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3-01-02陈玲彭勃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育人

陈玲,彭勃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课程思政是对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其要义是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按照一定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再造,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好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1]。教师在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中,会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在打磨课程过程中,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无形之中也会有所提升。同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赋能,不论在知识能力培养还是在价值引领方面都能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产生影响,完成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对师德师风的新要求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教师作为真理的传播者,承载着唤醒生命,启发灵魂的重要使命,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分别提出“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又在党十八大提出“四个相统一”,引领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

1.“四个引路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向是“四个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在新时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课程思政是将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积淀下来的伟大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通过理论阐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建设者,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时刻对照“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提高自身道德品行修养,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学生作为公民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思政课不是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解放思想过程,科技发展日益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加快,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做学生引路人就需要不断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形式,真正起到思政课不仅入脑还入心的作用;教师加强自身创新思维、奉献精神方面的修养,将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的领导贯穿课程思政的各个方面,在学生心中播下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种子,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2.“四有好老师”:教育者先受教育

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根本衡量标准是“四有好老师”。习近平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遇到好老师是个人的幸运,是学校的光荣,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的标准契合国家对思政课教师要求的“六种要素”,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迫切要求。从教学开展过程看,好老师拥有教书育人的情怀,主动挖掘教育内容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课程与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总目标上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教师的职业身份要求老师认真传道受业解惑,增强所授课程亲和力与针对性、感染力与信服力,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保证。同时,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此外,蕴含一定社会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有规制作用的社会公德也需要教师来实践,好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符合社会公德,能够将社会公德所倡导的价值、思想、观点的认同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接受和内化。

3.“四个相统一”:为人师表,立德树人

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方法要求是“四个相统一”。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庄子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6]这里不可言传的意多指个体精神世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气质修养。相比授业解惑,教师更重要的是传道,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对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本质、精神、思维方式的把握是最为核心的任务。[7]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党中央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课程建设的种种规定,最终要反映对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上,担当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需要教师有优良、过硬的师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国际不稳定形势,教师更要清晰认知自己立德树人的初心,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激发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生动力

领悟课程思政的主旨要义,切实在教授全过程践行思政理念,都需要教师先进行自我学习。课程思政元素离不开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书育人的初心。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理解和反思课程过程,总结经验方法,完整的思政课程建设为师风师德发展提供动力。

1.课程思政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

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和方针,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具有的鲜明意识形态,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把牢政治方向。当前,面临西方不良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影视娱乐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对高校师范生的冲击影响,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指导,固牢思想根基,建设一支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理论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

2.课程思政提升了师德师风践行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要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厚育人氛围,教师要想做好思政教育,从“经师”过渡成“人师”,需要发挥自身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在准备课程思政中深化意识领域认知,在教授思政课中发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模式,在课程结束反思后获得新感悟,甘于奉献,奋发有为,具备高尚师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都得到加强和完善。课程思政任务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高校教育坚持“以德为先”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培养未来人才[9],教师面对个性百态的学生,两者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和不确定性,要达到教书育人效果,就要求老师秉持严格的教学态度,自觉自律要求教学和为人向深度发展,先端正自己的品行再丰富扎实自己的学识。

3.课程思政丰富了师德师风修养方法

课程思政不是要对现有课程增加学时、学分,不是额外要求和增加负担,而是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自觉渗入育人观念,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这给高校师德教育以启发,对师范生授课时应把师德师风的建设内外于心,外化于形,融于课程内容,而不是刻意开设新课程,增加师生负担。思政课程改革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行师德教育也应当关注社会出现的个别师德沦丧事件,有针对性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加深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对几千年文明成果传播的使命责任担当感,守住教书育人的本心,始终保持课堂内外言行一致,言传和身教相统一[10]。不仅学养丰厚,具有深深的教育情怀,还能以身作则践行高尚师德师风。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精神福祉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11]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方式都会通过课程主阵地对学生的价值情感产生影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树立起立德树人的人格示范,促使教师在课程育人中既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观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活动。

(一)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促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13]这是对课程思政的诗意诠释。课程思政体现着国家意志,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开讲前心中要有明确的信念,在立德树人的目标统领下,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品质和道德精神;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肩负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要遵循一定教育规律,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个体,都有着各异的生活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的传递一定不能生硬灌输,而是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知识体系,形成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也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他们的心田。

(二)教师提升道德情操促进课程思政的真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职业决定其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开展思政活动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师风师德,必须严于律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若教师的德行有缺,学生不再信任老师,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纸上谈兵,又谈何育人。课程思政作为价值引领是需要真情传递而非包装点缀。作为各科专业知识之“芯”、课程思想和灵魂的价值引领,不是可有可无的“佐料”,也不是课程的点缀包装,[12]而是需要教师深刻感悟领会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情传递,要想让学生感动,得先感动自己,课程思政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温度的知识能量、有热度的价值引领和有力度的能力塑造。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教师协同育人促进课程思政的开放系统性

课程育人离不开开放而系统的课程实施体系建构,更离不开教师的协同配合。高校应当切实树立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的教育理念,增进思政工作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首先,教师坚持全科育人,突破学科育人的固化思维,树立“大思政”理念,[13]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教师除了研究本学科的教育规律之外,还要加强整合运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聚合思维,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统整。可以以思政元素作为共同主题,将多门课程统整在一起,建立聚合课程群。各门课程将共有思政元素融入本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从各自学科视角开展教学活动,形成协同育人模式。

其次,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实现全员育人。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引起教师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横向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建课程育人团队,通过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建立数据库,以获得思政教学知识体系;纵向不同层级、不同年龄的教师组建同课型育人团队,共同商讨不同阶段的课程思政内容协调和衔接问题,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内涵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实现协同育人。

最后,教师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中小学全过程,各学段教师要加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协同,弄清了解各学段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及方法,避免课程思政体系碎片化、分割性,达到整体系统育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供各学段学科专家协同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基本理念和实践的的结合,构建课程思政实施的系统性。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激发了师德教育内生动力,扩宽了师德教育路径,创新了师德教育研究新视角。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能动性、示范性、创造性,保障课程思政的制度化建设。以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促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以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课程思政的真情传递,以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促进课程思政的开放系统性,这三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全科、全员、全程育人开展好课程思政实施工作,使课程思政能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助力,帮助高校打造立德树人的品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未来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