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族村寨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以黑龙江省富裕县东塔哈村为例
2023-01-03辛志凤
辛志凤
(大连民族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路上不掉队,笔者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镇东塔哈达斡尔族村为例,探讨推进东北少数民族村寨创新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路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镇东塔哈村位于乌裕尔河和嫩江交汇处,1649年由达斡尔族人建村。现居住着汉、达斡尔、鄂温克、朝鲜、柯尔克孜、蒙古、满等多个民族,其中达斡尔族人口最多。该村是富裕县46个贫困村之一。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广大干部的帮扶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塔哈村于2018年脱贫摘帽。东塔哈村创新发展民族经济之路,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
一、东塔哈村创新发展民族经济现状
达斡尔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移民嫩江流域、乌裕尔河畔,自1649年建立东塔哈村,至今已有365年。东塔哈村位于塔哈镇东北5公里处,下辖东塔哈屯和老虎屯2个自然屯,幅员面积69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0亩,草原12000亩,林地1400亩,水面5000亩,湿地滩涂10000亩。全村户籍710户,1671人,常住476户,921人。村民以种植玉米、水稻和养殖家禽、猪牛羊等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东塔哈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建有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多次承办“苦木乐”节,第四届达斡尔族学术研讨会也在此召开。长期以来,东塔哈村保存了祖先——契丹的传统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生产方式、民族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遗产,承袭了以农业为基础和以村寨为居住点的生活方式。达斡尔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较少具有农耕文化的民族,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以村寨为居住点和以草房为居室,使达斡尔文化对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具有引领作用。
1.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动力
富裕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乡村发展融入县域经济整体规划,着力增强群众的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1]。构筑脱贫保障体系,动态管理,切实保障脱贫后不返贫。根据村实际情况,发挥各族群众的优势,规划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依据农户差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2.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塔哈村通过资金整合,发展强农惠农富农产业,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效益。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入股其他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根据村土地情况,以民族风情园为龙头,发展畜牧业为牵引,种植高产作物玉米为基础,外出打工为补充,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致富之路。对30户具备条件的农户发放无息小额贷款,鼓励其从事种植养殖业,并对从事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进行奖励补贴。在劳务增收方面,通过转移就业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务工,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与生态移民相结合,支持农民进城居住,实现搬得出、能致富。
3.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园村
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展示民族风俗,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2010年,东塔哈乌裕尔民族旅游有限公司投资打造乌裕尔民族风情园。该园位于富裕县塔哈满族达斡尔族镇东塔哈村境内,占地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天然大草原。东塔哈村呈雄鹰型,鹰头俗称小东头,两翼分别是西南屯和铁道北屯,鹰头枕河堤,向对面的老虎屯观望,鹰尾展开是乌裕尔民族风情园,风情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塔哈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特色性。因为她是以挖掘探讨古老的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和搜集展示现代的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为主题,即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唯一传承和展示达斡尔族音乐文化、音乐历史的重要基地。
2013年7月21日,举办了“富裕县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建设项目论证会”。会议聘请了省、市、县领导和专家共17位,对乌裕尔民族风情园的建设主题、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及认定。乌裕尔民族风情园整体采用原生态定位,以农、牧、渔、猎为四大主线;在四个世居民族基础上,以展现达斡尔族音乐文化、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绿色餐饮等作为主题构思;以风格浓郁的“扎恩达勒”文化墙、“扎恩达勒”文化广场、达斡尔族民居、达斡尔族古城楼博物馆、斡包山和水上乐园等设施为主体布局;在辽阔大草原的映衬下,乌裕尔民族风情园构成了独特的民族风貌;同时,融入“印象·乌裕尔大型民族歌舞演出暨篝火晚会”,即以达斡尔族民歌和舞蹈为主旋律,创建一支以乡域各族村民为主体的民族歌舞演出队。
在浓浓的篝火周围,当地的各族群众与来自全国的游人共同围火起舞,欢聚一堂,构成一道靓丽的景观。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刻载了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乌裕尔民族风情园传承了达斡尔民族的崇高信仰,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展示了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现代民居和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展现了最炫民族风,而且也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最佳平台,风情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胜地。为了发展村级旅游产业,村集体注册成立了旅游企业,经营餐饮娱乐服务业。正是因为采取了许多有效的举措,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3000元提高到2021年的7500元。
二、东北民族村寨发展的主要问题
1.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迟缓
自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民边防疫边生产、边自助边发展,呈现出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但是,疫情已经造成和正在发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农村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节日生活性消费、再生产资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在克服各种困难、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乡村脱贫后实现振兴,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2.多方协同的合力不足
发展民族经济是全社会的事情,相关部门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性。但目前有些市县乡村没有形成高度共识,没充分发挥村屯的主体作用,也没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没有利用招商引资、合作社、共同体、股份制等形式解决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未能与高校合作为村屯培训人才。缺乏社会合力,部门协同需要加强。
3.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群众认为发展民族经济主要靠政府,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依赖政府给资金、给技术,自己不学习新技术,不接受新的发展模式,思想观念落后。各级党政组织要抓好试验示范,争取每个民族乡都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典型村,每个民族村都有自己的典型性项目和典型户,通过典型经验介绍等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带动全体村民更新观念,积极作为。
三、东北民族村寨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1.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要以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教育引导村民真正从思想上创新。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作用,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充分结合起来,保障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收到实效。
2.实现精神脱贫
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培养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新时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已完全脱贫,相关部门要通过文化和教育进行扶智,在保护民族语言的同时,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提高村民素质,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顺畅,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脱贫焕新颜的乡村不仅要颜值美丽,更要气质文明。农民在经济富裕的同时更要精神富足,实现精神脱贫,成为具有时代新风的新型农民。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劳动技能,激发其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脱贫不返贫。
3.利用互联网推进经济发展
应用“互联网+”,发展生态农业、牧业、渔业和民族特色手工业。要汇聚社会力量,拓宽电商扶贫渠道,积极实现线上交易,开拓市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富集,要利用“互联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传统村寨、民族风情园等多维度综合展示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以发展旅游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同时,要运用好大数据、“云”技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辐射带动第一、二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开发民族村寨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村寨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搭建民族文化平台,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互鉴,以促进各族村民的友好往来、家庭及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进而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发展民族经济。可以采用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相互沟通的工作机制,有条不紊地开展文体、礼仪等活动,使各民族村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荣。挖掘民族文化精髓,赋予优秀的文化因子以新的活力,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交流互鉴中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进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在国内建立一些帮扶关系。同时,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宣传,广泛参与各种展会,推广本民族文化,吸引其他民族文化,融入国内、国外双循环,力争实现双向流动。建议要做到“七个坚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一是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基础;二是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三是坚持以吸收关东文化、流人文化、站人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为条件;四是坚持以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剔除糟粕)为根本;五是坚持以凝聚本民族人民的正能量为依靠;六是坚持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发展目标进行创新为保障;七是坚持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民族文化去促进民族经济为目标。
民族乡村应发挥特有的优势,开发民族村寨旅游资源,通过乡村游为村寨增加经济活力。东北民族村寨拥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由历史文化景点、金长城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址、民居、民俗、民歌、民艺、民服、民谚等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微文化”。民族地区乡村原生态保持较好,旅游潜力巨大,在传统产业类型+互联网的基础上,增加旅游业+互联网,将会使自然生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建议市发改委、文化旅游局、资源局、市志档案局、农村农业局、媒体中心、各县(市)区政府抽人组成市旅游委员会,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档案,召开文化人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发展乡村旅游。使区域内有点、有线、有面、有网,有一日游,有十日游,有民族游,有闯关东新村游,有历史文化古迹游。同时要注重搭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冰球、摔跤、骑马等,让游人一行多得。总之,民族村寨旅游应成为一门系统科学,要在景点培植、人才培养、招商引资、财政支持、政府统筹、合理规划等方面着力,实现高层设计、远景设想与当前成果的有机统一,使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有目标、创建有抓手、财政有计划、群众有信心。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民族文化将以自己的魅力和凝聚力吸引全国各族游人,使民族村寨成为旅游胜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加速民族村寨乡村振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