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3-01-02文粉娟
文粉娟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就必须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学习载体,力求党史学习有特色、出实效、有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高校在立德树人中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独特资源,深入学习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主动承担起讲好党的百年历史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使命,积极推进党史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当前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载体。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红色文化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都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初心使命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百年是党矢志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红色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严明的纪律、不变的初心以及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的责任担当,是加强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坚定其理想信仰鲜活的载体。一心为民的革命情怀从一开始就深深厚植于共产党人的内心血脉,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始终秉承着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红色文化形成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见证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信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情怀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理解初心使命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增强“四个自信”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信,首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先进文化精神和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红色文化记载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历史过程的文化精神状态和文化自信,是先进文化集中体现和主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魅力所在[3]。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打上坚固的红色底色。让大学生明白坚定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现实基础、重大意义,理解文化自信对于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时代意义,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三)有利于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中共一大会址、延安、井冈山、遵义会议、苏区、沂蒙等革命圣地、纪念馆、老区瞻仰考察,反复强调要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发扬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放射时代光芒。一方面,红色文化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作风、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怀,强烈的爱国情感,革命战士身上所表现出誓死如归,大无畏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挽救民族危亡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都是红色文化人格化身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鲜活题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素材。如百年党史关于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历史事件、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红色精神等无疑是大学生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典范。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是贯穿在红色文化形成全过程,她本身所具有的爱国性就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夯实爱国教育根基,丰富爱国教育内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在传承革命传统教育中增强爱国情感,强化爱国报志,投身爱国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有利于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使命担当
创新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实践品格,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全过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能建立一个新世界的自我革命精神,这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红色文化蕴含变革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用创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红色文化中创新典型和创新精神,可以为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比如新时期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红船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凝聚了力量,锤炼了创新作风,涵养了创新品格,强化了创新担当,激发了学生斗志,培养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高校都意识到红色文化蕴涵着时代价值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内涵相得益彰,是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载体和宝贵精神财富。高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制定了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方案。但在高校如何系统全面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如何运用好红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一项常态化工作,并常抓不懈等深度融合方面中存在一些不足。
(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及经费、组织和队伍的保障。在高校师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领导、部署和顶层设计,这支队伍就很难在全校发动和长期坚持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工作,加上经费和组织保障不到位,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研究中缺乏一定理论深度和系统性,难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导致学习教育效果欠佳。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挖掘不充分
党史教育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要对学生达到入心入脑,就必须保证教师自身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一定深入研究,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深入,才能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学思悟践中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但现实是高校教师本身并没有专门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缺乏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挖掘,且没有经过相关红色文化的专业教育培训,红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导致不同地区的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不同,直接影响红色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自媒体时代,高校仅仅把课堂讲授作为红色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作用,也没有深入挖掘与红色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扩展其教育途径,会导致学生对党史学习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把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教育研究融入到当前党史学习教育中,采用声像资料、互教互学、讲革命故事、现场教学、实践育人、体验式教学、红色遗址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会极大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路径
党的百年奋斗史书写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红色经典画卷,孕育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红色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课程育人体系、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扩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技术作用等领域,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发挥红色基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作用,引导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打造精品课程育人体系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3]。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文化产生的根源与党的领导是一致的,高校要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就必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室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坚持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打造精品课程育人体系。
高校通过精心整合当地红色资源与革命老区合作,协力打造党史精品课程,为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和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强有力主渠道保障作用。一是优化整合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团队是打造精品课程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注重教师团队培养选拔,在保证优先选拨本校教师开展红色文化专项培训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人员、革命战士、革命后代等教育力量,组建和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二是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上要重点突出红色元素,注重从理论、现实、历史的角度挖掘与课程相关的红色基因,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与时俱进做好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教育需要,既有理论深度,又与现实照应,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厚植大学生的红色基因。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结合红色基因教育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活起来。如讲好红色故事、体验式教学、情景剧展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模拟红色情景的教学体验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获得感。四是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形成一批红色文化育人科研和教学成果,编写大学生红色文化读本、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以大学生自己身处的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先辈事迹为榜样,在砥砺前行中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增强课程说服力。
(二)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享受欢乐、愉悦、轻松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和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培养理想信念。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让红色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促使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全面进校园。一是领导重视,各相关部门配合,协同推进。对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要专题研究、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在经费、场地和人力给予优先保障,保证红色宣传教育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全面落实红色文化进校园。二是营造红色文化校园宣传氛围。加强校园内建筑、雕塑、红色标语画像、宣传海报、励志名言等红色景观的建设,以直观的物质环境感染人、熏陶人。同时,挖掘校史上的英雄人物、英勇事迹,地方红色文化书籍、红色影视作品等红色文化产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氛围。三是成立红色文化研习社,发挥学生社团引领辐射作用。组织学生成立各种与红色文化研究相关的英雄人物、红色精神研究的学生社团,如嘉庚精神研习社、红船精神学习社等,通过社团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或者红色实践活动,接受红色文化学习的教育和熏陶。四是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革命战士、红色教育基地讲解人员开展各种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宣讲、图片展等教育活动。五是加强不同学校开展校园红色文化联谊活动。加强校园红色文化联谊活动,加大各校之间的红色文化交流学习机会,增强红色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树立校园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发挥校园文化社会育人功能。通过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实践育人是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相比于课堂上理论讲解,更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方法。一是高校制定实践活动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可以与地方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建立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把实践教学拉入学分制,并给予实践教育经费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二是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调研。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其理想信念最有效和最直观的载体。教师要将实践教学拉入课程考核范围,在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时需提前布置好实践调研作业,让学生查阅和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现场教学和参观学习后,将自己所学所思撰写下来,提交实践报告。三是开展红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圣地开展暑期“红色之旅”等社会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旅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革命圣地,体验老区人民生活和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接触、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进而坚定其理想信念。四是打造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红歌演唱、红色诗歌朗诵、红色家书等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交流互动、身临其境中深切感受红色精神和革命战士的理想信念力量,增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提升自我境界。也可通过调查、座谈、沙龙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分享所思所感,展示学习成果,扩展教育新途径,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构建起价值主导并对自身的知情意进行结构优化使之转化为自觉行动过程,即让红色文化基因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知情意行”统一,达到实践育人效果。
(四)红色文化融入新媒体领域,占据网络育人新阵地
进入新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创新宣传红色文化方式打造红色文化传播融媒体平台,使红色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创造符合学生心理诉求,占据网络育人新阵地。红色文化能通过各种融媒体平台,将“人”和“物”有机结合,生动活现历史事件,更好地展现和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一是加强红色网络队伍建设。高校要培育一批政治情怀深、网络技术强、红色基因素养厚、价值引导能力强的网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利用自己专业技术创作学生喜欢的红色文化宣传电子作品,主动承担起引导红色文化网络空间舆论的引导者、评论员和志愿者,以此汇聚红色基因网络空间的强大合力,占据网络育人新阵地。二是打造红色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红色网络工作队伍将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结合融入新媒体平台,利用手机、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技术,创作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的高校红色网络文化作品。如指导学生创作红色微电影、微小说、微情景剧等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推广,让学生点击阅读,可达到直戳心底,打动人心的效果。三是开设红色课程网络直播平台。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拓展网络传播空间。组织或聘请校内外的名师开展红色文化讲座直播课。四是通过网络传承红色文化。如高校广泛发动学生网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祭奠英烈,或者条件允许的高校通过建设VR 虚拟仿真系统,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体验和沉浸式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让红色教育蕴含党史学习教育意义在互联网上延伸。五是加强网络红色文化宣传和监管力度。传承红色文化需要扩展网络领域,加大网络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形成长效机制,给予经费和信息技术支持,安排专人负责,及时维新平台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