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均衡视域下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2023-01-02殷洁森
杨 宁,殷洁森
(1.无锡开放大学,江苏无锡 214011;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无锡 214122)
2016 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也是实现国民健康的基本路径[1]。应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协同各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形成强大合力来推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促进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化进程的发展。但目前有限的体育资源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能够缓解这一阻滞,还有利于解决群众体育和健康发展的现实矛盾。伴随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体系中核心架构作用的日益凸显,发展社区体育就是推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当前我国的高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拥有的体育场地、人才、环境等天然资源,能够成为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有生力量。
一、体育资源共享的内涵及分类
体育资源指的是人们从事体育生产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要素总合。涵盖了体育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2]。从范围上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内容上看包括有形物质资源(如体育场地、人力、财力等)和无形非物质资源(如体育赛事、拼搏精神、先进运动技术、体育信息资源等)[3]。共享理念可以追溯到最初人类社会早期的劳动与分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工和商品交换,逐渐由共享商品所有权过渡为共享商品使用权,比如物物交换和租赁[4]。体育资源共享可根据物质形态划分为有形体育资源和无形体育资源。其中有形体育资源主要是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人力资源等。无形体育资源主要是体育市场信息、体育生产信息与体育服务信息等[5]。体育资源的共享意味着只要一方存在闲置的体育资源,并且具有将这些资源转化追求更大利益的意愿,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的另一方能直接参与该资源的利用,从而满足双方的各自利益需求。高校与社区在体育资源上的共享,其本质上是为两者能达到公平与均衡的利益。共同享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形和无形的体育资源,并且这种共享是一种共建实践,因为要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将高校与社区协同合作,通过双方的直接对话来解决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从而形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共荣局面。
由此分析可知,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辟体育资源运用的新视野,打破不同主体范围内体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境,实现体育资源在不同主体间流动、重新整合,使体育资源整体的运用到达均衡对称[6]。
二、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失衡症结
当前,高校积极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展开合作共建,特别是资源上的积极引入和外输,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在体育方面,尽管高校拥有天然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优势,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存在利益失衡,在体育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以下主要困阻:
(一)共享理念不一致,共享位势不对等
近年来,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合作共识。资源共享已成为当前社会各领域以及跨领域间的交流常态。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往来也越发密切,在协同发展的力度上也逐步加强。但在共享理念上还未真正实现统一,共享意识上还存在明显差异[7]。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放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场地设施,与社区进行了初步的体育资源共享,但双方在协同发展中仍然受到系统藩篱的限制和自我保护意识观念的干扰,在体育资源共享合作的内容、模式、方法、范畴、力度上都没有形成广泛、紧密和深入的合作。
当前,社区群众体育生活发展的需求非常强烈,对丰富的体育资源的渴望较为迫切。尽管高校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开放学校体育资源给予社区共享,但这种共享关系往往是基于政府行政要求下构建而成的,并且受资源所属系统的缘故,共享往往容易被中断,共享连接孱弱,无法形成平等稳定的长久合作关系。高校体育资源的输出与取得利益不成正比,学校自然表现的不积极。而社区体育在双方资源共享的对话中,由于自身体育资源并不丰富,处于资源共享的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无法与高校进行对等合作。因此双方的体育资源共享呈现出局部的、有限的状态。
(二)共享时空不稳定,共享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形式主要是依托于高校,然后辐射邻近社区,双方协同共建以共享高校体育资源为主的综合体育活动生态圈[8]。这种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方式,在时间上受限较多,只能在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后的特定时间段内进行使用;共享对象范围狭促,高校体育资源所辐射的对象则多为拥有交通工具的人士和青少年,对体育健身需求最强烈的老年人群往往由于高校地理位置较远的缘故,不愿意舟车劳顿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共享力度上相对薄弱,受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和经营的影响,社区体育受众人群容易受到举办运动会及各类社团占用体育场馆举办活动的影响,共享因此可能经常被迫中止;共享模式相对简陋,社区体育人群的主要活动是在运动场所进行身体锻炼,对于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共享模式还未被充分开发。因此,共享时空和形式的波动性以及缺乏多样化和长效机制,导致高校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停滞于表层。
(三)共享领域狭隘、共同利益点稀少
高校与社区体育共享的资源应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竞赛服务等实践环节所需的人、财、物等。首先,这些资源主要有常见的主要以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室内外运动场所和相关器材组成的硬件资源;其次,是以体质健康测评、运动技能培训、锻炼指导以及运动信息服务等软件资源;最后,是高校体育教师以及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教练员所能提供软件资源上的分享、健身计划的制定以及运动技能方面的指导等人力资源上的共享。
从理论上得知,高校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领域应当较为广泛,但实际研究发现,一些优质的体育场馆共享程度较低,其利用率不到20%,综合利用率只有36%,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社区居民表示从未使用过附近高校的任何体育资源[9]。因此,在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合作的协同中,共享领域实际上极其有限,合作共建的责任不明导致共享范围仅囿于硬件资源上,对深化资源共享的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几乎不曾涉及。在共享实践上多为高校一方独家提供,社区共享资源稀少。两者共享领域的狭隘造成共同利益点稀少,能够产生利益交集的范围也极其狭隘,导致两者之间难以真正实现体育资源的互补和共同受益。
三、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合作动力
资源的共享必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共享主体代表的利益也不尽相同。不同利益主体在共享的动机上也不尽相同,从自我发展角度来说,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形成的一种个体自身行为,而个体行为不足以代表共享所需的共同理性行为。这就造成了不同主体间要达成利益一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10]。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共享是对资源进行有效率的选择,资源共享存在一个平衡公式,对外提高资源共享,成本(G)和利益(B)的关系要满足以下条件:FB(L,E)≥F(D,T)。其中,L 为资源共享后的收益;E 为使用外部资源的权利及收益;D 为由于资源共享后专有资源减少带来的成本增加;T 为资源共享引起的交易成本[11]。此公式表明,资源共享的过程是共享主体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做出趋利的主动的选择[12]。
由此可知,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实质上是双方在最后利益上的博弈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结果。如果双方利益目的无法取得一致,则共享实践始终不能合二为一。利益是高校与社区之间开展共享的逻辑起点,也是两者在体育资源共享上的最终追求目标。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实质关系就是双方利益关系如何均衡,以及能否在利益上达成均衡公平的目标。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实践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找到双方利益上的平衡点。这样的共同利益是建立在相互博弈过程中,但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的一种互利共赢行为,也是一种双方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四、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策略构建
在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过程中获得共同利益则是合作的动力。在共享中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是否通畅、利益的分配和补偿是否公正公平、利益的整合与协调是否合理、利益的激励与约束是否规范有效,都直接影响到双方在体育资源共享协作上能否顺利进行。
(一)强化共享意识,平衡资源共享位势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是高校的单一付出,还是政府、社区都有责任参与的共同行动?特别是社区,在双方合作中各自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这些问题如果在认知上没有达成共识,则会极大的影响共享的实践。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为何要共享”的意识问题。为此,政府、高校以及社区要围绕发展群众体育健康这一终极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下,打破资源系统藩篱,增强双方共享意识,构建长远发展意义的利益引导机制。
在双方位势不对等的现实阶段中,政府一定要参与体育资源共享的过程,发挥引领作用,增强对双方利益追求趋同性的引导,积极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或补充平衡。同时建立对话平台,完善对话机制,了解双方的利益诉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寻求利益共同点。在双方体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将教育与体育不同系统属性的体育资源融合共享。高校需要更具奉献精神和主动服务意识,而社区也要积极挖掘能与之共享的体育资源。修正双方资源共享中位势的不平衡,逐步增强社区体育在双方合作中的话语权,从而形成平等对话。
(二)稳定资源共享时空,丰富资源共享形式
深化共享关系,丰富合作形式是破解当前双方资源共享困境的关键。首先,高校主要提供优良的运动场所、高水平的体育师资,丰富的体育图书资料等资源。社区则可以提供扩大高校社会效应的平台,为高校体育向外扩展提供实践机会。如运用高校体育资源给社区群众进行体质健康测评、举办各类运动会,体育技能培训和体育健康信息服务等。同时将合作往细致化、多样化、深层化方向发展。
其次,要稳固并衍伸资源共享时空,双方积极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资源共享方针,譬如社区开设通往高校的班车路线或增设共享交通工具,打通社区居民前往高校进行体育锻炼的最后一公里障碍。高校为保障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合理安排场地设施和开放时间,并定时定期主动前往社区进行体育服务等。以稳定的共享时空状态来保障双方利益的共赢。
(三)以信息平台拓宽、深化资源共享领域,实现利益整合
如今,已步入社会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各种资源信息得以展示和共享,各类资源数字化平台层出不穷。体育资源信息系统应当被纳入高校和政府的信息平台系统中。体育资源信息的公开是高校与社区乃至社会可进行共享合作的基础。因此,要达成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达到双方利益整合的需求,就需要开发和搭建完善的体育资源信息平台。
为此,以高校为牵头,政府支持,社区参与,利用高校自身内部的科技资源力量,整合学校、社区和政府体育机构中已有的资源信息,搭建一个系统完整、内容完备的体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开辟便于操作的信息共享模块,实现跨人群、跨地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目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通过该平台,可对高校的运动场馆运营信息、管理制度、体育师资的介绍、拥有的体育器材以及布置等信息一目了然;社区的体育活动举办、健康活动需求、体育竞赛与培训需求等信息也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登记和公布,进而完成有效的资源匹配,实现共享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达成利益的整合目标。
五、结语
高校主动向外寻求与社会各领域进行合作共建已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资源共享上更是合作共建的重中之重[13]。高校体育亦在其中,由于利益不均衡导致高校与社区体育在融合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制约了高校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进程。因此,需要深度开发和挖掘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共同利益点,厘清双方共享合作动力驱因,强化双方共享意识,平衡共享对等位势,稳固并衍伸共享时空,拓宽并深化共享合作领域,促进双方共享利益的整合,使双方资源朝着互补、共享、共赢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