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探究*
2023-01-02王宗强
韩 锐,魏 琳,王宗强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1]48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大关切,彰显了新时代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人民立场、人民导向及人民共享,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疫情防控观。深入研究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对于进一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理论渊源
1.1 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第一,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立场。第二,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2]104,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第三,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归。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者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并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为最终目标。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疫情防控,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又要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不仅强调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人民立场、人民导向、人民共享,还要坚持依靠人民推动防控工作、监督防控过程、检验防控成效。
1.2 源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观
党的历届领导人一贯坚持人民主体思想,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工作,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同志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人民性。一是高度重视疫病问题。疫病问题不仅危害群众生命健康,而且损伤革命力量,必须高度关注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力量消灭疫病。红军初创时期,由于医疗条件差、药品稀缺,传染性疾病蔓延严重。为此,他提出要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三是注重加强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9月,他明确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3]176,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阐明了卫生防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加强疫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积极预防而不是消极防疫,特别强调要重视并做好农村地方病的防治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二是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方向,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他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4]145,并要求防疫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江泽民同志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把疫病防控摆在优先地位,切实保障人民健康。他强调:“过去我们已经消灭的传染病和地方病,现在有的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甚至蔓延起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危害很大的传染病。这要引起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加以预防和控制。”[5]601-602
胡锦涛同志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疫病防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他将防治“非典”工作上升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二是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消灭疫病。他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兼顾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他指出,要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6]26。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疫病防治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观,表现在: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注重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此外,习近平同志还提出新时代疫情防控的战略策略;确立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防控模式;强调要全面提高疫情防控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对党员干部提出“四心”新要求等。
1.3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消除疫病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亦体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消除疫病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先贤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种“重民”思想同样体现在疫病防治之中。其一,主张疫病期间要抚恤民众。《礼记·月令》记载:“民殃于疫”。《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疠大至,民善暴死”。因此,在疫病发生时,应减免徭役赋税,赈济患者。汉元帝初元元年,“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凛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通过采取赈灾免赋、赐发钱粮等措施减轻百姓经济负担,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其二,注重采用隔离预防等办法救治百姓。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大疫,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以免疫病传播。在天花、霍乱等恶性传染病暴发时,清政府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措施。《养吉斋丛录》记载:“王师入燕之始,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为避免传染病人流离失所无处安身,清政府在京城“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令其聚处”。此外,通过编纂颁行医书,向百姓传播疫病预防知识。如北宋时期,中央政府将《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方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令州县长吏按方剂以就民疾”。其三,强调要深入民间巡视疫情并施医赐药。唐太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唐文宗颁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死一半以上者,与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责令地方官员下乡巡视疫情并送医药。明嘉靖二十年疫病流行时,“礼部左侍郎孙承恩会京师疾疠,请给散药物以救民困苦”,在一定范围内对消除疫病产生了积极作用。清顺治十一年,政府在京城景山东门外盖了三间药房,以备瘟疫流行时为百姓散发药物。康熙十三年至十六年,该药房发挥了重要作用:“疫疠盛行,广施药饵,全活无算。”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消除疫病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虽主张要坚持以民为本、积极防治疫病,但其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君民关系、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因此,他们忽视了人民群众在消灭疫病中的主体作用,仅仅强调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始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并提出要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是对我国古人消除疫病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价值意蕴
2.1 疫情防控理念的人民立场
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一方面,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问题,明确提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7]30,强调要在医疗救治、社会治理、舆论宣传、科技研发等方面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医疗救治方面,坚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社会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把区域治理、行业治理、部门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舆论宣传方面,坚持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力度,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群众客观理性看待疫情,坚定全社会信心;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科技研发方面,坚持协同推进科研攻关,加大疫苗和药品研发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这些论述抓住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关键问题,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遵循。
另一方面,重视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着力解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7]116-117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不仅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指示,具体包括:坚持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防疫难题;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缓解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因疫情致贫、返贫农民的帮扶工作;坚持统筹抓好春耕生产,做好农民就业增收工作;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确保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等。这些论述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信心,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观。
2.2 疫情防控工作的人民导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同志将人民立场融入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人民导向。一方面,疫情防控策略始终围绕人民而制定。习近平同志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进行系统周密部署,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疫情暴发之初,抓住“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两大环节,及时提出疫情防控的总要求以及“四集中”“四早”的具体要求;胶着对垒之时,明确提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治本之策;吃劲关键阶段,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时,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发生阶段性变化时,适时提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等。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强调要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等。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价值指向,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坚持贴近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导向。针对全国特别是武汉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7]109,始终坚持同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并肩作战。他还指出:“基层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也是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7]88-89,阐明了防控力量和优质资源要往基层下沉,最大限度贴近人民群众。与此同时,他多次强调:“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7]89,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7]115,指明了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此外,他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7]90,体现了其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降低重大疫病风险的根本要求。以上论述表明,只有坚持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疫情防控斗争中来。
2.3 疫情防控成果的人民共享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蕴涵着深刻且丰富的人民共享理念,强调不是少数人的、简单的共享,而是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疫情防控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各方面合法权益;强调既要维护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为促进人类健康提供宝贵经验。一方面,牢牢抓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使防控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针对此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他明确指出:“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7]119,并提出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此外,他强调“要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1]371这些论述不仅为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坚持推进公平共享,使疫情防控成果造福人民的价值蕴涵。
另一方面,坚持以命运与共思维加强国际抗疫合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8],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具体包括:重视同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坚持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分享防疫经验,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特别是同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联合研发,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坚持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特别是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做好防范和应对准备;坚持加大资源投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抗击疫情的国际行动等。这充分表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始终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而且致力于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历史担当,为全世界疫情防控树立了典范。
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的实践指向
3.1 疫情防控工作依靠人民推动
一方面,重视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抗击疫情的最广泛基础,是强大的生力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7]109。具体而言:他提出党政干部要强化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要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竭尽所能救治患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要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要加强社区防控措施落实,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科技工作者要加速推进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志愿者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服务。这充分表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既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观中的思想主体,又是他亲自指挥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践主体,更是他在抗击疫情各项决策部署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另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将其视为全方位的工作,并从战略策略、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后勤保障、国际支持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在战略策略上,以“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总要求[7]3。在领导体制上,坚持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在工作机制上,强调要充分发挥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机制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调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后勤保障上,坚持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需要,强调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人员和物资都要保障到位;在国际支持上,阐明我国疫情防控的立场和态度,积极争取各国的理解和支持。这些论述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使全民拧成一股绳,全国形成一盘棋,进而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之力。
3.2 疫情防控过程依靠人民监督
第一,党员干部的作为依靠人民监督。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9]11,“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10]179。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员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其是否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各级党政干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全局观念、驾驭能力、担当精神等,人民群众最具发言权、最有评判资格。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是促进党员干部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努力做到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第二,防控资金物资的使用依靠人民监督。“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7]75在这场战斗中,防疫资金物资是否及时发放,是否存在随意分配、损失浪费、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截留克扣等问题,事关防疫一线“战场”的后勤补给,事关疫情防控工作全局。因此,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紧盯资金使用、物资发放等重点领域,对疫情防控资源的筹集、管理、发放、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是确保各项防疫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强调:“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7]89-90
第三,防控工作的开展依靠人民监督。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央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加强对地方防控工作的指导督查,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科技教育、财政金融、外交外联等部门以及纪检监察、政法等战线各司其职。另外,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全力支持抗击疫情斗争。“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1]35,所有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公权力的来源是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
3.3 疫情防控成效依靠人民检验
第一,防控工作是否有力依靠人民检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党政是否尽职尽责、医疗救治是否科学精准、社区防控是否严格管用、防疫物资是否保障到位、宣传舆论是否及时有效、相关体制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等,身处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评判。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7]120。
第二,防控过程是否有序依靠人民检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同志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10]167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依法科学有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其生活状况的改善,更关系到人民群众正当利益、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抗击疫情“四道防线”是否有序推进,“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两大环节是否无缝衔接,医疗资源是否统筹调配,科研、临床、防控一线是否协同高效,以及是否建立起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等,这一切都必须以实现人民满意为基本判断标准。
第三,防控结果是否有效依靠人民检验。“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抗击疫情各项工作中,是否真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否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否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广大人民群众最有资格进行评价。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