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

2023-01-02韦丹丹蓝翊中卢春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园所边境幼儿教师

韦丹丹,蓝翊中,卢春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2年印发了《广西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边境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可见,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升与保障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本研究选取隶属于边境民族地区崇左市幼儿园的八位教师作为具体研究样本,以八位教师为微观切入点,审视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境况。这八位教师入职时间均已达到3年及以上,已渡过职业适应期,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了熟练型教师,开始进入谋求职业发展的专业成长期。

1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

1.1 工资待遇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有限。边境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落后,教育经费十分紧缺,幼儿教师得不到应有保障,工资待遇整体偏低,人员负担重。研究样本中六位教师属于编外人员,为当地政府外聘教师,工资待遇远低于在编教师与同地级市、县平均工资,且大多数没有社保,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差异化待遇导致编外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职业信念不坚定。此外,受固有观念影响,当地民众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存在误解与轻视,缺乏对幼儿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1.2 幼儿园管理不合理,专业成长氛围低迷

规章制度是幼儿园正常运转所需的必要条件,约束教师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其中,园方领导层的管理态度与方式,对幼儿园的气氛、教学效果、教师的工作开展与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园长是幼儿教师成功融入幼儿园环境的关键人物,扮演着引领角色,对幼儿教师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1]在调研中,某一园长领导方式过于专制,对于园所的管理工作是完全依照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未能从实际出发,忽略教师的发展需求,教师们表示“有意见也不敢说”。另一园长则鼓励该园教师提升、发展自己,为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提供指导。可见,良好的管理制度与方式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1.3 部分教师非专业出身,缺乏专业人士引领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有不少为转岗教师。在本研究的样本教师里,有三位教师为转岗教师,将近样本数的一半。转岗教师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引领,为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教学方法。在采访中,H2老师提到“园所里的教师多是非专业出身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转岗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针对转岗教师的专业培训也较少。”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转岗教师多是通过网络课程、与同事交流等方式进行自我探索,相关部门与园所对于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滞后缺乏重视。转岗教师在专业转变上存在较大的阻力,边境民族地区园所的教学活动依附于统一的教材开展,转岗教师接触的仍是小学化的教学环境,这些因素造成转岗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降低。

1.4 职后培训少,且缺乏科学性

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由于边境民族地区幼儿园受资金、地域、管理等限制,幼儿教师培训机会少且有名额限制,普通教师缺乏培训机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途径单一。第二,培训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培训内容多以教育理念、幼儿保教知识、环境创设、安全为主,教学实践方面涉及少,无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培训缺少层次性、针对性。当前,培训方式多为集体授课,忽略了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个体差异性。第四,培训效果无转化。能去到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为管理层或骨干教师,培训回来后只是分享所见所闻,并没有真正将培训成果投入到幼儿园的建设中。

1.5 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专业成长进程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园里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知清晰,对自身的教学能力不太满意,但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2]访谈中身为骨干教师的L2老师坦言,周围同事工作态度消极,不愿意敞开心扉谈谈工作上的困难,缺乏对自身专业成长进行自我规划的动力。园所里的年轻教师对未来的工作也没有具体的规划,消极的工作环境也造成教师的懒散心态,加之周围同事间不积极的工作态度也影响了自身向上求学的心态。[3]

2 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要想发展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必须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此时来自政府力量的扶持就成了首要保障条件。第一,从制度层面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幼儿园专任教师编制,制定幼儿教师编制标准。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实行同工同酬,以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第二,完善教师幼师资格认定,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大扶持边境民族地区的力度。第四,以立法保障教师培训权利,将培训机会落实到个人。第五,提供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不同幼儿教师的需求。

2.2 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园所规章制度

充满人文关怀的园所管理制度能够影响该园所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和专业成长速度,因此,边境民族地区幼儿园需转变管理理念,贴合当地与教师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园所规章制度。第一,幼儿园管理工作要践行民主管理理念,创设良好氛围。让教师平等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激发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学校发展工作,以此实现普通教师群体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转变。第二,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将奖惩制度与教师个人利益的密切联系起来,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此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第三,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有利于全面了解、评价幼儿教师,有计划地培训和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成长。

2.3 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成长良好循环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要立足于自身,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正确认知职业价值,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和持续力。在教学中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问题。改变懒散、敷衍的工作态度,[4]要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理论,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我更新的能力。

2.4 加强培训的科学性,构建分级分类全覆盖培训体系

第一,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确保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等人员均参加培训。第二,培训对象分类培训。幼儿教师在年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培训对象应贴合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素质来划分培训等级。第三,培训内容分类培训。培训内容要涵盖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要切实考虑幼儿教师的具体专业成长需求,采取“同需求同培训、同阶段同培训”方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第四,培训方式多样性。转变以集体授课、集体观摩为主的传统方式,可采取优秀教师专业对话、同课异构、名校访学等方式。第五,转化培训效果。教育部门可建立教师培训追踪机制,引导教师将培训经验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并进行反馈。

2.5 开展教学反思,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边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要多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开展教学反思,在活动中总结不足并形成文字记录。反思要深入,且需研究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反思自身不足,其专业成长也能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崇左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关键。因此,应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助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达到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园所边境幼儿教师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