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2023-01-02陈晓兰
龚 雪,陈晓兰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18年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采用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体系。从实践上看,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相关活动、比赛、项目研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尚处于大创新创业教育阶段[1]。其教育模式、方法和理念缺乏医学院校专业个性,与多数高校相比,并无明显差异,面临的教育困境也极为相似。因此,如何利用专业优势打造个性鲜明,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但课程数量极少,没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意在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教材为学校自编教材,结合智慧课堂录播课同步学习,教师多倾向于使用课件PPT,播放创业成功案例视频等,互动性、实践性学习方式较少,课堂吸引力有限。创新创业课程时间编排不合理,课程多持续到学期末结束,医学院校课业繁重,期末考试压力大,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期末无需考试,导致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打折扣。多数学生反馈创新创业课程就像走马观花,学了便忘,只对创新创业有初步概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他们更加追求实践能力的提升,希望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课程,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2 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离
为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加快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2020年11月,右江民族医学院与百色某传媒公司共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但实践基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从未进入参观或学习,学生的实践操作仅表现为在课上的案例分析、制定商业企划书等,缺乏实践研究。由此可见,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此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场地稀缺,智慧教室数量少,使用紧张,其他常规教室布局无法满足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圆桌会议等需求;缺乏模拟实验室,即使想出“好点子”,也没有相应场地供学生做模拟实验;没有建立成果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资源少,合作不够深入。种种硬件条件的缺失成了学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阻碍。
1.3 组织管理机构和各类制度不健全
右江民族医学院对创新创业管理重视度不够,还没有将其摆在大学生教育的突出位置。2019年,学校在教务处下设创新创业中心,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部门和管理队伍。两个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沟通协调不足,创新创业中心在管理上处于被动地位,无法统筹开展全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2]。因此理清管理秩序,如何发挥创新创业管理机构的主体作用应成为学校考虑的重要问题。
学校政策保障制度极为匮乏,相关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还没有以文件形式正式确定下来,特别是缺乏激励机制。近两年,学校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仅占总学生人数的14%,获奖数占报名数的2.5%。有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容易耽误课程学习和学业考试,曾出现学生因参加训练和比赛与考试冲突而挂科的情况,学校没有出台应相应的急措施或激励措施,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实践落实主要是借鉴外校经验,很难体现医学院校本身的文化与特色,实践的可行性、有效性不够高。
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议
2.1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
第一,改变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需求,开设初级通识教育课程、中级实践课程、高级实战课程[3]。初级通识课旨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锻炼科研思维。除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外,还应包括管理类、财会金融类课程。中级实践课程例如开展技能培训、科研训练、项目比赛等。高级实战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经营创业项目,进行成果孵化,逐渐步入创业的道路。第二,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医学院校特点相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结合专业特色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如医药营销学、药事管理法规、医药市场调研预测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内的创新能力。第三,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尽量避免集中在期末结课,避免与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相冲突,顺应特定活动进展开展理论教学,促进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第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方式,提升学生沟通协作能力,锻炼创新思维,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2.2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第一,加快学校创新创业硬件设施建设,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情景学习中加强技能训练。第二,吸引校外资源,探索与外校、医药企业、研究院所、政府等建立长期性、实质性的战略合作,打造产教互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4]。第三,积极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沙龙、论坛等,组织创新创业经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四,依托民族地域特点和医学院校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如此前学生根据西南地区的地贫患儿研究的“地贫之家”项目,获得国家级铜奖。第五,加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思维,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六,建设学校创新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服务政策、学校取得的成绩等,开设公众号,QQ群等,由专业教师为学生答疑,进一步拓展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2.3 完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
政策制度保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领导作用[5]。在建设创新创业制度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创新创业学院,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科学界定职责范围,理顺主办部门与协助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管理部门的行政效能。第二,设置创新学分管理制度,将创新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未达规定创新学分数,不予毕业,超出学分可转换为其他课程学分。第三,制定创新创业激励制度。针对学生,出台奖励办法,如专项奖学金,奖励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并取得成绩的学生奖励;设立创业专项扶持基金,给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打消后顾之忧。针对教师,要引导和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指导水平;制定工作量考核制度,将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与训练、比赛、课题研究等内容纳入工作量考核;将教师创新创业成果奖励纳入学校教书育人奖励办法中,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第四,在资金保障上,将创新创业经费纳入学校专项预算;主动制定活动方案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向社会组织、企业家校友等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创新创业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