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的人文关怀
2023-01-03赵丽燕吴莉娜刘雄涛石夏荔骆卫玲
李 娜,赵丽燕,吴莉娜,刘雄涛,古 茹,彭 维,石夏荔,雷 丹,张 静,骆卫玲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手术室,陕西 西安 710004,fxf789@163.com)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患者为中心”“舒适化医疗”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重视。在临床上,低体温症近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易发生于手术中或手术后,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全麻的患者。术中精心护理可避免低体温的发生,对保护患者生命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围术期正确的预防、干预策略,对预防低体温的发生,促进患者术中的安全和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具有一定意义。
1 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
低体温的定义是体核温度(中心体温)低于35℃时称为低体温,简称低温。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有很多,如年龄过大、年龄过小、室温调节过低、麻醉(尤其是全麻)意识丧失,也意味着人体调节机制的丧失,且麻醉多可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战反应的抑制,因此全麻过程易出现低体温;皮肤裸露和输血输液也易导致体温降低或发展为低体温;手术创伤本身可以使正常的中枢体温调节发生改变,尤其在出现低压或低血氧时,机体产热减少。由于围术期低体温对生理功能及机体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可以出现许多症状,如战栗、心率变慢、呼吸急促、支气管痉挛,低体温严重时呼吸减慢、呼吸动力下降、意识错乱、反射亢进,严重低体温则意识下降、反射减弱。此时若做生化检查会发现许多指标和生理功能改变[1]。
术中出现低体温,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御寒反应(麻醉中易出现)、心律失常(发生在手术降温期间,是严重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肠胃反应(发生在术后一周,出现胃的应激性溃疡)。围术期寒战可以出现在术前,也可出现在术中或术后;低体温还会引起凝血异常,出现凝血功能下降,使术后伤口易感染和伤口愈合受到抑制[2]。
2 老年人围术期低体温干预预防的意义
2.1 围术期低温对老年人机体的损伤
由于生理衰老和病理衰老,老年人的疾病也随之增多,而需要手术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加,如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2020年每年平均手术量都超过了3万台。该院2021年1-6月份已完成15 283例手术,其中60岁以上5 078例,占33.23%,可见老年人手术率之高。围术期若出现了低温,老年人最易并发寒战,寒战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其次老年人围术期低体温还容易并发酸中毒、碱中毒等酸碱平衡紊乱,以及低钾血症、高钙症等现象。这是因为老年人生理或病理功能低下,失去对电解质紊乱的有力调节,这也是诱发室颤的原因[3]。
2.2 围术期低温干预预防的人文意义
我国从二十一世纪初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所以注重提高和研究老龄人群疾病治疗和护理干预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范畴。
从表面看,低体温发生属于一般的护理技能和水平问题,但实质上从医护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也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细致、周到,富有人文情怀的护理干预,就可能完全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甚至避免患者的死亡。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爱心,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人文关怀的认识。有学者指出“弘扬人文关怀精神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精华”[4],强调要努力提高医护人员发现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勇于解决伦理难题的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和素养。医护人员在围术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因而要重视人文关怀,要认识到把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干预中,消除术后低体温并发症。
临床对低体温概念的认识较晚,近十几年才引起重视,医务人员钻研创造,发明了一些方法和设备,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器、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器、体温持续监测传感器等仪器的发明完善和普遍应用于临床,从而提高干预预防质量,避免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这种科研精神就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这也是在加强医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重塑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加强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的背景下,钻研创造出对护理患者有益的新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驱动下发明的仪器和探索的方法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也有着实际的意义。
3 术中护理干预的人文关怀行为
希波克拉底曾说:“我之唯一目的,为患者谋幸福”[5]。当患者住进医院决定手术或已躺在手术台上时,他就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给了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责任不谓不大,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此时医护人员肩负着生命的重任,在能力与设备的结合下,运用医学技术努力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或挽救其生命,这本身就反映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括手术前的综合护理干预,手术中的精细观察和护理处理策略,同时也包括手术后的护理干预直至康复为止。手术与麻醉的准备、实施过程实质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要求[6]。从实践过程看,手术与麻醉的人文关怀行为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不仅反映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层面,同时也是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展现。
3.1 术前的人文关怀行为
①术前通过对患者的年龄、体温、血压、心率、体质、合并症、心理、个性等进行全面了解,结合手术方案制定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对低体温的预防)。②术前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树立对手术的信任,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手术前的心理压力最易导致急性心理应激综合征,因此手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医护人员温和的态度,有信心的表态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耐心地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方案及注意事项,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缓解并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③营养护理。老年人手术前应注意维持营养均衡,提高机体产热的功能,使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所需的热量,因此术前一周医护人员要强调患者的饮食,增加易吸收的高热量食物,维持营养均衡。
3.2 术中的人文关怀行为
围术期低体温主要发生在术中,尤其是全麻患者,其有许多诱因,所以要特别注意相关的护理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要注意手术室温湿度的调控,一般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0~25℃,湿度维持在50%~ 60%,苏醒室室温也不应低于20~25℃。②缩短等候手术时间,患者移到手术车,推出病房到手术室,这段时间患者情绪最紧张,心跳加快、面色苍白、手足发凉。患者术前恐惧、紧张、焦虑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术中寒战。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谈话转移和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可预热手术车上的被褥,引进有保温功能的手术接送车,保证患者在接送及床转移过程中的保暖,避免暴露;术后可用温热毛巾覆盖患者四肢;手术时可对患者暴露部位用保温毯保暖。③液体要加温,将患者输入的液体提前复温至37~38℃后输注。机械通气的患者加用湿热交换过滤器。④防止体腔热量散失,手术时间较长时体腔脏器暴露于空气中可引起体温的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冲洗体腔时用温热的液体,以减少热量的散失。⑤观察监测指标,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体温以及患者的反应,如寒战等。⑥体温动态监测,体温正常范围36~37℃,36℃以下为低体温。若发现体表温度低于36℃,就要注意检查原因,采取措施,一是不能让体温下降到36℃以下,二是下降到36℃以下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能继续下滑。
3.3 术后的人文关怀行为
术后仍需注意低体温的发生,患者麻醉清醒后,需要体温恢复到正常(核心体温达到36.4℃以上,体表体温达36℃以上)以及血压、心率等恢复正常后方可离开麻醉复苏观察室回到病房,病房温度应调到24~25℃为宜,其次对身体的保暖如被褥的选择也应重视,继续输液仍要加热。术后也要重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7]。此外,建议对患者家属开展人文关怀,以缓解其因为等待而产生的焦虑,这对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通过对围术期患者采用精细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运用一系列护理措施,不仅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也可为以后的低体温综合护理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患者舒适度提高、并发症得到进一步控制,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