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心理健康与锻炼促进策略研究

2023-01-03朱峰洁赵忠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老年人

张 艳,朱峰洁,赵忠伟

(沈阳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学院;b.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强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推进效应,既符合关注民生、关爱生命的要求,也为构建老年人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渠道与方式还有许多,其所承载的监控、改善、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早在2016年,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

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民健康,为人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同时更要处理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1]8。

据2021年人口统计信息网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高达26 402万人,占总人口数量比重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13.5%。由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以及长期低生育格局的延续,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还在继续加深。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数量的34.1%,达到4.8亿。总体来看,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大、速度快、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带来诸多严峻的养老问题。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自身社会角色的变化,有些老年人出现心理上的失落感,不再愿意向外界谈论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生活中出现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导致老年人形成压抑、不安等负性情绪。而长时间处于负性情绪则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品质,并为其家属与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与经济负担[2]3887-3888。同时,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导致老年人出现各类疾病,不仅给家人造成巨大的财务和心理困境,更会让中国的医疗和社区养老系统承担更多压力[3]13-17。

二、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健康不仅是指在身体上毫无病痛或衰弱,而且在心理上也要达到健康的状况。在衰老的整个流程中,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状况上都会出现某些变化,甚至产生如孤独、恐慌、偏执、压抑、失落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因素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如下几个方面。

1.孤独感增强,影响老年人社会交往

老年人由于听觉、视力等方面生理机能的逐渐下降,以及独居、行动的不便、信息资源获得途径狭窄或变少等原因,对于社会交往的需求也常常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如何寻求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怎样避免遭受外界的干涉等方面也变得孤立无援,从而导致了长时间保持呆坐和减少体力锻炼。同时,老年人要是没有强有力的家人和社会保障,特别是在夫妻争吵、子女忙碌、婆媳不合、儿女不赡养、子孙缺乏孝心和尊重、亲友亡故、丧偶丧子等状况下,会导致老年人严重的孤独感,老年人就易出现消极、自卑等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其健康水平和寿命[4]2339。对目前的大部分老年人而言,当自身感觉寂寞压抑而且不被外界社会所接纳时,就特别容易形成低落心态,进而发展为更不愿进行外部的人际交往,即产生了社会回避行为。久而久之使得老年人的社交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了社会焦虑症。同时,对社会问题越是焦虑,老年人的自身独立程度也越高,对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长寿产生直接消极影响[5]392-395。

2.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现代医学资料早就证实,抑郁、焦虑等症状越严重,不但会逐步破坏人的内分泌功能,还会抑制免疫功能、引发肿瘤等疾病。与此同时,另有研究成果指出,抑郁症和老年人的自杀现象、自残行为等均成正向相关性[6]244-246。由于家庭中主角地位的日渐淡化,并伴随着身体日渐老化问题以及一系列慢性生理病症的困扰,老年人常常会过度地紧张与担忧于某些病症,并过分迷恋或沉浸于接受的各种身体检查,而产生各种担忧情绪,以及对绝症与未知生死的恐慌。再加上生活单调乏味、情感宣泄少等原因,易形成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如不安和压抑。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认知型情感调整策略和压抑紧张情感有关,但越是频繁地应用于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等非适应性策略中,越是较少应用于积极、重新评估等适应性策略的老年人,越易产生抑郁和焦虑心态。因此,建议社会工作者在平时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时,应当尽可能指导老年人更多地采取积极、重新评估的适应性体育锻炼对策,协助老年人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以进一步合理防止和降低老年沮丧、不安等负性情绪的出现[2]3890-3892。

3.认知功能减退,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期望得到更好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高低。在人体生理周期的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常常出现脑血容量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对各种外来刺激的感知及反应迟钝等问题,造成老年人逻辑理解能力和智商低下,记忆力差、注意、认知反应等功能明显下降,进而易引起老年人出现记忆障碍、老年痴呆症等。具体病症表现为思维迟钝、意识紊乱、反应时间过长、学习思维能力减退、情绪低落、容易缺乏兴趣,少语懒动、过度劳累、紧张等[7]82-85。

4.失落感和无价值感加剧,影响老年人生活信念

由于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社会主体地位的某种内在质疑和对未来生存终结的惶恐担忧,角色变迁准备不足的老年人容易阻碍信息和情感沟通的流动[8]588-591。特别是对于常年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久治不愈的疑难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产生“懒散”、“负重”、“无用”等负面心理活动,从而容易产生被抛弃、被忽视、“自我危机”等感觉,以及产生睡眠效率低下、并有自身无价值感的负面心理感觉,从而造成身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时还会伴随精力萎靡、失眠等心理与生理问题。然而,老年人在遇到自身心理问题时,通常不喜欢寻找援助,害怕受到歧视或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缺失,使得人们和老年人自身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认知不足,也没有把心理健康和常规体育锻炼有效结合[9]4。

三、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策略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有关机构、医疗卫生组织及老年人所处家庭都应当提高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与锻炼的意识和关注。从体育锻炼的视角入手,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激励与指导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推动老年人身心健康状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善,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策略。

1.加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舆论宣传与引导

对遇到各类心理问题的老年人,不要对其歧视或边缘化,应该积极加以援助和支持。为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要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教育与引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做好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与指导。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都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锻炼锻炼,促进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有规划地建立社会体育场馆,尽量实现场馆的多元化利用,加强锻炼场地与设施专业化与便利化建设,以满足更多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化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丰富老年社区体育生活,以期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三是政府部门、社会与个人共同参与的健康老年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进一步扩大全民健康健身服务系统的宽度,优化老年人参加公共体育活动的渠道与路径,提高全民健康公共体育服务的深度。

2.强化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

医疗机构应发挥其在老年人疾病诊断、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长,加强与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心的交流与互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进行专业、合理的引导。一是加强医疗部门对老年锻炼处方的重视。医疗机构要健全自身诊疗设施和相关设备,提高老年人疾病诊断与护理的专业化和有效性,保证老年人就诊后可以获得及时、合理的护理。同时,增加体育锻炼健康门诊,并把锻炼处方强化,并提供相应的锻炼指导和机构,便于老年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展开体育锻炼活动。二是要强化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研究与养护管理,进一步优化疾病防治措施,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医学卫生基础。三是医疗机构要做好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引导与训练,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在老年人疾病诊断与防治工作中的领导功能。为促进积极深化老年人体育锻炼程度,定期对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以增强他们在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与体育锻炼指导工作方面的水平。四是医疗保健机构要定期举办社会和家庭健身活动,积极宣扬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为老年人推荐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以推动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规模与效益的提升。

3.提供老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

针对当前中国老年人项目体育锻炼“边缘化”的状况,各级体育锻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等基础工作,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要依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变化规律,对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适时做出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并予以特殊的锻炼干预保证老年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真正保证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针对年龄在60岁至69岁的老年人展开再就业服务工作。此年龄阶段的老年人面临从工作岗位到赋闲居家的社会角色转换,很容易产生因社交资源、人际关系流失而造成的心理落差而产生心理疾病,政府除要支持处于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实现再就业的人生计划之外,更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对未来体育锻炼规划进行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具有一定强度和趣味的体育锻炼指导与培训,方便老年人更好地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要利用群体性较高、要求集体协调的体育锻炼服务项目,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要。二是主要针对70岁到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活动指导与服务。因为慢性病出现,老年人常常会产生抑郁、焦虑、自我否定、恐惧等心理障碍,此阶段除对老年人做好心理健康危机防范和干预工作之外,也要加强体育锻炼指导,应更多的机会让老年人自得其乐,充分利用太极拳、武术、游泳等锻炼项目提高老年人的认识能力,增强其自我概念和自身发展。三是专门针对80周岁或以上的老年人采取关怀和体育锻炼指导。这阶段老年人,由于将面临着卧床不起等的风险,心情容易波动并易产生绝望感,他们对服务、家庭照料会有特殊的需求。因此,此阶段要加强医疗体育项目的服务,除对老年人进行死亡观念教育和临终关怀之外,更要对其进行身体力量的训练和关节的恢复性锻炼,以尽量维持其生命自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品质。

4.营造适宜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环境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行为、社会活动和心理状态,因此,要想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促进,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体育锻炼的环境保障。一是加强体育健身的舆论环境建设。加强媒体宣传体育与健康信息,以增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及其对健康作用的了解,提高老年人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观认同感。让老年人了解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还在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加强体育设施与锻炼环境的建设。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老年人往往更多选择在居家以及社区环境中锻炼。所以,政府部门在出台老年体育锻炼的政策和措施时,应遵循“小政府、大社区”的理念,在政府、慈善机构部门和民间社会团体机构的积极协调下,为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资金、人员和场地保障,并完善景观、绿地、体育设施和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中心等社会环境建设,为老年人创造安全的锻炼与社交场地,实现全民健康教育的连续性,使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同时保持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信心。三是注重对家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支持。在代际和睦、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下,坚持体育锻炼更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要把家庭体育锻炼纳入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之中,并着重关注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健身愿景、人生目标和精神赡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老年锻炼方法,以逐渐减少老年人的强迫、压抑、不安和烦躁等不良的心理表现。

体育锻炼不仅是老年人提高身体健康程度,促进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更是形成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品质的主要内容。单纯依靠在政府部门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在健康生存、社会工作角色、心理健康、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因此,政府在推动积极老龄化和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下,必须发挥体育锻炼所承载的健身价值与功能,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多渠道、广泛合作与积极参与,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协调推进。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