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2023-01-03李云杰
李云杰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拥翠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南涧 675704)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且危害严重,呈世界性分布,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成为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急性败血症病死率达85%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危害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养殖场不注重做好养殖环境的调控,卫生环境普遍较差,疫苗接种不规范,免疫率不达标而引发。丹毒杆菌潜伏周期相对较短,一年四季均可以传播流行,不同年龄的猪群受到丹毒杆菌侵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大多数患病猪以高热、败血症、关节炎、体表皮肤坏死为主要症状,最近几年猪丹毒杆菌经常和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使得临床诊治难度逐渐加大,防控难度不断增强。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征
红斑丹毒丝菌属于猪丹毒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为形直或稍弯、纤细的小杆菌,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大小为(0.2~0.4 μm)×(0.8~2.5 μm),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该菌具有蜡样膜,所以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该菌对热比较敏感,55 ℃经15 min,70 ℃经5~10 min 死亡,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存活一个月以上,阳光下可存活10~12 d,在烟熏和盐腌的病猪肉中可生存3~4个月,15 cm厚的肉块需煮沸3~4 h,但该菌对消毒药抵抗力较弱,普通化学消毒剂对猪丹毒杆菌均有较强的杀伤力,1%~2%的氢氧化钠、3%来苏儿、1%漂白粉、5%石灰乳、3%克辽林5~15 min可杀死该菌。该菌有较强的耐酸性,猪胃内的胃酸不能将其杀灭,因而可以通过胃进入肠道。
1.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猪易感染,尤以3~12月龄猪易感性最强,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病愈猪和康复后的带菌猪也是造成该病传播的原因之一。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回盲口的腺体以及肾脏、脾脏、肝脏中,该病主要经污染的饲料、饮水而经消化道感染,此外,经损伤的皮肤也可感染。该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多发,一般是7~9月份为多发季节,该病常呈散发,或呈地方性发生,并表现出一定的常在性。夏秋季节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丹毒杆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引起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夏秋季节猪舍当中存在大量的吸血昆虫,也可通过叮咬皮肤造成血液传播。
2 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抵抗力、免疫情况、自然感染方式和应激因素有关,一般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是生猪养殖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之后患病猪病情比较严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如果侵入机体内的丹毒杆菌毒力强、猪体抵抗力弱时,常产生败血症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2 ℃以上),拒绝采食,卧地不起,呼吸促迫,皮肤出现红斑点,死亡率高达90%,个别患病猪出现无任何临床现象而突然死亡,哺乳仔猪或刚断奶仔猪,除有上述症状外,常表现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3~4 d。亚急性型,败血性症状轻微,发病2~3 d之后,皮肤表面会出现很多不规则的大小不同的红色疹块,先呈淡红,后变为紫红色乃至黑紫色,呈方形或菱形,有时小疹块汇合成大片,并导致大块皮肤坏死,轻轻用手按压疹块,颜色消退,放开手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患病猪的发病周期相对较长,病程通常在7~14 d,发病之后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1℃,不食且伴有呕吐现象,精神状况逐渐变差,四肢无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会在短时间内死亡。慢性型主要见于流行后期,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来,其主要变化是心内膜炎症状,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心跳快,腹下及四肢发生浮肿。如发生关节炎时,关节肿大、疼痛,出现跛行,生长发育不良、有贫血腹泻现象,重者3~4 周内死亡。慢性型病猪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治疗价值较低且存在传染性,应该及时将其淘汰处理。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死的病例表现为天然孔黏膜高度淤血,鼻腔、嘴唇、耳朵、大腿内侧的体表皮肤和可视黏膜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外观呈现紫红色,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将淋巴结切开之后,从中流出大量的汁液,呈现浆液性出血性炎症病变,消化道黏膜表面会出现卡他性或者出血性炎症病变,胃底部和幽门处会存在严重的充血、出血现象,甚至会出现弥漫性的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前部会出现出血性炎症,肉眼能够观察到肾脏显著肿大,质地柔软,在肾脏表面存在很多针尖大小或者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外观呈现暗红色。亚急性主要表现为颈部、背部会出现大量的疹块,突出于皮肤表面,有的呈现方形,有的呈现菱形,有的呈不规则形。慢性型主要是疣状心内膜炎,表现在心内膜表面会生长出很多的增生,高低不平,基底部存在肉芽组织增生,牢固地附着在瓣膜上。如发生关节炎时,关节肿大,将肿大的关节切开之后,从中会流出大量浆液性的液体,滑膜显著充血水肿,关节软骨面存在大量的糜烂。
4 鉴别诊断
由于猪丹毒杆菌感染引发的丹毒病与猪瘟、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十分相似,所以在诊断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上述几种疾病的有效鉴别。
急性型猪瘟往往会表现出严重的发病症状和死亡发病过程相对较短。而败血型猪丹毒的死亡通常在发病初期的几小时到2~3 d。猪瘟在养殖场当中的发病高峰期比较缓慢,而丹毒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会短时间内进入一个发病高峰期和死亡高峰期。感染猪瘟病毒的患病猪除了出现体温升高等一系列症状之外,还会出现腹泻现象,而丹毒杆菌不会引发严重的腹泻。丹毒感染引发的病死猪,脾脏呈现轻度肿大,外观呈现蓝红色,而猪瘟一般不会造成脾脏肿大,但是在脾脏的边缘会出现楔形的梗死病灶。猪丹毒感染会导致淋巴结显著充血,外观呈现紫红色,而猪瘟导致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现大理石纹路病变,丹毒杆菌会造成肾脏出现淤血肿大,俗称大红肾,而猪瘟感染不会引发肾脏肿大,但是在肾脏表面会出现很多密集的出血点。
猪肺疫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会造成患病猪的咽喉显著肿胀,呼吸急促,困难,呈现犬坐姿势呼吸,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膜肺炎症状,咳嗽流鼻涕,叩诊肋部具有疼痛感,往往会引发剧烈咳嗽。解剖可以发现皮下存在大量胶冻样,蛋黄色或者灰青色的纤维素呈现在肺脏组织,表面存在纤维素性渗出,切面呈现大理石纹路病变。胸膜和肺脏粘连气管,支气管当中会存在大量的黏液。淋巴结血液涂片能够发现阴性染色呈现多种形态的短棒杆菌与猪丹毒杆菌形态不相同。
当猪群受到败血性链球菌感染之后,从口腔、鼻腔当中会分泌出很多淡红色的泡沫状的液体,腹部会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后期在患病猪的耳尖、四肢、下端腹部、皮肤表面会出现很多紫红色或者出血性的斑块。解剖能够发现脾脏肿大为原来的1~3倍,外观呈现暗红色或者蓝紫色,偶尔还能够看到脾脏边缘出现黑红色的出血性梗死病灶。采集病死猪的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之后,能够发现很多卵圆形的球菌与猪丹毒杆菌有所区别。
5 科学防控
5.1 预防措施
防控猪丹毒病,平时要加强养殖管理,保障整个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轮换使用消毒剂,消除养殖场的蚊虫、跳蚤和老鼠,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仔猪40~6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接种,选择使用猪丹毒、猪肺疫2联疫苗进行肌肉注射,一年两次。当养殖场出现疑似患病病例之后,应立即报告,确诊后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加强对整个猪群封锁,对死亡病例进行无害化处理,与患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群,选择使用青霉素药物进行预防,等到疫情扑灭之后才能够停药。养殖场病情控制之后,对整个区域进行一次大消毒,并注射相应的疫苗,提高巩固效果。对于慢性发病病例应该及早淘汰,以降低经济损失,防止该种病例持续向外排出病原。
5.2 治疗方法
①血清疗法:用抗猪丹毒血清,小猪5~10 mL,50 kg以下中猪30~70 mL,50 kg 以上大猪50~70 mL,皮下注射。②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治疗该病有着特效,针对该种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足量给药。可以选择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每头猪每千克10 000 IU,同时肌肉注射氨基比林10~20 mL,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3 d 为一个疗程。如果丹毒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更换氨苄西林钠,使用剂量为10 mg/kg 体质量,配合使用氨基比林注射液20 mL 混合肌肉注射,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3 d,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