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阈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湘西龙山“摆手舞”为例
2023-01-02江涛何治民
江涛,何治民
(1.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湖南吉首 416000)
摆手舞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土家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亦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借鉴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观、系统观、平衡观、动态观对特定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来进行维护和构建,从而对非遗摆手舞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
“文化生态”是指文化产生、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界、社会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宗教、民风民俗等文化因素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来自于文化人类学中。[1]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首次明确地提出“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0 世纪60 年代,格尔茨和拉帕波特将生态系统论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中,把人类看成是一个“超级有机体”,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构成一种物质交换体系,彼此互相影响”。因为文化生态学强调采用多元性、系统性、原生性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来动态研究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和多样性,所以让它成为了解、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认识论工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官方有着不同的定义。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了其定义,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节庆活动、传统仪式、知识及与相关的技能、成果和场所等实践或表演的形式。[2]我国在2005 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①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创造出来的各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及衍生出来的精神信仰,也即是传统文化”②摆手舞便是土家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为土家人所信仰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历史渊源
(二)文化内涵及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首先能够增强地域与族群的认同,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激发土家人对自身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加强土家族族群间联系,提高土家族的族群认同与地域认同感,进而增强对其文化的自信,促进其传承与创新。
摆手舞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祭祀、娱乐、战争等方面[4]。首先摆手舞是一种传统的祭祀舞蹈,它在舞蹈动作方面主要是体现在祭祀土家族神灵和祖先为主要内容的“祖先崇拜”和土家人民的日常生产劳动。据《永顺府志》记载:“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③。除此之外,又据《保靖县志》记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袚除不祥,”④中便可看出摆手舞的内容之一便是对已故土司王的一种祭祀以及“以祓不祥。其次,据清代文人晓甫的竹枝词写到:“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5]这其中也能看出其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最后,摆手舞在战争中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据《龙山县志》载:“精兵潜逼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然桑濮风行,或至淫沫忘返”⑤。土家族摆手舞的内涵远不及笔者所陈述几点,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人民智慧的象征及其体现,了解摆手舞的内涵对于其保护与传承有重要作用。
三、土家族摆手舞保护与传承的突出问题
由于摆手舞特有的民族特征及文化价值,国家层面加大了对其保护,其2006 年被认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依旧产生了众多如传播手段缺失、保护理念失真、投入难以兼顾、传承人才断层等保护与传承上的问题。
(一)传播手段缺失
土家族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地区。湘西州龙山县是其主要传承地,但该地深处于武陵山区,位置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经济、交通、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以摆手舞为样的土家族非遗难以进入全国的视野。这其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便是传播手段的缺失及单一。据调查,土家族摆手舞宣传多以展馆展示、户外推广等形式体现,非遗诸元素的文化内涵及价值推广不够多元,其传播开发依旧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二)保护理念片面
“现代非遗保护工作是一种人为的非遗变迁操作,其目的是保障非遗的现代存续,但一些急功近利或不恰当的人为干预会造成更大的破坏。”[6]经调查,现阶段摆手舞保护中,主要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保护理念。一方面,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对于像摆手舞之类非遗的保护应当坚持“守旧”、“原汁原味”、“不变”的原则。但却忽视了摆手舞等非遗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内在关联。大部分支持这方面观点的人对于摆手舞的起源、内涵、价值等内容不甚了解。另一方面,部分人虽然对其创新,但却将其内涵与形式相剥离,只注重形式,缺少了文化内涵,导致文化的失真。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改编后的摆手舞,大众不必穿戴土家族民族服饰,也不必拘束于歌舞祭祀要求。因此,原真性是非遗传承的根基,破坏了原真性会致使非遗保护成为泡影。
(三)投入难以兼顾
作为一个文化古国,中国的非遗种类众多,保护难度大,国家难以兼顾,这就导致部分非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传承人断层等问题发展中断,甚至是消失。基于此,我国在非遗保护上显得格外重视。2006 年以来,我国先后确定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发布了各级非遗名录。最后,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省、市、县”四级为中心的保护体系。以湘西州为例,在2018 年湘西州共有非遗名录10 大类3200 项,其中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26 项、省级非遗68 项、州级非遗295项、县级非遗729 项[7]。可见,全国的非遗总数及其庞大。因此对于其保护的资金的投入也必将是持续、巨大的。而对于非遗资金保护投入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第一,中央设立的国家专项资金直接投入。第二,地方政府对于非遗的投入。第三,社会的募捐资金。而这三者中,起着主要作用还是政府的直接投入,虽然政府的投入资金数量可观,但由于各级非遗数量庞大,而仍捉襟见肘,供不应求。
(四)传承人才断层
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承认和保护,但追根溯源,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是不够的。据调查,国家层面加大了对继承人生活补助的保障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⑥国家级传承人4000 元/月,省级传承人2000 元/月,州级传承人1000 元/月。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现代生活观念对传统观念产生重大冲击,逐渐占据主流,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更愿意接触新事物。另一方面,单靠国家的保障体系难以吸引年轻一代。这两个方面都导致现代年轻人不愿学习“旧”的传统技艺,不愿继续“旧”的生活方式,导致传承人的断层。最后,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四、土家族非遗摆手舞保护与传承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非遗平台,宣传文化内涵
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要重视非遗的传承。首先,为了满足大众对挥手舞的审美需求,弥补诸多限制带来的观赏遗憾,解决土家族挥手舞传播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不注重文化内涵等问题。一是需要建立非遗摆手舞平台。其内容要贴近人民生活,产生共鸣。从非遗本身来看,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完全复制,而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用优秀的文化引导人民的生产活动。因此,在既定平台上记录的非遗信息与观众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能够引起观众的任何情感共鸣。二是建立的平台内容还应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形式与精神并重。
4) 对于该结构,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导致该汇流排组件无法正常工作时,故障汇流排两端的母线开关跳闸,将故障切除,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
(二)传承发展并进,端正保护理念
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此外,在保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塑造民俗文化IP,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产品,实现两者共赢。同时,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兼具“多方融合、相互促进”的战略眼光和政治魄力,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招聘和培养人才。此外,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真”的前提下,通过表演艺术,组织组建舞台剧、民俗表演等民间文化表演队伍,适度融入现代元素,传承创新民俗文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促进非遗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遗拉动经济、带动就业,一石两用。
(三)发展文旅融合,重铸传承辉煌
“对于旅游价值潜力巨大、文化生存能力较强且能规模经营的非遗,可在制订完整保护计划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8]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保护主体是其传承人。没有传承人的积极参与,所有摆手舞非遗工作都会徒劳无功。长期以来,政府、经营者、继承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使得弱势继承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话语权得不到释放,积极参与程度不高。不过,随着相关文创旅游行业触底回升的到来,传承者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相关产业的建设,重铸传承人的昔日辉煌。
(四)实施区域保护,赓续生态效益
“固化的、标本式的保护实际上是扼杀了这些非遗自身的发展机会,使得被保护的非遗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相脱离,最终失去自我生存能力。”[9]201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⑦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然后实施区域性和整体性保护,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土壤。这是我国独有非遗保护方法。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土家族摆手舞的原生态文化价值,积极传播其文化价值,最后让摆手舞得到更好的传承。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作为一种古老的土家族舞蹈,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及价值。但随着现代化发展,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对于摆手舞等民俗类的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它需要发动社会各方的共同积极参与,并且需要充分考虑时代文化生态,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新生。
注释:
①参见《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 号文,2005 年3 月26 日发布。
②参见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38 页。
③见《(同治)永顺府志》卷10。
④见《(同治)永顺府志》卷10。
⑤见《(乾隆)永顺县志》卷1。
⑥见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五条第4 点,2010 年2 月颁布。
⑦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6 条,2011 年2 月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