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2023-01-02梁巧丽
梁巧丽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由教育部提出的现代学徒制,目的是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让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得以完善,同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要“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深化推进产教协同育人[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提出要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3]。可见,现代学徒制已经进入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并稳步实施,它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岗位工作者绩效高低的一种整合能力,它可以将工作中表现卓越的和表现普通的区分开来。在中国知网搜索我国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内容一是集中在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例如周芳、赵晓芳[4-5]等的成果;二是集中在高职教师胜任力的提升,例如吕春晖、陈淑维[6-7]等的成果。在中国知网搜索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内容一是集中在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例如张新兰、刘婧玥[8-9]等的成果;二是集中在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例如金礼舒、赵艳云[10-11]等的成果;三是集中在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例如陈维华、李海[12-13]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丰硕,但都不是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研究我国高职教师胜任力。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遴选了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共562家,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试点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经验,也反映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模式主要有院校与企业、院校与园区、院校与行业、院校与集团、院校与联盟的合作[14]18。不管哪种模式,高职院校教师都是现代学徒制理念的直接传播者和引领者,他们的胜任力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为此,本文对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希望有助于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调研
对于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调研,从调研对象的角度看,一是针对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如谭继成等针对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5个专业,调研了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得到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频次编码分析表[15]311-312。叶煜等针对作者所在学院和兄弟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的专业,通过多方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胜任力特征要素及频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16]147-148。二是针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合作企业和学生,如金建东针对浙江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合作企业和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开展调研,设计问卷,随机抽样,同时征询行业专家和资深老师意见[17]。三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如刘星余等以四川省三所采取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交流、电话、网络访谈等多种途径,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特征要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18]95-97。
(二)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现状
对于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现状,现有研究主要从胜任力缺失和不足的角度进行,包括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心态等方面,如罗环认为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存在学校教师实际技能缺失和企业“师傅”教学能力及理念不足的问题[19]94。向燕玲、李国成认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实践能力不足,二是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教师培训不足[20]61-62。陈晨认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教师存在心态失衡问题,无法将教学与企业学习相衔接[21]。
也有部分研究对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分析和评分,如雷思崎认为,娴熟的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技能证书,在行业有影响力,这些是现代学徒制教师特有的硬实力,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普通教师。调研结果显示,现代学徒制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较强,胜任力维度得分达96(91-100),其中师德师风得分最高,个性特征得分相对较低,3项评价指标都处于良好的范畴之内[14]28。
(三)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要求,最主要的观点是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双师性”,如葛成飞认为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双师性”,具备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师傅的熟练操作能力以及精准的态度,可以开发转化实训实践课程[22]。李果地认为,现代学徒制教师必须熟悉企业情况,迅速成长为“双师型”人才[23]。聂辉文等认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双师”素质(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能工巧匠、优秀技师)、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等[24]。
有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双师性”的概念,但是文中表达了“双师性”的观点,如曾丹等认为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教师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懂专业知识原理,熟悉生产流程,会“教”能“做”[25]。罗环认为,高职现代学徒制教师应该从“新手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换,企业“师傅”要提高自身在教学方面的胜任能力[19]93。
个别研究从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角度提出要求,如雷菡认为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必须克服身份认同危机、形象弱化问题以及职业规划的困惑,及时地转变角色,实现超越式学习,提升实践智慧[26]。
(四)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
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现有的研究均以胜任力模型构建为目标,对胜任力要素进行采集和分析,如刘仁三认为,现代学徒制教师胜任力评价包括外在、潜在、综合胜任力评价等,以所选样本中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划分为三个等级[27]74。刘星余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调研,获得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频次编码表,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胜任力指标权重比例,最后将胜任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形成高职教师胜任力调研指标体系[18]96-97。
这些以胜任力模型构建为目标的胜任力要素采集和分析,较多地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如谭继成等基于调研构建了模型,包括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技巧等六个维度共51个胜任力特征要素。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15]312。叶煜等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到二十个高频关键词,分类为教师胜任力评价的三个指标: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也是基于冰山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分析[16]148。
(五)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构建及培养措施
对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构建和培养,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要相关各方形成合力,如罗环认为,政府、学校、企业、教师需要密切合作,齐心协力。政府需要加大对高职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政策等的支持。学校和企业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提升教师的胜任能力;高职教师要有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19]94。向燕玲、李国成认为,要健全相关顶层制度,提升发展动力;要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提升实践技能;改革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突出能力取向[20]62。
二是要加强高职教师技能培养,如廖月琴认为,要激发职业教师职业情感,要有深广延展的教育技能,要提升教师实践技能[28]。王曾梅、韩文泉认为,可以通过创建和推广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学徒制的方式提升教师技能[29]。
三是要同时提升高职教师的外在胜任力和潜在胜任力,如刘仁三认为,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师的外在胜任力;要情感与行动结合,提升教师的潜在胜任力;要改进评价指标,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27]74。朱飞也认为,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共提升,提高教师外在胜任力素质;要情感与行动相结合,觉悟与态度共提升,提高教师潜在胜任力素质[30]。
(六)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运用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运用,主要用于教师的招聘和选拔。如雷思崎认为,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可以用于该类教师的招聘,高职院校要打造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师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招聘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与岗位的匹配程度[14]32。谭继成等认为,企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通用知识、教学技巧这四个要素属于胜任力冰山模型的可见部分,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得到提升和完善。道德素质和个人素质则属于冰山模型的不可见部分,很难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提升。但是,从深层和长远看,不可见部分又格外重要,所以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师选拔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部分[15]312。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教师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雷思崎认为,要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创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师培训,教育部或者职教联盟要主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教师培训,加强指导和激励[14]33-34。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及展望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有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查阅中国知网,把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目前仅有7篇,且均未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更多的成果不是把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但是内容涉及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一是涉及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的各种能力,如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是涉及职业能力发展,如职业能力提升等;三是涉及教师队伍培养,如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分析;四是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这些成果对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现状、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胜任力构建的措施建议。部分成果对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和专业进行调研,分析高职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形成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这些胜任力模型中,有些只是列出要素和频次,没有等级的划分;有些列出了要素、频次、等级,但是对如何使用缺乏有效指引。从研究的热点看,一是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二是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三是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提升及模型构建。基于我国现代学徒制背景的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队伍建设,成果不多,成果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研究展望
关于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拓或加强:
一是我国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双师队伍建设。此研究将助力教育部和财政部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 教师队伍”[31]的建设目标,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各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单位可以多总结这方面的有益经验。
二是对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学生的跟踪调研,尤其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研。只有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调研,才能判断现有措施的有效性,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后续培养进行科学设计。这种跟踪调研,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对跟踪调研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沟通,共同献计献策。
三是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的内涵研究,如胜任力各要素及其内涵的界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和胜任力差异研究。此研究可以为构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胜任力模型奠定基础。尤其是共性部分的内涵建设,是研究的基础。
四是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运用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如建模方式如何更加科学、快捷,如如何将胜任力模型有效运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此研究的价值在于提高胜任力模型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也有助于检验现有研究成果,推广典型经验,促进现有研究成果的完善。