态丰富、创业活跃的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效增值和价值功能开发广度。以石屏豆腐、杨梅为切入点,建设集交易、展示、仓储、体验、文旅“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汇集产业发展文化、展示产业发展历史、集合产业发展资源、形成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与“绿色食品牌”相融合,搭建统一的运营推广平台,扩大县域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打造一流的认证服务平台和科学的追溯平台。聚合农业、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和市场、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交易、消费全程一码追溯,推进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全链发展。

2.3.6 构建支撑体系,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发展

依托县域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发展,留住县域产业链主体,让农民享受乡村产业增值效益。加快建立县域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标准执行示范。立足县域实际,科学布局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园地。推进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打造县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县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总之,县域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整合各类资源,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夯实平台,培育龙头,构建起完善的支撑体系,才能确保县域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县域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县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