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型《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3-01-02王庆奎孙学亮
张 丹,王庆奎,梁 爽,孙学亮
(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 30039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明确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在对涉农高校广大师生的寄语中提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2]。在新农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下,涉农高校师生也在不断创新、探索着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型人才[3]。
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中基础性强、研究应用广、学科渗透深的一门涉农特色学科,以理论教学、设计性创新实验、网络平台课程自学为教学载体,以充分理解、灵活掌握水生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基础,以研究与水产养殖相关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类生产活动和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等为内容,从而了解养殖水域中多变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养殖水域生态学原理解析养殖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养殖水域生态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农业、计算机、工业等不同学科以及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疫病防治等水产养殖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中有着广泛应用。养殖水域生态学一方面在这些科学的推动下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又促进这些科学相关生产实践的发展。但作为水产养殖学科经典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仍反映出诸如教学内容多、难点多;知识点更新不及时;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方法较单一;缺少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机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痛点”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围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问题、主要创新点等内容进行探索,建立目标明确、内容合理的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农科建设的要求。现将教学改革探索总结如下:
1 构建创新型结构知识体系
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综合性极强、课程内容庞杂,并且在学科科学进展的推动下不断扩充。搭建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和选定有效吸收知识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前提工作。教学内容中单一主线的教材内容以“知识网络”形式形成框架网络而得以呈现,进一步加强了对庞杂知识体系的整体印象。在应用树形知识结构图进行课堂学习时,首先要设置知识结构中的关键节点作为“触点”,通过“触点”再依据知识层次关系、意义关系将已有知识、新知识以文字描述、线条连接的方式构建同一树形图,使新知识融入一种类似于网络的主题结构。学习过程中,通过“触点”对相关知识进行提示、回忆,并对已构建知识进行搜索,实现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触点”式“知识网络”学习模式,将具象的树状图案“知识网络”转化为头脑中的虚拟“知识网络”,如此,同一类别的新、旧知识将被存储在树状模式形成的相似虚拟网络中[4]。因此,在整理过程中会发现,每个知识点是通过各种“触点”关联在一起的;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激发许多知识点辅助探索、回忆和理解,学生会表现出积极的建构行为,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就会更开阔、更准确和更深入。
树形知识结构图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反思和整理,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构建方式。伴随着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学生在课堂尾声和课后时间都可以快速、有效地总结和回忆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逻辑关系,借助树形知识结构图“形”“文”的有效结合,实现课堂学习总结的有效传达,从而对知识整理更顺畅、记忆更牢固。通过运用树形知识结构图,是自我构建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基础,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同时,在特定章节中融入与养殖水域生态学生产实践相关的热门事件或实时新闻,适时地将基本理论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增强知识的应用背景;并将传统教材的课后习题转变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或思考题,结合最新的科研生产实践,可以极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比如近年夏季持续高温,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教师通过分享经济品种的养殖生产实例,引导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原因、危害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如此学习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多地关注到产业发展,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
2 建立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
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并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
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形成,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多样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或者多种模式同时存在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5]。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需要,以涵盖综合教学目标制定具体教学内容,并围绕教学目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参与本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在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中建立目标向导型教学模式,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则,应采用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作为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地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陈述,而是应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进行。其次,要有效分析教学任务。在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要求精准设置教学内容、设立教学情境及选定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收集与阶段教学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结合学科热点,拓宽学生视野。最后,要采用与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养殖水域生态学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以创新型知识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作为引导,以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核心,利用“触点”式知识结构将复杂的课程知识体系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其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由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主导型授课转变为兼具引导性和互动性的辅助型授课。比如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课前相关知识预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上课时由学生提出经过理解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要点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议题,创造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索议题、大胆的表达想法,获得对同一议题的思维碰撞。同时,在探讨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既能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又不被课本知识束缚,发挥和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3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领域广,知识体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此,需从整体上对课程配置进行优化,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增补和取舍。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将现有课程内容分为主线和辅线两个部分。
主线以现有《养殖水域生态学》教材为主体,结合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增加课程新内容、新学习方法等的介绍。通过对最新研究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出相关的科研成果、发展态势,从而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不断补充和更新。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生产实例,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并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课堂内容适度拓展,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将关联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与课程相连接,实现学科交叉。另外,在学校及合作实习单位的支持下,尝试创造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小组进行综合实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后,执行并获得实验结果。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另外,也可以邀请本领域的名师、专家举办讲座、授课,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学生近距离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辅线则借助互联网构建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如以线上慕课资源及优秀教辅资料为参考,部分章节的扩展阅读和课后思考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更为丰富、新颖的学习资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扩充知识面、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及时地把教学内容、课件等相关材料上传教学网站以方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后期可不定期补充、更新内容供查阅学习。如此,不仅对学生及时了解相关领域最新进展有助力,还利于构建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扩宽视野,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客观、高效的手段、方法开展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掌握养殖水域生态学相关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方式上,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把目标产出作为评价标准,旨在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内容庞杂,逻辑清晰,通过宣讲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学要义,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能力,建立生态世界观。此外,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6]。在课堂上,诸如采用纪录片、演示文稿等直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养殖水域生态学知识要点和拓展内容,具化理论知识,增加具备趣味性、启发性、可操作性知识,增强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把握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的内涵和要义。
4 完善考核内容与评价指标
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实现实时追踪学习成效、交流学习方法、探讨学科问题等。就评价方式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有利于目标的呈现及产出。此外,学生评价体系应具有创新性,增加有效互动,如采用体现表达力、逻辑力的翻转课堂、又如针对本学科最新科学前沿的实际案例进行解读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为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的黄金思维体系,进一步培养和形成宏观思维和辩证思维,达到从表观学习逐步深入到事情的本质[7]。
进一步开放和细化、持续和互动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明确综合评价体系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创新和探索,实现兼顾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的掌握和了解。此外,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可适当增设社会活动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生态意识和专业素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升华自身的社会价值。
5 结语
新农科建设全面推进,促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构建创新性知识结构体系、建立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内容与评价指标是当今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学生能够掌握养殖水域生态学基本知识、经典理论和方法,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