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研究
2023-01-03李英震乔利利
李英震,乔利利
(1.大连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2.大连财经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的要求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兴趣和特长的发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创新素质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不仅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同时对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彰显了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将思想理念、基本品格转化为应对多变市场环境的真正能力是衡量高校双创教育的“试金石”,也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现实指引。
一、双创教育赋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实现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的教育模式创新,是针对市场需求和大学生特点开展的针对性教育方式。双创教育能够从知识体系、培养模式和输送机制三个方面赋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助力。
1.完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高等教育开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关键所在。开展双创教育的首要方式是实现知识体系的创新,以此赋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知识架构的完善。高校现有知识体系偏向于理论教育,而实践性是双创教育的最大特色[2],双创教育立足市场化环境开展针对性实践教育,实现了对原有知识体系的补充和提升,实现了知识架构的完善;
(2)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双创教育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引的新型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更注重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双创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推进将有助于高校特色办学的实施,助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打造倾注更多心血,实现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密切接轨。基于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将有助于高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专门教学,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筑牢教育基础[3]。
2.健全培养模式
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是集系统化和多样化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更契合当前市场用工需求和高校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教育和市场化运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4]。随着双创教育的逐渐深入,双创教育理念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为健全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
(1)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元素和新理念。双创教育成功打通了社会实践与高校教学二者间沟通的渠道,实现了二者的有机互动,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从高校到社会的多元学习模式,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注入了诸多新元素和新理念;
(2)为人才培养增添多元化和市场化要素。双创教育在对市场化环境的模拟教学上具有天然优势,具体表现为对企业管理、企业运营以及财务法规和商务金融等多领域知识的输入与整合,为大学生进入社会、面对市场化挑战做好准备;
(3)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运行模式。双创教育并不局限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而是具有制度约束效能。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将逐步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办学模式,并以具体制度和规定实现运行模式的转化,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做好基本保障工作。
3.创新输送机制
人才输送机制是体现高校职业教育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也能够客观反映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的投入水平。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校人才输送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以下三方面动能:一是政府赋能人才输送机制,双创教育自提出之后,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始终致力于推动双创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建立健全高效、精准的人才输送机制保驾护航;二是企业赋能人才输送机制[5],企业吸纳大学生实习锻炼是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双创教育的开展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合作的桥梁,部分符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既节省了企业用工成本,也为高校人才输送机制注入动能;三是社会组织赋能人才输送机制,双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民间团体自发成立的协会组织扮演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辅助角色,有助于高校掌握最新就业动向,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质量就业背景下优化双创教育的建议
双创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对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贡献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方案和输送模式。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时仍存在一定偏差,应进一步释放双创教育动能,继续优化提升双创教育知识体系、双创教育培养模式和双创教育人才输送等举措。
(1)健全双创教育知识体系应当立足打造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优化双创教育培养方案和建立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第一,打造双创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在双创教育中重点关注的环节,面对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更新难、创新难等问题,应当大力引入创新课程和实践课程,丰富课程形式和内容,提升双创课程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为双创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二,优化双创教育培养方案,双创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遵循理念贯彻和实践推进的基本思路,避免出现培养方案与培养方式配合不紧密的现象,尤其要注重优化培养方案的整体布局,加强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所占比例;第三,建立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当加强双创人才的招引力度,加强双创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为双创教育知识体系贡献人才活力。
(2)人才培养模式是双创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实施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高校通常面临培养渠道狭窄和培养形式单一等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传统较为简单的合作模式,打造多元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注重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渠道和合作形式两个方面的提升,从而优化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确立多元主体共同推进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合作,在此过程中,需要优化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不断为校企合作搭建宽广的合作平台;其次,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合作形式上应当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素质与思想品德全方位协同推进,形成高校推进、企业配套、社会参与的创新合作模式。
(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向社会有效输送专业型人才是双创教育成效的检验标准。当前,各高校在推进双创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人才输送的难题,尤其在人才选拔、人才留用和人才考评环节上存在难点,为此应当立足以下三方面工作,完善双创教育的人才输送机制。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校企间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大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优异表现可以纳入高校综合测评环节,并与评优争先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就业能力与学分绩点的关联;其次,要畅通校企间的人才留用渠道,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应当建立科学的用人体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习大学生优先进入企业工作,既能够节约用工成本,更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最后,健全校企间的人才考评制度,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双创教育带来的政策势能,促进相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在人才考评制度上要实现与社会接轨,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制度保障[6]。
三、结 语
双创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常态化、可持续的遵循样本,为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如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开发双创教育课程,优化知识体系、培养体系和输送体系。同时,推进双创教育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也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的潜在效能,积极吸引社会有利因素加入,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