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研究进展

2023-01-02王丹丹张爱华冯先琼

护理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决策公众

王丹丹,张爱华,冯先琼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610041

重大突发事件常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非常规性,可能对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我国造成较大范围的社会危害。公众是各类突发事件中直接受威胁的对象,其行为受到风险感知、情绪、个体特征、信息沟通、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影响,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等特性易导致公众异常情绪及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所以准确评估公众的风险感知水平、情绪状态和应对行为,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发展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与损失、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下社会治理能力迫在眉睫。现对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

1.1 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点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种类多样、传播广泛、危害复杂、时间及空间分布差异和成因复杂等特点。突发事件涵盖范围广,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可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可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2]。

1.2 公众风险感知、情绪和行为的概念 公众风险感知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心理学,而后被逐步引入风险管理和传播学领域[3]。Brewer 等[4]认为风险感知是人们对可能发生的伤害的预判。Rohrmann[5]认为风险感知是人们对正在发生的或可能面临的危害的判断和评估。Cunningham[6]提出风险感知可以分解成2 个因素,即承受风险的程度以及结果的损失程度。尽管目前风险感知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学界普遍认为风险感知是人们主观感受到的某事件的不确定性和这种不确定性所致后果的严重性。

学者们对情绪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他们分别从生物观、机能主义观、认知观、组织观和社会文化观等不同角度对情绪进行了界定[7],其中,以Izard 等[8]在1987 年提出的分化情绪理论较为著名。该理论指出,情绪是神经过程的特殊组合,引导特定的表达和相应特定的感觉。Zelenski 等[9-10]从表现形式方面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他们基于情绪效价,认为消极情绪是个体经历不愉快事件后,心情低落而产生的负面感受,如恐惧、愤怒等。不同学者阐述的积极情绪概念不同[11-12],但其均可概括为积极情绪是个体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正向感受,如开心、愉快等。除以上分类方法外,有学者还从个体、群体角度对情绪理论进行阐述。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人们更关注群体情绪。研究者们对群体情绪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13-14],但普遍认为,群体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后,通过情绪感染等机制产生的一种群体情绪体验。勒庞指出,群体情绪不论好坏,其突出特点是极为简单而夸张[15]。在群体情绪研究中,情绪感染理论较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感染是建立人类互动的基础[16]。当人们下意识地模仿他们同伴的表情时,通过感受每分每秒的情感回应,人们能够在他们同伴的情绪中感受到自己,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情绪感染[17]。若个体受到群体情绪感染,会避免让自己的观点孤立于群体之外,且其他观点可能会被主流意见覆盖,即少数服从多数,这可能会使人们的情绪愈加高涨,加剧群体情绪极化倾向[18]。

行为的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3]。Compas 等[19]认为在风险管理领域,行为是人们在面临风险威胁时出于自我保护的行为表象,是有意识地进行自身情绪调节,为了增加对事件的认知和适应环境变化等而做出的努力。在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行为的关注点主要为集群行为、健康行为、应对行为、干预行为等。

2 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研究的意义

当前,关于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感知、情绪与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关系研究,风险感知、情绪与行为存在相互作用,但有关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感知、情绪与行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少,重大疫情情境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全面综述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风险感知、情绪与行为的研究进展,明晰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概念与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为政府灾害应急管理部门、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应急方案提供参考,有利于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高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质量和水平。

3 重大突发事件下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研究现状

3.1 重大突发事件下风险感知的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下的风险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3 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感知作为因变量,将信息源、信息内容等作为自变量,探究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二是将风险感知作为自变量,研究风险感知对舆情传播、公众使用政务短视频意愿等的影响;三是编制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量表。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镇差别、获取信息的方式等会影响个体风险感知水平[20-22]。苏妍嫄等[23]通过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发现公众风险感知水平越高,网络舆情的扩散范围越广,且引入了“风险感知异质性”的概念,即公众风险感知水平的差异大小。汤志伟等[24]发现公众风险感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使用政务短视频,其有利于提升公众对政务短视频的信任程度。代亚君等[25]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网络调查法编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认知量表,可作为公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风险认知的测量工具。

3.2 重大突发事件下情绪的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下情绪的研究与风险感知类似,但不局限于影响因素探究和相关量表编制,还涵盖对情绪成因、传播特点及路径等的研究。宋壮壮等[26]认为,突发疫情自身的严峻性、公众缺乏相关疫情防控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网络谣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负面情绪成因。公众情绪的传播路径可分为情绪的唤醒、激发、汇集、沉淀和爆发5 个时期。情绪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非理性、循环性、辐射性、极化性四大特点[27-28]。若个体情绪经过“放大”,且通过情绪感染作用于其他个体,形成群体情绪,可能会对某些人群(如精神障碍群体)形成负面看法,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29]。重大突发事件下情绪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因素(如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因素(如性格等)、信息传播因素(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等)等[30]。潘英媛[31]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情绪感染会受到个体层面(情绪易感度等)、人际层面(群体信任等)、情境层面(网络媒介环境等)的影响,且呈正相关关系。宋之杰等[32]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情绪感染量表,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3 重大突发事件下行为的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下行为的研究中,鲜有仅对“行为”进行的研究,多是加入修饰词,如信息获取行为、信息分享行为、应对行为等。公众在接受风险事件刺激后,首先会通过人际沟通、新闻媒体等渠道主动或被动获取信息,之后借助人际交流或网络平台分享真实或不真实的信息。信息获取行为受到信息源、媒介环境、生活环境、个人认知等影响[33],而信息价值认知、社交圈群认同等则会影响公众信息分享行为[34]。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可能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采取理性或非理性的应对行为,前者可表现为积极搜寻可靠信息、积极准备应急物资、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措施等;后者可表现为疫情期间哄抬物价、制造谣言、抢购物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后公众健康行为可能发生变化,表现为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35]。

4 重大突发事件下风险感知、情绪、行为关系的研究

4.1 风险感知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4.1.1 理论研究较为深入 当前,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关于风险感知与情绪的关系研究涉及建筑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2004 年Peters 等[36]首次提出风险感知情绪模型,主要从情绪和认知2 个方面研究公众对于风险事件及风险因素的感知和接受情况,认为风险感知的强弱程度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认知-经验自我理论(cognitive-experiential self-theory,CEST)认为,人们在思考风险问题时,会同时采用分析的、精致化的方式和直觉的、基于情绪的方式[37]。风险感知理论中的常识模型(common sense model,CSM)指出,情绪会浸润于认知过程,影响人们的风险感知[38]。张璇[39]构建了环境风险认知评价的情绪理论模型,发现青少年对已经产生的灾害和损失感到伤心、遗憾和同情,对未来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与害怕。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可能会加剧人们的风险认知,基于这种风险认知,公众会产生恐惧情绪,并通过网络等宣泄情绪[40]。

4.1.2 风险感知与情绪相互影响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事件下个体情绪对风险感知的强弱有影响[41-42]。当感受到风险的威胁时,个体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表现,焦虑情绪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风险感知,恐惧会使人们夸大风险;乐观情绪会降低公众的风险感知水平[42]。高水平的风险感知可能会诱导个体产生恐惧或忧虑等情绪[43],但低水平的风险感知对情绪的影响鲜有报道,研究者多关注于情绪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孟博等[44]从情绪因子、风险目标因子、文化理论因子3 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风险感知的影响因子,发现63%的人会因为情绪因子在态度上产生变化,且以愤怒和恐惧表现最为明显;研究也发现,情绪可通过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激发公众对事件的感知,即情绪刺激程度越强,公众对事件关注度越高。

4.2 风险感知与行为的关系研究

4.2.1 理论研究较为丰富 与风险感知、行为相关的理论或模型有风险决策理论、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和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the protection action decision model,PADM)。风险决策理论认为,公众的决策行为建立在其对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基础之上,而风险评估和风险判断又受到个体认知层面的影响[45]。Williams 等[46]的研究进一步将风险感知视作决策过程中固有的一部分,认为参照风险感知的决策行为更有利于形成富有针对性的策略。保护动机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评估“威胁”和“应对”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对策[47]。Weinstein[48]重点阐述了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认为有利于减少公众不良行为反应的因素包括公众对事件严重性、风险易感性的感知和评估。Lindell 等[49-51]提出的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最初是用于描述公众在紧急灾难或危机面前的防护行为决策,后经不断研究扩展到公众的长期风险应对策略领域,认为在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中,公众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众风险感知、防护性行为感知和利益相关者感知[52]。公众风险感知不仅可以对个体在事件中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或抑制危机事件中的经济和社会行为,进而影响政府决策。

4.2.2 风险感知可直接并正向影响行为 突发事件下的公众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情境下对公众行为特征的探讨。多项研究均表明,在突发事件背景下,公众的风险感知能够直接并正向影响公众在突发事件下的风险应对行为[41,53]。黄杰等[54]指出,在突发卫生事件背景下,许多社会不稳定事件根源于不同利益相关者风险感知的差异及因为差异导致的应对行为。风险情境下,基于不同程度的风险感知,公众往往会做出诸如搜寻风险信息、传播风险信息、购买防护物品、撤离风险区域等行为反应,以规避风险及其不确定性[51]。但是因为公众相关知识了解的局限性、对权威信息不信任、风险控制感不高等,在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公众面临风险时,常会做出诸如传播谣言、哄抢物品等非理性行为,导致风险被放大。

科学、积极的行为引导对于风险事件事态发展具有良性影响,但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公众特征的多样性,决策专家或领导做出科学决策具有一定难度。已有研究显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决策专家的犹豫行为会影响应急决策质量,低犹豫度的群体更容易从任务冲突中收获风险感知带来的益处,即可借风险识别与消减,提升应急决策的质量和效率[55]。

4.3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情绪如何作用于风险决策行为已成为近年来学者的关注点,研究重点包括个体在进行风险决策时自身带有的情绪状态以及在进行风险决策前个体存在的情绪状态;描述风险情景下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并将情绪作为一个变量,联合其他影响因素,探讨对行为的影响和影响程度。随着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如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等]进行风险决策行为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行为学领域相关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人们决策的重要因素[56],在个体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可能会只关注信息的某些部分,忽视所有选项并直接做出选择[57]。

关于情绪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当前尚无定论。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异常情绪常可导致公众非理性行为或不安全行为的发生[41,58],突发事件情境下,情绪通过风险感知或自我效能感等中间变量,间接影响公众的风险决策行为[41,59]。Lerner 等[60]在2007 年提出的评价倾向框架理论(appraisal tendency framework,ATF)揭示了此现象的原因,即特定情绪状态的认知评价维度不同于核心评价主题,这种差异导致个体产生对不同特定情绪状态的评价倾向,并影响随之而来的经验系统或分析系统,进而影响风险决策倾向。惠璐[61]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发现对于风险决策行为,焦虑情绪更倾向风险规避,害怕情绪与中性情绪的风险决策行为差异不显著,愤怒情绪更倾向风险寻求。由此可见,同一种类的情绪,如消极情绪里的焦虑、愤怒等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程度有差异。后续研究中,学者们也可结合多种维度,综合考虑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在芮伟明[62]的研究中,情绪对风险回避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可通过颜色间接影响风险回避行为。刘晓君[63]在研究积极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时发现,人们采取的积极情绪中心型应对策略不仅没有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反而助长消极情绪的蔓延,衍生出新的突发性事件,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影响。

4.4 风险感知、行为、情绪三者关系研究 当前同时对风险感知、行为、情绪三者关系进行的研究较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对上述三者间关系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大多数研究更关注两者间的关系。已有研究指出,突发事件下社会情绪对风险感知的强弱程度有正向影响,并通过风险感知间接影响公众的风险应对行为[41]。孙丽青等[59]进一步证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认知、动机、意识而间接作用于行为。这些研究表明,风险感知、情绪、行为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且通过两两影响作用于第三个变量,但目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深入探讨。

5 思考与建议

5.1 公众风险感知、情绪和行为的引导

5.1.1 公众加强个人自我调节,主动搜寻可靠信息公众个人可采取主动和朋友沟通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从而理智面对风险情景。除此之外,公众还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增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识别、分析能力,注重思考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不盲目转发和扩散虚假信息与谣言,避免“羊群效应”。

5.1.2 媒体加强正向宣传,发挥社会引导力 媒体应客观、积极地报道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使公众能够充分认知、理解事件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形成合理的风险判断。刘玉珍等[64]在对疫情的研究中提出,树立正面形象是转移公众注意力、恢复信心的有效方式,但不实信息会夸大事件的严重程度,造成社会恐慌。也有研究指出,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群体风险感知和行为,传统媒体可利用其专业优势深度挖掘公共卫生事件的起源、发展等事实真相,并广泛传递给公众[41]。总而言之,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事件报道中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引用官方和权威信息源编辑新闻,从源头避免虚假信息和谣言扩散;也应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监督政府公职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约束公众言行,尤其在群体对受害人群存在歧视时,应加强对公众情绪、行为的积极引导。

5.1.3 政府部门正视风险,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政府部门应及时而坦诚地正视问题,以负责任的形象处理问题,积极引导公众宣泄情绪,关注风险人群心理健康,积极回应公众诉求,以降低公众因环境风险所促发的不安全感,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出现;应及时、准确公布灾情信息以及物价、物资储备等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以降低谣言及模糊性较高的信息对民众认知、情绪、行为等的影响。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着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产生,如合理调动资源,防止物资不足或浪费;细化应急预案,缩短疫情响应时间;发挥超大互联网平台作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有研究显示,风险感知与自身的知识储备也有关系,知识水平较低的人群信息搜索欲望较低[65]。民众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66],政府可加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力度,让民众轻松获取科学知识;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师资队伍以提高民众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动性;此外,完善公众应急知识评估及应急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公众应急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提升公众应急知识储备及应急技能,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及处置也具有重大意义。

5.2 研究多样,尚需阐释机制、完善评估体系 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研究类型涵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地质灾害、环境安全、施工安全等。但我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政策制定和具体行业领域应对方案设计阶段,对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67],目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行为及情绪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可能与国内的风险感知研究开始较晚,经验研究工作较少有关[3]。因此,后续应积极开展公众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同阶段(潜在、爆发和缓解期)、不同情境(个体、群体)中的风险感知、情绪与行为特点研究,以明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行为及情绪的评估体系。

6 小结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非常规性,如何有效进行危机管理、有效应对危机事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是当前社会、公众及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公众在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准确评估公众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感知水平、情绪状态及风险应对行为,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对情绪的正向引导,正视公众宣泄情绪的心理需求,合理利用媒体疏导公众的不良情绪,纠正其不当行为,促使公众提高风险感知能力,采取积极应对行为。同时,公众也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正确的风险事件相关信息,积极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与应急技能,避免非理性行为发生。在后续研究中,应探讨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风险感知、情绪、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明晰风险感知、情绪、行为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完善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行为及情绪的评估体系,为政府灾害应急管理部门、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应急方案提供参考,促进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高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决策公众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