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3-01-03周启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

武 昊,周启杰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源泉,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1.进行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1]22。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注重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多渠道助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产业平台,形成乡村产业体系。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能,统筹推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共同富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动力源泉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精神也要丰富起来。通过掌握文化知识、科技方法,从而改变过去落后的生活状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乡村的社会生活秩序,提升文明素养,保证乡村社会的安定与团结。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满足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成为农民追寻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例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生产文化,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道德文化。新时代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把握,无一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升级。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乡村生活日渐富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认识当前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解决措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文化共生共融。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乡文化的碰撞。一方面,城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劳动力尤其是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年一代向城市迁移。原有的城乡二元格局被打破,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出现松动[3]。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乡村面临深刻的文化形态改变。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呈弱势化。城市工业文明的进步逐渐塑造城乡关系,城市文化被视为文明的标杆,而乡村文化则被视作落后文化的象征。二者在文化形态上对比鲜明。城市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成为主导,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文化的活力被削弱。

2.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

祖辈们在长久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丰富多元的乡村文化。但随着时代迁移乡村传统文化受到漠视。有些乡村建筑保护不到位;一些传统的乡村节目,随着人们对表演的新潮性要求逐渐提高,例如扭秧歌等乡村特色表演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青睐。年轻人选择主流就业形式,不愿传承传统技艺,乡村文化人才逐渐老龄化,一些乡村传统技艺传承困难;乡村文化的道德观念、价值规范等越来越迎合城市文化。

3.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活力不足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出现缺乏建设性人才队伍的情形。一方面,农民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之一。大量外部文化的影响使很多农民将乡村文化视为落后的文化,缺乏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内涵的正确认识和自信。在思想道德建设不足的条件下,难以做传承乡土文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组织者、带头人。乡村干部对乡村事业尤其文化事业的发展理论掌握不足,其所组织的活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虽不乏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活动,但缺乏专业培训,难以带动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

4.乡村文化的载体有待完善

文化载体是乡村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但现阶段乡村媒体技术存在一定不足,与城市的网络媒体相比还有差距,缺乏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乡村文化难以有效传播。再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仍未完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用于文化设备添置、更新方面的资金较少,基础设施投入量不足。同时配套设施不够完备,用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器材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基础设施因使用周期短、质量缺乏保障、年久失修、主动使用意识不强等原因利用率不高,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发挥的作用不大。这些况使乡村文化缺少振兴的沃土和根系,得不到成长的机遇。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突破当前窘境,寻找合理破解对策。深入探究乡土文化,培育文化振兴主体,使乡村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鲜活起来;构建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党组织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农村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1]121-122。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理论出发,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对于提升农民素质,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具有深刻意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论宣传,促进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建立起文化自信。牢牢抓住乡村文化的思想阵地,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使人们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刻内涵,发挥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开展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树立乡村社会良好风尚。

2.汇聚振兴合力,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利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几方面合力推进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发展。首先,可借助社会热点及乡村特点,将乡村文化与商业经济有效结合,搭建乡村文化产业平台。例如实施“文化+”计划,开发旅游业,推广文创产品,人们可走进乡村进行购买,利用经济消费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其次,促进基层政府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制定乡村文化发展的投资和筹资方式,积极招商引资,形成完善的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融资渠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水平,真正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最后,利用乡村生态打造绿色文化,为乡村增添人文底蕴,营造带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氛围,不断释放文化活力。

3.城乡文化融合互补,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是对立的两种文化形态,应跳出两种文化对立的思维定式,建立“和而不同”的关系,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呈现出向城市进一步集聚的特点。这些迁移到城市的乡村人口往往有着乡土情节,在情感上对乡村有深厚的眷恋。这些情感和记忆能够成为城乡文化融合的助推器。利用城市文明改造乡村文化中落后的价值观念,同时保留乡村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化融合,提升乡村文化的内生动能。首先,利用定期举办庆祝乡村传统节日、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构建与生活交融的乡村元素等方式,积极引导人们关注乡村传统文化,引起共鸣;其次,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并大力支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解决乡村活动举办困难,缺少统一化、规范化标准的问题;最后,以学校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培育青年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自觉,通过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合理的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吸引青年们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来,积极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队伍。

4.培育文化振兴主体,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的庚续传承中,培养建设主体至关重要。首先,乡村干部应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先锋,政府部门在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时,应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文化培训,定期更新文化知识。乡村干部通过引领农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文化新氛围。其次,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对文艺爱好者的培训,适时开办文化培训班,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组建高素质的乡村文艺组织。同时对积极主动的文化带头人和队伍组织进行表彰奖励,使之更积极地为群众服务,开展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

5.丰富文化基础设施,拓宽媒体平台传播路径

首先,乡村文化振兴应全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一,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落实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配置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解决当前大多数乡村在规划资金分配时重经济设施轻文化设施问题,使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还要进行宣传、引导、维护等后续工作,避免文化基础设施有失修、破损等问题,方便农民使用;其三,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使用和保护意识,号召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中来。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应利用媒体平台拓宽文化传播路径。新媒体平台是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媒介,利用线上线下相融的形式,使传播内容脱离地域和空间限制。例如一些乡村利用抖音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宣传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实现从文化展示到产品销售的转化,提高乡村文化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注入创造性与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