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路径研究
2023-01-02张丽娟
张丽娟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悄然滋生了一些危险因素。近年来,校园网络诈骗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也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本文选取了唐山市部分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对其开展了网络受骗现状的调研,试图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网络诈骗防范措施。
1 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网络诈骗是通过恶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假宣传、非法占用等方式,向大众骗取私人财物的不法行为。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受骗现状,课题组特意选取了唐山市部分高校大一、大二在校生,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其对网络诈骗的认识、网络受骗情况、个人消费情况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0 份,回收问卷430 份,有效问卷430 份,有效回收率100%。
1.1 网络诈骗获知渠道多样化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认识网络诈骗的渠道是多样的,约有47.3% 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25.7% 的大学生是通过手机APP 获取认识;4.6% 的大学生通过小传单或校园张贴的广告了解;3.8% 的大学生是通过同学介绍得知;18.6% 的大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获知。
1.2 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自身隐私、账号信息等缺少保护意识。有60%以上的同学曾经在网络软件中通过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来实现需求;有10% 以上的同学接听过诈骗电话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转账操作。
1.3 网络受骗处理方法盲目化
从被骗后的处理方法来看,53.48% 的大学生会私下联系第三方交易平台客服,主动调查解决;25.23% 的大学生会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宣传,并告诫其他同学防范此类事件发生,但不会再有其他行动;22.29% 的大学生只有在被骗数额巨大依靠个人无法解决时,才会拨打110 报警电话或者请求辅导员老师的帮助。
2 高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分析
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真假假。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涉世不深,缺乏相应的判断力进而听信诈骗集团的虚假宣传,不幸落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见的高校网络诈骗类型主要包括:
2.1 网络刷单诈骗
多数大学生想通过兼职赚钱来贴补日常开销,诈骗分子抓住这一心理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给大学生灌输刷单轻松赚钱的思想。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容易轻信诈骗分子的套路,期待以最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回报。当大学生实际投入资金后,诈骗分子会以任务没完成或者操作有误等理由拒绝退款,引诱大学生花钱充值并对其进行二次诈骗。
2.2 网络游戏诈骗
大学生酷爱网络游戏,诈骗分子瞄准时机,快速将诈骗信息植入网络游戏中,让大学生在娱乐中深中诈骗之毒。常见的诈骗方式是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装备、游戏币、游戏账号等广告信息,诱导大学生在虚假平台、微信或QQ 群内进行交易,并以注册费等名义让其支付各种费用,骗子收到钱后便会将其拉入黑名单。
2.3 网络贷款诈骗
针对想申请贷款的大学生,诈骗分子通常会编造各种理由,宣称公司实力强大,贷款“无抵押”“秒到账”“利率低”等来获取大学生的信任。随后诈骗分子会向大学生收取保证金、材料费等费用,待大学生把钱打入账户,便会消失不见。
2.4 网络交友诈骗
诈骗团伙通常利用特定交友软件发信息或打电话进行诈骗:扮演富豪博取大学生的好感进行诈骗;假装情投意合,投其所好,借机行骗;假装“人脉”广泛,声称能帮助大学生介绍工作等来套取“活动经费”。当骗子在骗取钱财后便会金蝉脱壳,消失无踪。
3 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发现有10.3% 的大学生有过网络受骗的经历,受骗方式不一,受骗程度不同,受骗金额不等,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所以,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原因对于有效提升其防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3.1 社会治理监管的不到位为网络诈骗提供了生存土壤
网络诈骗凭借自身隐蔽性强、操作简单易学、形式灵活多样等独特的优势,为顺利入驻大学校园挣得了“市场准入许可证”[1]。当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校园网络诈骗的治理能力尚显不足,监管力度不够,未能全面整治不合法的诈骗团伙和诈骗平台,致使诈骗行为肆意蔓延。在建设网络法治化的过程中,一些网络电商和相关信息平台缺少社会治理责任,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缺乏必要合理的审查,导致虚假信息泛滥。
3.2 高校教育引导的不完善为网络诈骗提供了便捷平台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高校校园网络诈骗日益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的不完善。目前,为了防范校园网络诈骗,大多数高校只是采用教师课堂宣讲和网络小程序宣传的方式,未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诈骗防范机制[2]。此外,部分职业院校向来侧重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注重对网络安全的教育和引导,也没有开设与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讲座,致使大学生只能从网络上获得网络诈骗知识。一旦遭遇网络诈骗,大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最终落入诈骗圈套痛苦不已。
3.3 学生防范意识的不强大为网络诈骗提供了优质资源
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单纯,人生阅历尚浅,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欢迎的重要群体。首先,零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是诈骗分子选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年轻、单纯,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在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时,缺乏信息辨识能力,无法自觉抵制各种网络欺诈行为;在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时,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容易轻信他人[3]。其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消费心理需求,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爱慕虚荣、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扭曲的消费心理。基于这一点,不法分子便利用各种非法平台,以各种看似合理的旗号,诱惑大学生自愿迈入诈骗泥潭。再次,使用各种网络软件都需要实名认证注册,甚至要绑定个人手机号和银行卡号,极容易暴露个人身份等真实信息。诈骗团伙会利用学生信息实施诈骗行为,可悲的是,当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终选择自认倒霉,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诈骗分子猖獗行骗的气焰。
4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路径
当前,高校网络诈骗事件日益增多,诈骗手段日益复杂,不法分子日益猖狂。因此,单纯依靠警方力量打击网络诈骗行为远远不够,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大学生等多方力量的共同配合,联防联动,多管齐下,从源头抓起,全方位整治,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的发展态势。
4.1 基于高校层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高校在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则成为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将网络诈骗防范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高校教师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对网络诈骗认知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播放真实的诈骗案例,通过画面、声音等视听元素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使其感受到网络诈骗的巨大危害。其次,要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方式。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角色扮演模拟现场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组织大学生拍摄网络诈骗微视频,以直观的形式促进防骗知识入脑入心;开展防诈骗主题班会,让学生举例子、说感受、谈后果,以此达到提高防范意识的目的[4]。再次,要将网络诈骗防范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校园设置反欺诈宣传展板、条幅标语,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4.2 基于学生层面,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关键在于大学生本人。如果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防范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网络安全工作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大学生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习惯,在各类APP索要个人信息时,要谨慎以待,严格辨别,全力维护好个人信息安全。其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屡次遭受网络诈骗,说明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过分贪婪钱财,对不法分子放松警惕,导致被骗。大学时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除了教师教育引导外,大学生自身也应主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根据个人经济能力合理消费,抵制急功近利心理,通过合理合法渠道实现个人诉求[5]。再次,大学生要拥有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要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世界,不要轻信各种诈骗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害。大学生一旦遭受网络诈骗,要及时告知老师、家长和朋友,积极寻求正规力量的帮助,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3 基于社会层面,提升多方联动治理力度
防范网络诈骗,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防范意识,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联动联防。首先,高校应与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合作,邀请公安人员等专业人士来校讲座,给大学生传达最新的诈骗手段和案例,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其次,高校应与学生家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动态,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如若出现问题,家校合力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再次,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及时完善网络诈骗立法,健全多维度网络诈骗监管体系,严禁发布虚假欺诈信息,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应不断拓宽网络诈骗的宣传防范渠道,推进多种反诈宣传方式进校园,从而有效缓解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趋势。
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诈骗在大学校园中飞速蔓延,类型之多,速度之快,危害之大,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影响了美好和谐校园的构建。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之社会监管不到位,这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行为提供了有利土壤。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加大对网络的监管治理力度,帮助大学生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竭力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