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3-01-02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思想道德法治

姚 凤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学生获得感低、思想轻视甚至抵触等现象,行为上表现为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普通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的公共必修思政课,既有培育人才的共性,又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特点[1]。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与特点表明,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教学需要。由于教与学“供需”失衡,教师教得“累”与学生学得“疲”现象日益凸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各种思潮的裹挟,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弱化,这些造成了学生学得“疲”。然而,其问题根本在于教师“供”和学生“需”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即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供给之间的矛盾[2]。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知识匹配度低、供给方式单一成为教师“供”的主要硬伤,这也是师生“供需”矛盾的主要问题[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已箭在弦上。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育改革为代表,按照“一改二参与三结合”的改革思路,基于2021年校级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前期成果,重点依托2020 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2020 年“新时代与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双重背景下思政课的角色担当与实施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等2 个校级教研项目,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充分运用“学习通”APP,探索并形成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融合转变

课题组全面把握2021 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要义,围绕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行养成、职业发展规划、法治思维培养等,结合学科特点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服务其他学科发展的社会功能,对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提升供给能力与质量。将教材目录的六个章节整合为“入学教育”“思想教育”“法治教育”三个篇章,构建了以学生成长发展为目标、具有时代现实特色的实践教学专题模块,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融合转变。

第一篇章,入学教育,设置5 个专题内容,包括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新时代人才需求标准、公共课与专业课区别、高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谈自我修正与重塑。

第二篇章,思想教育,设置8 个专题内容,包括人的本质问题、人生观(目的、态度与价值)、理想迷茫和失落、信仰危机、专业与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精神与英雄、道德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与才的关系。

第三篇章,法治教育,设置6 个专题内容,包括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权利与义务、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空白与漏洞、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当下社会问题及对策解析。

2 构建“三环式”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抛问”式教学导入、结构化专题小组责任制研讨、“嘉宾”教师客串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重要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主导,扮演着主持人和点评嘉宾的角色。

2.1 “抛问”式教学导入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优质的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开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既依托教材,又可结合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焦点问题等,丰富教学的现实案例,拉近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通”APP 贯穿于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选取社会热点案例,通过创设情境、播放小视频、讲述趣味故事、巧妙设疑、抛出问题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4]。通过“发问—质疑—再发问”的问题导向思维,第一时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洞察力。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结构化专题小组责任制研讨

结构化专题小组责任制研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师生利用“学习通”APP 则更加强化了此教学模式。

1)学生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自由组合,组成6 ~10 人的专题小组,各选出一位组长和秘书。小组成员在前期聆听故事、阅读案例、观看小视频的基础上,围绕教师“抛问”,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方面进行独立自主的深度思考和剖析;经过10 ~15 分钟的思考之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逐个发表自己对问题(现象)的理解并剖析原因,分享建议对策、预估效果等观点或见解。通过纵向思考与横向交流,形成由“一对多”到“多对多”的思想碰撞,讨论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则会由“学习通”APP 投屏在教室显示屏上,师生可以第一时间清晰掌握关键词、热点,为之后发言提供新思路和新观点[5]。秘书负责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记录,在整理汇总与合并相近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研讨文案;最后由组长或秘书代表本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发言与展演,形成各小组成员之间脑洞大开、观点交锋、质疑驳斥的激烈交流发言场面,营造轻松、热烈、充满活力的讨论氛围,从而实现“不落一人,全员互动”的教学效果。

2)教师方面。理应在掌控全局、尊重学生、求同存异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新观点、新思想,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全方位分析与深度思考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嘉宾”教师客串总结

“嘉宾”教师客串总结,旨在将结构化专题小组责任制研讨引向深入,加强政治方向引领与正确教育引导,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最后保障环节。针对小组讨论和交流发言,教师要敢于直面并科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在合理评价学生结构化研讨成果的前提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理论解读和分析各种思潮、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把观点事实讲清楚、理论依据讲透彻,培养青年学生在多元化思潮面前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理论魅力的感知和认同,关注学生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获得感,使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产生心灵共鸣与思想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3 丰富实践教学资料库建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教师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深化利用“学习通”APP 网络资源,诸如“智慧马院”页面,下设学习路上、开学大讲堂、示范教学包、教学提升、思政资源库等模块。其中,“思政资源库”包含示范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思政期刊、思政图书等。定期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等进行集体攻关,结合大学生的“需”和教师的“供”,建立一套集教学课件、学习视频资料、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专题小组责任制研讨主题为一体的课堂实践教学资料库,以期达到符合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下学生“需求”的标准,从而有力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

4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带来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学习通”APP,将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进行过程性量化赋分,并纳入考核要求。考核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变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等内容,考核结果不再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转变为集“过程阶段性考核”“结果性考核”为一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6]。过程阶段性考核包括学生签到率、课程视频收看进程、章节测验正确率、自主学习次数、专题讨论参与率、选人组队配合率、个人抢答次数、课程作业完成率等内容,占总评成绩的70%;结果性考核主要指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

5 以教促研,倒逼思政课教师转型发展

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丰富思政课的时代内涵,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全面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供给能力[7]。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教成绩明显提高,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服力、认可度逐渐提升。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项目研究,从学理上提供支撑,在经验上进行集成,不仅优化了思政课教学实践大纲,而且为日后教学项目的研发,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性资料支撑,深化教师学术论文撰写的深度与广度。

在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不再乏味枯燥。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收获感和自我归属感得到增强,而且思政课教师的信服力、认可度也显著提升。由于学生全方位理解思考和多角度答疑解惑的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过程阶段考核”成绩普遍上升,期末非标准答案类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发散性主观题具备更准确的认知能力、回答能力,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近年来的考研政治中屡屡取得高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初次探索与创新,基本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造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难以被学生心理认同、更难在行为上外显的问题,实现了由“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索”“教学相长”型课堂教学的转变,为开展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客观的借鉴和启发。

猜你喜欢

供给侧思想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