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启示

2023-01-03徐龙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化马克思共同体

徐龙泗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解放全体人类的世界性科学理论,在指导各国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思考“不同民族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目标和特征、途径和方法以及在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1],形成了科学的民族化思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般哲学原则出发来思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启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相关内容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关于民族化的专门论述,但民族化思想体现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道:“有人还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但他们本身还是民族的”[3]291,这无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为了更清晰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时代价值,首先应当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1.遵循唯物史观考察民族发展的现实历史环境

“历史环境一般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内在和外在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类出现和人类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密不可分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历史环境制约”[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是以欧洲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历史境遇作为重要考察条件,并在19世纪欧洲现实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其指导下的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环境”却与欧洲大不相同,面对这种状况,马克思就“历史环境”专门作出众多重要论述,展现了他在民族问题上的唯物史观。

首先,马克思强调要把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存在即“历史环境”作为探寻一切问题的根源。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就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批判他把“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强加到俄国身上”一事作出回应,马克思在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不能“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5],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5],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5]。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在民族发展问题上秉持唯物史观,主张要找到解决本民族发展道路抉择问题的钥匙,不可主观臆想和干涉,而是要把本民族现实存在的历史环境作为判断的前提和根源。基于这种观点,在对俄国发展道路有重大影响的农村公社去留问题上,马克思进一步了解俄国土地公有制下“农村公社”集体占有制的自然基础,并对农村公社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进行深入考察后,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得出了“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6]结论。

再者,马克思指出民族未来发展的构想应当尊重历史规律,符合“历史环境”的事实。1881年荷兰社会民主党领袖纽文胡斯向马克思致信请教:假使社会党人已获得政权,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什么立法措施才能巩固胜利?马克思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正确,他在信中强调:“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7],因为“只要它们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的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7]。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以当下事物的存在条件去对未来的事情作出决断,这不仅虚无缥缈,而且违反社会的基本规律。因为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问题存在的适用条件也处于不断变化中,从现有的历史条件对未来假设得出确定的结论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马克思强调分析民族未来构想的问题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国家直接社会条件相联系,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使社会意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现状。

2.推动科学理论与民族实践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首先强调了科学理论建立在民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1872年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坦言自己对《资本论》第二卷无法发表并不觉得气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工业危机这一次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在美国、南美洲国家、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而对英国工业危机来说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因此,马克思坚持“在英国目前的工业危机还没有达到顶峰之前,我决不出版第二卷”[8],而且必须注视事件的目前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们“消费”到“理论上”。这说明,在民族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马克思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实践作为理论的来源,一切理论都应建立在民族实践的基础上,“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9]。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马克思认为《资本论》作为一本揭露和批判不同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的著作,必须建立在民族已有的实践基础上,而英国工业危机出现的状况说明它还处于发展中,没有成为最后的实践结果,因而要等到其发展完全成熟后,才能升华为科学的理论。

再者,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正确运用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各民族工作,实现民族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关于马克思科学理论如何在民族实践中正确运用,1895年恩格斯在给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就曾强调要灵活掌握,反对教条主义,认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则又强调“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248,紧接着指出如果根据今天(指1872年)已有的实际经验,这纲领现在有些方面已经过时,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来思考如何正确运用理论问题的,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因为归属于认识范畴的理论具有反复性的特点,理论要保持科学性,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其科学性。运用这种不断更新发展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民族工作,最终实现民族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启示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民族工作,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出发,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进一步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3]。在这些重要论述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被反复提及,既表现出中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密切关系,也指明了新形势下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因而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对中国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1.从对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探索出新环境下民族发展的路径

从民族实际的历史环境出发探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当前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精准概括出三个“仍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14]。要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基础,必须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把三个“仍然”的现存环境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探索出共同发展的路径。

首先,要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国际环境愈加纷乱,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出现的几率加大。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谋求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树立机遇意识,抓住时代变革的历史趋势,奋勇前进。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不断深化改革,实现重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重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把重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另一方面要增强风险意识。面对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的局势,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立足中国现有的国情,努力做好本国的事。同时要树立底线思维,对国际环境的挑战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准确判断识别变化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应对变化,必要的时候主动寻求变化,防患于未然。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一个的稳定环境[15]。清楚认识当今世界复杂局势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勇于把握战略机遇,不断谋求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要处理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地区良性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地域上突出表现为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根据这一状况,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形成发展新理念。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对各民族地区现有的发展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把这种特有的优势产业引导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路上来,进一步打造成为与国家未来方向高度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旅游业拓宽成为地区发展的路径,使自然劣势有效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统筹兼顾,实现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相连接,使本地区拥有的优势能够有效发挥出来。此外,东部发达地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帮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帮助,缩小地区间发展上的差异,实现均衡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的举措,也是夯实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发展基础的关键步骤。

2.从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中探求中华民族认同的有力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关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指出了科学理论建立在民族实践基础上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要意识到认识的反复性特点,不断更新发展理论,实现民族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从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思考解决认同问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6]。一方面,要从这一伟大实践中寻求理论创新的力量,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中华民族复兴的理念、战略、举措和路径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核心内容,形成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赋予民族理论时代特色。在共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的过程中,增家各民族人民在新时代为民族而大复兴而奋斗的宝贵经历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在这个伟大实践中把握民族理论创新的方向,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渗透,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强烈共识。通过实践真正搞清楚民族理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歪曲渲染对中华民族认同带来的影响,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

其次,依据新历史条件下工作实践不断完善民族相关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民族理论要依据民族实践的推进及时进行调整,在运用理论时保持科学的态度。根据实践经验的反馈及时对民族理论进行完善,防止理论失去源头而泯灭科学性,对民族工作造成误导。与此同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时要实事求是,防止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根据民族实践进行理论深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结 语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蕴含民族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民族实践与理论关系的理性思考等重要思维方式,为推动区中华民族共同体j建设提供了启示,从而有助于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民族化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