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02何华,余沛
何 华,余 沛
(1.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农业大学人事处,河南 郑州 450046)
0 引言
从本质上来看,畜牧微生物学本身涉及较为多元化的内容,涵盖有许多个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包含动物性食品相关微生物、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等多项内容。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应当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结合教学现状,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改革畜牧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1 畜牧微生物课程教学开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正从以往稍显陈旧的传统畜牧业朝着更加先进的现代化畜牧业方向转型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掌握高水平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较强的新型畜牧科技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畜牧微生物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有着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征。作为关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动物科学技术学科中,畜牧微生物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重视畜牧微生物学课程筹建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微生物的一般规律,并掌握其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1]。
畜牧微生物学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即为在畜牧业生产中将微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效地推动作用。现阶段,在各个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中所开展的畜牧微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以往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即仍然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讲授知识的模式。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这能够保证教学知识的连贯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在接受知识之后的反应和表现。不过,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充分,并且这种略显“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看过就忘”“一听了之”的情况比较常见,学生难以带着问题开展思考。不仅如此,在畜牧微生物学展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传统理论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进行,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操作通常不够明确,具备着一定的机械化特征。由此可见,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2 畜牧微生物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1 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所学习的观点、思想、技能以及知识都可以统称为教学内容,这是能够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畜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具体而言,对优秀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以及改良实验教学项目是效果较好的手段[2]。
2.1.1 整合优秀教材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材是最基本的载体所在,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选取畜牧微生物学学科领域的高质量教材能够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专业性质作为依据,各个高校在展开畜牧微生物教学期间,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挑选。例如,可以挑选恰当版本的《畜牧微生物学》,或者是国家级教材《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兽医免疫学》以及《兽医传染病学》等,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国外教材,例如《Clinica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和《Veterinary Microbiology》等,以便补充和更正畜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优秀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方式能够实现“集众家之长”的目的,确保该课程在教学期间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2.1.2 介绍最新相关科研成果
相对来说,畜牧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有着比较迅速的更新速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所以,在改革畜牧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向学生进行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讲授。通常来说,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往往在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杂志和期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将《畜牧兽医学报》《病毒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国内刊物以及《Veterinary Immunity and Immunopathology》《Archives of Microbiology》《Acta Virologica》《Archives of Virology》等国外刊物进行补充,从而有效扩充教学信息量[3]。除此之外,教材内容往往无法与最新科研成果贴近,最新科研成果要远远超前于教材内容,通过这项内容的填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并对先进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了解。
2.1.3 优化实验教学项目
立足于本质的角度,畜牧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本身具备着较强的实验性,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能够借助实验操作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并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能力。在对畜牧微生物学进行改革之前,我们可以发现,实验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项目逻辑较为分散、教师准备实验相对烦琐、学生认为实验连贯性差、学生不明确实验项目在临床中的实际作用等,基于这一情况,对畜牧微生物学进行改革时,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良。举例来说,高校相关专业的教研室可以与具体的生产实际进行结合,确立设计性、综合性以及验证性更加鲜明的实验项目,并保证实验流程更具连贯性,循序渐进,与临床病例实验室诊断流程相贴合。这不仅能够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认定,同时还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临床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具体的畜牧业生产问题的能力。这种与实际临床病例诊断流程相贴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取得更加有效的“岗位练兵”的教学效果。
2.2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可以受到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改革教学方法同样是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期间的一项重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这一类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进行改变成为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现如今,教育领域中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高校在展开课程改革时就可以积极引入这些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这一模式能够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举例来说,微生物本身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结构,教学期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境,此时,就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囊膜病毒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借助榴莲进行比喻;在教学细菌结构时,也可以引入书包这一事物作为参照。这种将两个存在相似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的形式,可以被视为一种由浅入深的联想式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微生物的立体结构以及结构的作用均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期间故意安排一些存在纰漏的事项,并鼓励学生找寻出这些内容再进行纠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启发。
2.2.2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被看作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一种学习与辩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课堂教学方法。在确定课堂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要确保其具备着较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启发性以及理论性,并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告知给学生具体的题目,学生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发言稿的撰写。在课堂上具体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并对学生的正确观点和优秀观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所提出的创新性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提出的模糊观点和错误观点,以免这类观点根深蒂固,影响学生的认知。讨论式教学的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一方面,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畜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精神也得到了充分提升。讨论式教学的显著优势还体现在能够促使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之上,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本身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强化,从而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2.3 互动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即为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教学期间,教师借助引导学生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和动脑的频率,如此一来,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具体来说,在畜牧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使用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做课堂的“主人”,由学生走上讲台,将本节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共同点评。这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能够转变以往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听众”的身份,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由此实现空前提升[4]。
2.3 开展第二课堂
立足于作用的角度,第二课堂可以说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将学生的个人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将个性化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取两种手段。第一,文献阅读。在畜牧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始一节课程的教学之前或者是完成教学之后,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文献清单,并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查阅和总结,再将自己学习所得制作成一个PP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均可以得到一定的强化;第二,科研试验。科研试验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验证性实验,例如“自来水中有细菌存在吗”等假设。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这项内容指的主要是学生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是在教师展开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总体来看,借助第二课堂,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朝着一个更高级别的层次迈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2.4 落实全程考核
在对畜牧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考核方式的优化,落实全程考核,这项内容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开展教学诊断。能否实现教学质量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考核体系是否科学息息相关。而在分析畜牧微生物学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应用全程考核的模式更加适宜,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中包括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指的是课堂讨论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自学检查成绩[5]。通过这种全程考核的模式能够保证畜牧微生物学课程在开始授课直至学期结束这整个过程中贯穿考核,这种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幅提升,从原本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终切实发挥出畜牧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效能。
3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使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成长为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掌握更加现代化、更加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理论,高校在展开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以学科教学现状作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应当认清的是,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可观效果并不现实,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并且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的任务。高校在展开畜牧微生物教学期间要不断总结与深化,并始终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