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探析
——以铜仁学院为例
2023-01-02吴震洋安清明
王 星,吴震洋,安清明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在践行“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如何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优势互补,创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两只教师队伍协同育人能力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必然内容。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保证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德”和“才”上均能承担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已提出“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建设者,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教育理念、协同育人默契度会直接导致最终的育人效果。因此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创新协同教育理念,拓宽和加深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范围和效果。
1 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办学、育人理念较传统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绝大多数的应用型高校均是由以前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来,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专业课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教学中的德育,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却很少参与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中[2-3]。这是对学校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对学生的培养也出现了脱节现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主要的育人主体,两者育人目标相同,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这是发展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协作基础。另外,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创新技能素养,如张继明等认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可分为三个不同目标层次,一般性创新创业技能、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技能和通识性创新创业技能[4]。若基于以上层次的培养要求,应用型高校需在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实施,再者两项工作的推进需要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共同参与,且两者在培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默契度,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也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协作。
2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方法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
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师作为协同育人模式的培养主体,应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最基层的直接育人者,二者的教育理念、育人水平直接影响育人效果[5]。“传道”──传授道理,“道”即为培养学生的“德”,“德”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今后的立身之本,而作为“传道”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德行,铜仁学院在筛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时的基本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师德,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授业”──培养专业技能,“业”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今后的傍身之技,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较前言的专业理论知识?铜仁学院近年不断加强引进和培养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同时筛选长期从事专业科研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筛选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从根本上提升师资的能力水平,为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配齐、配全较强的师资,尽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扎实前言的专业理论知识。“解惑”──解决问题能力,“惑”是学生面对具体实践问题时如何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好问题的能力,铜仁学院通过各种课程项目竞赛、课程设计、实践实习不断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项目的设计开展、实践实习中,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团队成员从思想上和专业技能上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另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应不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协同育人的目标主体是学生,只有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培养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在兴趣的引领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扎实专业知识的目标,才能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铜仁学院以各类学科竞赛、实践实习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习,让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参与完成,在学科竞赛、课程设计、实践实习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和专业上的培养。
3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成效探析──以铜仁学院为例
铜仁学院是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是贵州省“三全育人”示范标杆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作为学校育人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效果。针对两者协同育人效果如何,对不同专业大三、大四两个年级256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和认可度,结果发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模式共同指导效果和认可度最好,学生独立完成效果最差。
调查结果表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明显好于两类教师单独育人效果,且学生认可度也较好。根据学生反馈,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能力提升,绝大多数学生是从0到1的提升,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方式需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摸索,专业课教师的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失败、沮丧、气馁等各类负面情绪或多或少均会遇到,克服他们除了需要自身因素,辅导员的心理疏导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与最终效果。“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不同育人项目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协同育人的效果也在课堂外的育人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在项目的设计、立项和开展过程中始终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有目的培养、完善学生的道德体系。例如,学生在参与学科类竞赛、课程设计等育人项目时均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项目的设立、选拔均需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体系,其次才会考较项目的专业能力水平;而在项目探索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遇到学生思想波动、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时,能够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反馈,而辅导员也会对学生进行一定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后续项目的实施开展过程中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培养,挖掘发挥其在团队中的作用和潜能,两者通过有效沟通、共同协作达到培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在课堂内、课堂外通过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在不同育人类型项目中互相促进,形成具有共性的协同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稳固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和专业技能,完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