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文化下的中医康复实践

2023-01-03杨丽霞崔韶阳彭志华袁双双罗菁李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康复服务文化

杨丽霞,崔韶阳,彭志华,袁双双,罗菁,李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1 “和合文化”润养发展脉络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同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独特的中华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中医,也润养了丰富的中医。

1.1 和合理念下的中医

1.1.1 中医“和”文化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学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1]。中医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先辈们在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先辈们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晶。《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内经》围绕“和”理念,从探究天道,剖析天地人的关系,归纳总结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如何顺应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首先研究“天”的规律,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统一、协调,有序、适度,此为“天地之和”[3]。其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有所“顺应”或“法于阴阳”,人与天地相和,方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相和合,才可“形与神俱”“长于天命”。

“和”是中医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中医药的天道观、疾病观、治疗观、健康观等[4]。

1.1.2 和合文化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国语·周语》也记载:“声音相保曰和。”由此可见,“和”字最初之义是指声音相应,和谐地歌唱或伴奏。后来延伸到政治、哲学、社会学等领域,意指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睦。“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像容器的盖子与下部的闭合,《说文解字》曰:“合,合口也。”即将本义引申为闭合、合拢,更有合作、会和、联合之意。“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哲学和智慧,是食物和谐、鞋套、平衡发展的状态[5]。《易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医和合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和合观念一脉相承,和合是生命赖以形成、存在、运动的基础,和合是健康、快乐、智慧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6]。

1.2 和合的康复

康复医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或补偿功能,进而利于其后期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使其快速回归家庭和社会。中医康复学具有“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的基本观点[7]。和合康复就是通过构成康复过程的各个成员和环节和合互动,既各尽所能,各当其事,各司其职,又合作制胜,密切协作,构建有效的和合共同体,营造健康有序的和合康复体系。

(1)和合康复顺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8]。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发展中医特色康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支持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的发展及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9]、《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10]中都提出了要积极“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这都表明将会给中医康复医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和合康复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途径

在思想上,我们围绕医患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突出医者仁心、身心互建的“和合”康复理念,善于寻找患者的力量,量化康复目标,树立康复信心。在治疗体系上,坚持“针康药一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针灸、中药等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促进患者整体功能康复。在管理模式上,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功能恢复为目标,团队协作,共建精准干预、动态调整、循序渐进的康复疗程。从深度上看,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精准评估,借助智能化康复平台进行监控与反馈,构建适合患者个性化治疗的康复方案。从广度上看,医-护-康-陪协同合力,多学科融合,多资源整合,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实现全周期康复治疗。

1.3 和美科室营造文化空间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以人为本”是科室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价值取向。

(1)培育科室“和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为“天下之达道”。孔子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1]。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可见“人和”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关键。科室文化建设,主张平衡与和谐,以和为贵。以“仁和精诚”来规范和约束学科成员行为,对待患者言语温和,举乃和柔;对待同事谦和礼让,互资相长,顾全大局,有利于增强学科凝聚力,有效实施科室目标及个人目标的和合,共同营造医患和谐亲密的氛围。

(2)营造美好就医环境。就医环境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科室理念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外在体现,让患者在温馨而富有中医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就诊和治疗,充分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给医患一种审美的感化和内心的平和。充分利用科室文化墙、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优势,实施资源共享,开展健康宣教,传播科学康复理念,普及中医药知识,将科室形象和“和文化”传递给患者,愉悦患者的身心,以积极的状态配合治疗和保持康复训练。

(3)以患者为中心,“医-护-康-陪”综合管理模式,注重患者需求和就医体验感受。医者仁心,身心互建,善于寻找患者的力量,量化康复目标,体现医学人文关爱,通过规范医护康工作人员仪表仪态、专科康复护理技术等关键点服务标准流程,通过对康复病房护工和照顾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康复技能的培训和运动处方的监督执行,为患者提供全周期优质的康复医疗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建立增强康复自信心,在康复锻炼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2 多学科协同打造融合体系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作为一种新型诊疗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认可。通过多学科合力促进康复发展能够满足患者多方面的康复需求,增加治疗的有效性[13]。

2.1 充分发挥中医康复特色和优势

中医康复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康复治疗上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显著优势。尽管中医典籍中没有完整的康复医学体系,但中医的康复理论与方法一直贯穿于中医学的实践中。中医理论和实践方法与康复整体功能目标相一致[14]。传统的中医康复手段凝结着历史智慧,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揭示了针灸、中药等中医治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坚持“针康药一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吸收中医思想,挖掘中医技术,将针灸、中药等传统医学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康复实践中,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提高康复水平。

2.2 各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整体医疗

打破学科壁垒,结合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建立包括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专家、护理人员等在内的康复诊疗多学科合作团队。在康复患者的诊断分析、计划制定、综合护理、康复效果评价中实施多学科融合,使康复诊治计划更加专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康复治疗技术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助推“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落实,帮助患者获得更加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康复整体治疗方案,心理和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康复,达到最优康复治疗效果。

2.3 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康复竞争优势

通过以MDT为主导的医护康联合查房,多学科会诊等形式,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不同专业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拓宽医务人员知识辐射面,全面提升医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和康复专科能力,有效提高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对疑难复杂疾病的康复诊疗水平,促进康复临床学术及技术水平进步,使服务体系更加规范,服务能力更加提升,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全方位打造康复专科的核心竞争优势。

3 资源整合丰富康复实践

3.1 社会资源关联康复新动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康复资源,丰富康复路径。将康复服务延伸至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拓展康复服务范围。探索与养老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和家庭病床,健全双向转诊运行机制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落实分级管理,组织康复核心团队定期到社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业务指导,进行康复知识和适宜康复技术讲座,培训社区医生、志愿者及家庭照护者掌握居家康复技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康复认识,保持康复治疗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康复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3.2 促进康复智能化,优化多元发展平台

康复医学覆盖人群主要有残疾群体、老年群体、慢病患者群体等。我国至少有8000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亿人。未来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48亿,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7000多万人。当前慢性病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构成的85% 以上[15,16]。但我国康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不仅康复治疗师、康复医院匮乏,康复设备也很落后。传统康复治疗需要康复治疗师一对一、手把手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效果和训练效率都严重依赖于康复治疗师的个人水平。

(1)通过借助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使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从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方面优化人机交互,并通过详细记录治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显著提升康复训练效率,改善康复体验,为患者提供长期稳定的康复训练。

(2)参与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智能化康复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网络平台,通过设备、用户、机构互联互通,有效对康复诊断结果、评定报告和治疗记录全程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的监控,实现医患及时有效沟通交流,动态监测康复计划实施过程和远程康复训练指导,使康复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达到精准康复的目标,同时为康复过程提供有效数据参考,助力康复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优质康复资源共享。

(3)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思路,依托三名工程高校资源,携手企业、科研院所多方合力,康复医疗产学研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康复先进技术创新,科研项目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优化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康复创新型人才和智能康复领域人才建设,促进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

4 总结

和合文化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康复学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康复服务实践和理论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以及“治未病”等思想,具有切实的临床疗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康复学在应用中谋发展,研究中求创新,我们将秉持“和合”康复理念,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多资源整合,多学科融合,多方面合力,建设和谐稳定的康复秩序,积极探索中医康复实践模式,推动中医康复的发展,同步于全民健康的需求,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体系。

猜你喜欢

康复服务文化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