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党史观理论生成逻辑研究

2023-01-02徐闩锁

关键词:史观党史历史

徐闩锁,方 勇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对前人理论的吸收借鉴和继承发展。习近平党史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科学党史观,更是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史思想。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习近平党史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源流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系统梳理这些文献成果,可以发现,陈宇洁(2015)、高姣姣(2021)、冯思云(2021)等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历代领导集体党史观是习近平党史观生成的重要理论来源。而刘玲(2021)另辟蹊径从微观视野进行具体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参加的系列党史人物纪念诞辰、考察革命遗址以及发表的相关重要论述是构成习近平党史观生成逻辑的主要因素。再者,朱孟光(2021)、钟清莲(2022)从历史维度解析了习近平党史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没有明确指明中华优秀传统史学文化是习近平党史观理论生成逻辑的有机部分,但也为后继者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方法启示。可见,关于习近平党史观理论生成逻辑研究的学术成果因研究视角、主旨阐释以及分析方法上的差异,呈现出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其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逻辑性有待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深化研究。“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新征程上,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系统研究习近平党史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无论对于今后促进这一蕴含着鲜明时代性和历史性的重大思想理论课题的结构体系研究,还是学习贯彻其主要思想内容进一步深入挖掘价值意蕴,从而有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习近平党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又于“解释世界中改造世界”,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还打破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规定(即原有的历史思维框架和社会逻辑基础),为人类正确认识社会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唯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纠正了关于社会历史主体及发展动力的错误认识,成为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及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列宁曾言,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科学”,也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又是“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1]。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大历史观为习近平党史观的生成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习近平党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表现形式,继承和发展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等主要观点是应有之义。

1.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本在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物质实践出发揭开了覆盖在人类社会有机体上的帷幕,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因而,马克思始终站在深厚的现实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相关局限性,将物质生产的矛盾运动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并构建了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要素的系统动力论,指明“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567-568,其中“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533,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现阶段,尽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依旧永不过时[3]66。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延续发展着马克思这一重大思想理论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辩证统一的有机矛盾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规范并主导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4]。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动力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新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变化着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历史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实际境遇,不仅科学研判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即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同时还将改革开放看作是推动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由此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路线、政策和方针,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且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也正是习近平党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准确注解。

2.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劳动创造的,主体动力是英雄的人民群众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310,与以往英雄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践行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不如说是广大群众”[7]255-256。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属性和根本政治立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9]。科学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而,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党的全部活动的唯一尺度;同时又十分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应对党情国情世情不断变化的复杂矛盾关系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及时“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0]102,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汇聚智慧,“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4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8],“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质言之,只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3]61-62,而这也正是习近平党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形象彰显。

3.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目的旨归在于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联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不断深入地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特征。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主体动力,还主张工人阶级积极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以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自身解放及全面自由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勾勒的共产主义并非虚幻的“乌托邦式”理想,而是科学现实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昭示了只有满足一定的社会条件,现实的人才能迈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正如马克思所洞察的那样,“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也充分印证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理论创造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宿。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在科学先进的思想指引下,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理想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明确宣告了反帝反封建的一般纲领,确立了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还致力于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中通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富强、文化上繁荣……的新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历史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谨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鲜明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许和美好夙愿,而且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过程,同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会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以持续增强精神力量,进一步以更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人的完全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而这正是习近平党史观对实现共产主义,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生动阐释。

二、习近平党史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科学党史观

注重历史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发展,尤其是历史经验的借鉴吸收和总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演进过程和基本经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中科学依据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党的历史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并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形成了各具特色、一脉相承的科学党史观,为习近平党史观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和重要的方法参考。

1.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精髓,也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科学工具。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创造性地阐释“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性,同时将“实事求是”具体应用到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现状的研究分析中,并多次指出不注重运用这一方法是极坏的作风[14]797。邓小平也曾反复强调,总结历史的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15]333-334。江泽民认为党史研究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还应做到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开放发展性的相互涵摄、圆融会通。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党史工作者要秉持着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求真理念和务实态度,把中国革命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结合[16]153-154,做到科学细致地研究、剖析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这一重要观点,还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新论述。2010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17]。面向新时代,“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在党史工作上不仅不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散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指出,要杜绝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拘泥于个别论断或局限于部分表象作片面化、教条化的理解,应通过开展实地走访和考察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让“更多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简言之,“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18],党史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9]。从而旗帜鲜明做到“五个揭示”,以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进一步总结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是“我们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也就是说,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党史观不断创新和丰富“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使得新时代党史工作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零碎分散的史实材料中甄别立论、准确把握历史的本质内涵,又可以富有逻辑地促使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和不同状态的语境下考察、得出总体评价,继而澄清、纠正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以进一步固本清源、牢牢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

2.全面辩证、科学整体的思维方法

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20],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具有重要关联性的党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此,关于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党史工作者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还应树立全面辩证、科学整体的思维方法,把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置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研究,在运动变化中科学考察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研究中共党史应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以中国为中心、以党的整个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16]24-33,从而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引出理论性的结论[14]814-815。邓小平同志也富有原创性地指出历史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置于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下,并反复强调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分析评价既要充分肯定个人的历史功绩和重大贡献,对于其缺点和错误也要严肃、毫无疑义地承认和批评,但“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15]172,否则“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就是违反辩证法”[15]121。理论总是这样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上反复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21],既要正确认识党史国史的收获与成就,也要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中客观存在的失误和错误。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始终做到六个“不能”,并科学地总结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的历史结论[22]。另一方面,关于党史分期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23],并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前进发展,在立足四个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基本依据,科学地把中国共产党历史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不仅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阶段性和连续性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还高屋建瓴地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概而言之,上述新思想、新论述,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历史所运用的思维方法的最新总结和概括,也是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科学党史观的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充满着科学性和原创性。

3.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党史功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真实记录,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无穷的精神力量,也述说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新时代最生动、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的研究学习和宣传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探索的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党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以充分发挥中共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作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创造性地指出,“研究党的历史……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4]399-400,不仅明确指出党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将党史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借鉴功能[25]提升为关系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能否取得胜利、见得成效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境遇,深刻指出既要学点历史,又要研究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开辟未来。江泽民同志也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16]125,并反复强调要认真研究党的历史文献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思想、革命事迹,用确凿的历史事实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这是关乎争夺接班人的斗争。胡锦涛进一步认为新形势下要永远铭记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史,把党史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结合[16]155,尤其要注重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创造性地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通晓从古到今社会发展演变的本质规律以及探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现象两者之间相依相对的辩证关系等重要使命任务[26]。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富有创建性地指出,当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要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9]。他认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7],一个成功政党所具备的素质就是能够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和借鉴历史经验,并充分吸收和汲取历史智慧,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知识上的武装,以发挥党史资政的作用。在这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既形象又科学地指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不仅具有资政鉴政的“明镜”功效,还是养人育人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历史新时期只有讲好真实的党史“故事”,才能“身临其境”地从党的百年光辉历史走过,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丰富内涵以及核心要义,不断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史观在目标导向上、思想方法上以及价值理想上相契合,始终聚焦时代主题和中国实际,贯穿和融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原则,从而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理论指导,形成了一脉相承且特色鲜明的中共党史观。历史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党史工作,尤其是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并结合党情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提出众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论述、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对党的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前进探索中科学生成了习近平党史观。质言之,习近平党史观作为中共党史观在新时代的阶梯式发展和阶段性演进的最新结果和表现形式,其生成也就因应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史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思想。

三、习近平党史观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史思想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绎发展中,刻苦耐劳的中华民族和开拓进取的中国人民在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有效助益、启迪和激励下既创造了历史悠久和绚烂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培育了价值崇高的“重史思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28],尤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吸取其哲学思想、历史智慧、人文精神等有益精华为加强新时代的党史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可以说,历史是现实的源泉活水,习近平党史观作为当代的科学历史观正是流自源出、植根其中,它的生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丰厚滋养,并且在历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重史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1.历史记录的实录态度和求是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孕育形成了重视历史的思想意识,尤其是推崇记录历史,研求真相的优良传统,开创了秉笔直书、“书法无隐”的实录态度和“事得其实”的求是精神。因而,无论是“修史”“注史”,还是“考史”“评史”,中国史学家们始终抱有强烈的历史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历史自觉性,坚持把客观的历史事实作为前提要素置于首要位置。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一文中指出:“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在这基础上,吴缜又言:“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意指“事得其实”是史学家们从事编纂和考证史实等历史工作的价值归宿。历史虽然受复杂的社会原因影响以及多样的现实因素制约不能完全复原,但史实不容改变、“去疑存信”和“去伪求真”一直是史学家们价值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不懈追求,从而在著史立言的过程中把自身主观上对历史原貌的价值追求和客观上对历史事实的细致考察、严谨记叙充分结合[29],使得历史认识接近于客观事实“真相”。因而,客观公正的实录态度和“事得其实”的求是精神不仅成为衡量、评判史书典籍和史学家们优劣得失的关键尺度,还是求得历史真相的重要方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璀璨光辉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其核心精华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深刻影响着今人;并强调在社会多元思潮激荡纷纭的历史新时期,广大党史工作者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以及传统史学家们的继承者和开拓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做到“文章不写一句空”,以践行“文以载道”“士以弘道”的崇高追求[30]。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其他国家的“再版”或“翻版”,而是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始终依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和现实境遇出发来创造性前进[31]。概而言之,中国传统史学文化所蕴含的实录态度和求是精神,为习近平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论述中国共产党历史提供了有益养分和文化土壤。

2.历史研究的辩证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总的视野和根本方法。而辩证思维又称为“通变思维”,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有深厚的哲学思辨意蕴,是在特定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主导性思维方式。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表面看虽然只是一场文化学说的交流,但实质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碰撞。尽管各学术流派的思想旨趣不同,但都蕴含了深厚的辩证法精神,呈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方式等鲜明特征[32]。如道家的“难易相成,有无相生”、儒家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墨家的“同异交得,两而无偏”以及法家的“矛盾之说”。正所谓“据古知今,彰往察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学书林中,以《史记》《汉书》《明史》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虽然包含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叙事,但其文章要义可以概括为“通古今之变、观王朝兴衰成败”,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辩证思维形态,还将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运动变化的“安和危”“荣和辱”以及“兴与衰”“成与败”等方面的“知识”作为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来分析看待。并且这种辩证的历史思维深刻影响了后世历代政治军事家、思想理论家对历史研习的重视程度。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世界文明史上既宏大深刻又广泛独特的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但这种前所未见的伟大实践须臾也离不开历史的辩证思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富有创建性地指出,今天已经发生的事或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总能在昨天的历史上找到影子,而过去发生的事总会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在这基础上,习总书记又进一步认为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不可能割断,而是相互联通、密切联系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3]。这种关于历史与现实同未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深邃思考蕴含着中国传统史学辩证思维的深厚文化根基。

3.历史功能的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先祖先贤在千百年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中产生,并随着中国史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而,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借鉴,在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与方略。无论从夏殷周秦,或者是两汉隋唐,抑或是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杰出有为的政治家们始终秉持着“以古为鉴,资于治道”的优良传统,藉以实现天下承久太平、稳固王朝统治的目的。正如龚自珍所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事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此外,中国传统史学十分重视读史学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进自身认知层面的安身、安心与安业,也就是蓄德明道以修身立事。更重要的是,“光前”的价值旨归在于“裕后”,在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借助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重大“功烈”不断教化和启迪后世子孙。现代社会视域下方法形式虽发生了新变化,但其目的旨归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注重总结历史、传承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清晰地明知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的“劝诫”和“示后”功效,做到“言理以垂教”而“树之风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史观在传承和弘扬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和科学内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并反复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在时代变局中积极总结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31],从而深度挖掘历史的“镜鉴”作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去解决当下实际难题和各种风险挑战。此后,更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深刻总结道,历史既是“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厚的经验智慧,也是最好的老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功效。历史新时期要深入组织开展党史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以充分发挥中共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赶考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增强和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四、结 语

习近平党史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继承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史观,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史思想,是新时代面向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党史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历史时期下系统研究习近平党史观生成的理论逻辑,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这一蕴含着鲜明时代性和历史性的重大思想理论课题的结构体系研究更加科学严密和整体全面,从而更加清晰宏观地明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灵魂精髓,以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入开展党史研究、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效用,走好新的“历史赶考路”。

猜你喜欢

史观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新历史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